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肩挑起“非遗名片”

2018-11-26顾静怡

初中生世界 2018年43期
关键词:活字祖传刻字

顾静怡

在浙江省瑞安市东源村,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花甲老人挑着飘着墨香的担子,行走在青石斑驳的村道上。一路走过,村民们都会尊敬地和他打招呼,更有一些村民会笑着用方言唱起温州鼓词:“夺席谈经叙当源,有一位王超辉先生将花甲,木刻活字祖业传。”老人就是村民唱腔中的祖传木活字印刷术第14代传人王超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肩头挑着的就是传说中的“非遗名片”——木活字印刷。

王超辉的祖辈都是修族谱的好手,所谓谱师,就是用木活字印刷术为需要的人印制族谱的人。温州人聚族而居的生存背景,造就了“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的宗族观念,修谱成了当地的风俗,活字印刷修谱也就成了百年不变的传统。

在王超辉的记忆中,他的爷爷就做得一手好谱。小的时候,他总喜欢黏着爷爷。他崇拜爷爷能在黄梨木上刻反字,能在一盘一盘按照偏旁部首有序排列的汉字中,念念有词地背着160字捡字口诀捡字、码入印版、润版、添墨。他被爷爷的一举一动吸引着,每次看爷爷做这些修谱的细致活时,总是一脸羨慕。看多了,他也会伸出小手“添乱”一下,“‘安’在这儿”“‘明’在这儿”……而每当这时,爷爷总是疼爱地摸摸他的头。

尽管木活字是祖传的绝活,但深知谱师辛苦的爷爷最初并不想将它传与他最疼爱的孙子。但,天性爱舞文弄字、崇拜爷爷的王超辉却一门心思就想学修谱。拗不过孙子的犟脾气,爷爷终于答应把自己的绝活传授给他,于是,王超辉成了家族祖传木活字印刷术第14代传人。

抱着爷爷愿意教、自己就要认真学的态度,王超辉开始了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写反字、雕刻反字、捡字是最考验谱师功力的活儿。为了学好这些绝活,王超辉每天上午练习反写老宋体字和刻字,下午按着160字口诀捡字。

木活字印刷的软肋,就是木活字使用多次后会失去棱角,字形模糊,需要不断地刻字补充。而那些看着漂亮规矩的老宋体字,要一笔一画反过来写、反过来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习惯了平时正常书写的人,刚开始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弄错。王超辉刚写反字时,手忙脚乱弄得一手墨;初刻反字时,更是弄得手指伤痕累累。爷爷10分钟刻一个字,而他要花30分钟才能刻一个字。爷爷和他比赛捡字,1秒内就把字捡了出来,而他要花10秒。爷爷手指灵活,可以一口气在不同的木框里拿6个字,然后依次排入印版,而他却只能一次拿一个。看着有点沮丧的王超辉,爷爷告诉他,修谱刻字捡字没有捷径,唯有苦练,练多了手指自然就灵活了。

谨记爷爷的教诲,此后的几十年里,王超辉坚持每天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反字,一刀一刀地雕刻反字,用掉了100多支刻刀,每年平均刻1万多个木活字,用掉了7万多张徽制熟宣……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他终于攻克了木活字印刷最难的一道工序:刻字。此时,他终于把15道木活字印刷工序了然于心,练就了木活字印刷和修谱绝活。

王超辉对祖传木活字印刷的热爱有目共睹,他的修谱绝活也是大家一致认可的。“文革”期间,修谱被严令禁止,但背地里依然有人偷偷找他修谱。有一年冬天,他正给一家人修谱,有人揭发并带人来抓他。为了不让木活字被毁、印版被毁,王超辉跳进河里,保住了木活字,躲过了一劫。

800多年的历史,14代传承,王超辉及其先辈将木活字的手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即使在电脑打印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木活字印刷仍然是修订族谱必须使用的工具,没有之一,而王超辉就是当地名望最高的谱师。

刻字、捡字、码入印版,用蘸了墨汁的棕刷在印版上反复刷涂,宣纸揭起,一张印制好的书页就成了,飘着淡淡的墨香。“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挑起飘着墨香的担子,挑起“非遗名片”的王超辉又出发了。

鉴赏空间

选文和《一双手》都是写人的散文,带有报告文学中人物通讯的特点。本文中,作者集中笔力抓住主人公最显著的特征勾连起他异于常人的真实工作生活经历,饱含情感,开掘深挖,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鲜明人物形象,使读者深受感染。

读有所思

1.请说说下面这段话的作用。

王超辉坚持每天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反字,一刀一刀地雕刻反字,用掉了100多支刻刀,每年平均刻1万多个木活字,用掉了7万多张徽制熟宣……

2.细细观察你身边的某个人,抓住其某一特点,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猜你喜欢

活字祖传刻字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智海急流
片汤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李贵阳
字在用玩的方式传播汉字文化的精神力量
莫让景区刻字成为习惯
活字蹦跳
祖传手艺
祖传“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