APP下载

中国传统义利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8-11-26张淑茜

现代交际 2018年16期
关键词:义利观当代大学生启示

张淑茜

摘要:中国传统义利观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判断、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正确义利观的树立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义利观,总结和凝练其中精华,分析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现状,以期對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义利观有所启示。

关键词:义利观 当代大学生 启示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104-02

中国传统义利观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判断、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虽然,当今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传统的义利观仍具有时代意义,并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众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人民大众的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正确义利观的树立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演进

义利观是道德与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上,反映出的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义利观在不同时代会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传统的义利观主要体现在不同时期思想家们的“义利之辨”中。

从先秦开始,思想家们就纷纷提出自己的义利观,其中以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为主要代表。孔子的义利观以“重义轻利”为核心。他提出君子应“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并且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义”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虽然提出“重利轻义”的观点,但并没有完全否定利,他提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强调只要合乎于道义,利就可以去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对合乎道义的功利的追求。孟子在继承孔子“重利轻义”思想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何必曰利”“惟义所在”的观点,将义和利放在了相互矛盾、不可融合的两个对立面,并且将义上升到了比生命更重要的地位,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荀子不完全赞同孔孟的义利观,他提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认为人生来就有功利之欲,这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荀子又指出,人的私欲是无止境的,而有限的物质条件不可能让人的功利欲望完全被满足,需要用道义使利欲有所节制。因此提出“义利兼顾”“以义制利”。

两汉时期的义利观以董仲舒为代表,他认为利和义,一则养身,一则养心,提出“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有利,人才得以安;有义,人能得以乐,义利结合,人方能安居乐业,两者缺一不可。对义的追求是人有别于动物之处,他说:“天之为人性命,使行仁义而差可耻,非若鸟兽然,苟为生,苟为利而已”。人如果仅以生存和利益作为自己的规范,那便与鸟兽无异,“虽富莫能自存”。相反,如果人有义无利,则“虽贫与贱尚荣其行,以自好而乐生”,因此,“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义”重于“利”。董仲舒还认为“利”会妨害“义”。他提出:“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正因如此,“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就是说君子言不及利,不把利挂在嘴边。就可以从源头抵挡利的诱惑。基于以上这些观点,董仲舒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以尚义反利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到了两宋时期,理学家对秦汉时期儒家义利观进行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程朱理学在秦汉时期义利观的基础上,将义和利放在了两个更为极端的对立面,进一步强调了义的重要性,贬低了利的地位,将“重义轻利”发展为“贵义贱利”。程颢与程颐将义与利进一步阐释为公利与私利,提出“义利云者,公与私之异也”。朱熹则把“天理”作为大义,把私利阐释为“人欲”,提出:“明天理,灭人欲”的观点。程朱理学还认为,当公利和私利发生冲突时,应选择“公利至上”,提出了“去私为公”的义利观。

明代前期,陆王心学进一步巩固了程朱理学“贵义贱利”的义利观。陆九渊提出:“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将义与利的矛盾关系发展到极致。王阳明则传承了朱熹“明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这一时期,社会主流义利观还是以巩固程朱理学“贵义轻利”的观点为主。到了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义利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出现了批判“贵义贱利”的声音。针对前期极端的禁欲主义,李贽提出:“夫利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也,若无私,则无心矣。”强调人的主体意识,认为私欲是一种合理的个人欲望,一味禁止人们追求私利是抹杀人性的做法。王夫之则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欲”。

我国传统义利观虽精华与糟粕同在,但总体来说,主流是好的。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它较为系统地解答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重义轻利”“义利两养”“以义制利”等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具有非常宝贵的借鉴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多种价值观激烈碰撞,道德与利益冲突更加频繁。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担当者和实现者,是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和主力军,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当前,我国大学生义利观发展的主旋律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受中国传统义利观内容形式多样性、大学生思想发展环境差异性等影响,形成与社会主义义利观趋同、多种义利观并存、努力寻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和谐统一的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义利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

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崇尚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最核心的价值尺度,把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利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自我意识,以我为中心,追求独立自我,对权利的关心日益增强。较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如有的同学只顾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从不关心自己的集体。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一些学生不愿意放弃或牺个人利益。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追求现实的功利和物质的满足,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把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少来衡量和评价人的价值大小,甚至出现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错误观念。

(二)知行不一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但在相当程度上不能将较高的道德认识转换为道德行为,在义利观的选择上常常出现高知低行、知而不行、知行相悖等现象。他们认同集体主义原则,生活中却过于强调自我。他们对重利轻义极为唾弃,但是自己面临选择时,常常又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他们既对传统文化有所敬仰,也易于受到外来价值观的诱惑;既有对“义”的正义向往,也有对“利”的盲目喜悦。

学校小环境受社会大环境影响。面对社会上部分存在的贪污腐败、纸醉金迷、以权谋私、诚信缺失的风气以及贫富差距较大、社会分配不公等社会现实,大学生容易出现信仰迷失、信念动摇等现象。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的社会认知理论中区别了两种学习:角色扮演学习和替代性学习,所谓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行为受奖惩的观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观察到他人的行为结果能够与直觉经验的结果相同的方式调解人们的行为。当大学生看到更多的非道德行为比道德行為反而更得利时,在道德“负效益”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也会置道德规则于不顾,出现认知与践行不一致的现象。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对策

义利观的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正视大学生义利观的现实取向和价值选择,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公民道德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针对大学生义利观培养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教师及学生都提出更高要求。

(1)优化教资、师资,让传统义利观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应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将包含优秀传统义利观的诸子百家文化、佛道教文化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设种类丰富的中国文化选修课、举办讲座,提供各种途径让学生接受义利观教育。另外,高校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造有寓意的人文景观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精髓渗透到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既要通过自身的优良品质影响学生,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其次,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道德与私利的关系;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充实自身的义利观。

(2)学生应重视自身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使优秀传统义利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义利观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作为学生,只有在吸收优秀传统义利观教育的同时,努力把它们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使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相互协调,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朱熹.四书或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吴乃恭.儒家思想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7]陈敏.论儒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理论学刊,2015(1).

[8]杨冬.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当代启示[D].北京市委党校,2014.

[9]张丹.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6.

[10]朱俊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义利观当代大学生启示
真假学术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的研究
论“正确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