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证券交易所重新开张

2018-11-17谢国平

书摘 2018年8期
关键词:上海证券交易所朱镕基交易所

☉谢国平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中国的总银库,存放着全国大半的银子。上海还是全国的金融心脏。资金在这个心脏里流进流出,据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龚浩成回忆,新中国成立前通过上海的资金流进流出量为全国资金流动量的43%。可惜从50年代到80年代末,这种流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上海大约只有7%到8%。因为那时根本没有资本市场。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市长,朱镕基手头紧得很。有一次召集银行系统干部开会,他提出:“你们搞金融的,要多动动脑筋,到北京去,多汇报,争取给一点干货。”干货就是资金,当时上海银行界的领导到了年底就不停地往北京跑,但就这样也只能要来几千万贷款额度。上海那么多企业,几千万给谁?更别说开发浦东了。

向上面讨鱼,不如自己养鱼。朱镕基的这个念头日益明晰起来,强烈起来。

此时,在北京有几个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和国内的青年学者,正在满腔热情地筹划建立中国证券市场,他首先想到是北京,希望建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他们还发起组织了一个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后正式更名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挂在体改委名下。可惜,在那个年代,在北京要让人理解股票交易和股份制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但是,浦东开发让这些年轻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上海筹划开发浦东,开发预算是几千亿,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收入大部分上交中央,根本没有那么多钱。

“联办”总干事长宫著铭最先注意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也清楚当年上海有着远东最发达的证券市场,有浓浓的金融意识和传统,上海更有能力和希望建立证券交易所。于是,他向朱镕基写信建议说:要想开发浦东,就要借全国的钱。他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向朱镕基介绍了资本市场,他的介绍引起了朱镕基的重视。

宫著铭,哈军工毕业,32岁即任国家计委预测中心总工程师。曾先后任国家计委委员、国家体改委委员、人行党组成员、人行体改办主任、人行综合计划司司长等职。

1978年,宫著铭在国家计委右派甄別小组跑腿,经过他手的有一个人,叫朱镕基。1957年,朱镕基因为一句话“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有一定道理”而被打成右派。所以两人自然很熟。

问题是,要建股票交易所,上哪儿找懂行的人呢?“联办”理事长经叔平告诉朱镕基:“我们这儿有拨年轻人,就是搞证券交易所的。”朱镕基很爽快地说:“好啊,那把他们请来,我给他们解决户口问题。”

经叔平是上海著名的实业家,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上海卷烟联合生产销售公司总经理兼上海卷烟同业公会主任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对于资本市场那一套,经叔平非常精通。有一年,中央派给上海的公债数额很大,超出了承受能力,经叔平向上海市政府作了汇报。市政府就派他赴京反映情况,经叔平的能力和学识给薄一波等中央财经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全国工商联首任主任委员陈叔通对他大为赏识,1956年,邀请经叔平到北京工作,并半开玩笑地说:“你来这儿在生活上可能要委屈你,我们最好的4间房让你住,当然比你在上海住的那幢小楼要小多了。”经叔平二话没说,举家北迁。

1989年,经叔平向朱镕基建议,请海外著名企业家当顾问。在他策划下,21位来自世界11个国家的企业巨头组成了“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为上海改革开放,尤其是浦东开发出谋划策。因此,经叔平说话是有分量的。

朱镕基1987年担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时,兼任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还是博导,带过四个博士生。尽管当时,对于股票的作用,绝大多数人说不清楚,但朱镕基应该是有所了解和考虑的。更要紧的是建股票交易所还有一定的政治风险。股票彻彻底底是西方来的。

1989年12月2日,当时朱镕基身兼上海市委书记和市长两职,在康平路市委小礼堂召开金融改革会议。会议开了一整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也从北京赶来参加会议。还邀请了国际金融学权威、华东师范大学陈彪如教授。

会议的议题是面对外资撤走,如何加快金融改革?内容有两项:一是引进外资银行,二是开办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于引进外资银行,大家没有异议。会上争论最大的是有关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议题。众人虽然没有原则上反对,但都以为条件还不成熟,有的赞成边做边创造条件。

朱镕基深有感触地说:“去年,我是2月6日到上海工作的,早晨下火车,下午就听市财政局汇报,为什么呢?我觉得要是不会理财,市长没法当,首先得把财政情况弄清楚了。搞了一年,感觉到光靠财政还不行,越来越意识到金融的重要性,差不多每天都碰到这个问题。”

此时朱镕基已经意识到必须从金融改革抓起,也就是建立证券交易所和引进外资银行。

最后,主持会议的朱镕基拍板,上海证券交易所最迟1990年12月挂牌。他对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说:“老龚搞了再说,慢慢扩大。”会后,成立了由李祥瑞、龚浩成、贺镐圣三人组成的筹建上证所领导小组。

在当时的情况下搞证券交易所确实风险很大。不少人心有余悸,对龚浩成说:“老龚,千万不要搞这个,将来中国的资产阶级就会从这里产生。”一些干部有着这样那样的疑虑:对于建立股票交易所会不会分流银行的信贷资金,国营企业向个人发行股票是不是变相私有化,证券交易会不会在上海滩培育新的资产阶级等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查封九江路旧上海交易所的故事,上海金融系统的人不会不知道。

这也难怪,绝大多数人对于证券交易的了解仅仅限于中国著名作家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有关旧上海证券交易的描述。作家的笔下,证券交易所是一个疯狂而残酷,你死我活的地方。其中翻云覆雨,猎取血食的情节留给人们太深的印象。

此时,1989年政治风波刚刚过去,控制意识形态部门的一批“左派”理论家,正在制造舆论:如股份制是“私有化潜行”,企业承包是“瓦解公有制经济”,引进外资被指责为“甘愿作外国资产阶级的附庸”。

因此,朱镕基此时提出建立证券交易所的想法,与会人员都知道其中的风险。

当时的交通银行董事长,后作为主要领导成员参加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工作,并担任了第一任理事长的李祥瑞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朱镕基和他们的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会上,朱镕基提出了他的想法后,就先问李祥瑞:“老李,你看怎么样?”

李祥瑞回答说:“主要是政治上的风险。”李样瑞心里想,不要干革命40年,最后在这上面跌一跤。

朱镕基又转过头去,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老龚,你看怎么样?”

龚浩成说:“我觉得老李说的政治风险不是没有的。即使不存在政治风险,也要有100到200家大中型企业实行股份制,要有50到100家股票上市,才能搞证券交易所。”龚浩成曾为上海财经学院教授,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属于学者型的官员。

但是,朱镕基没有犹豫,一锤定音:“出了事我和刘鸿儒负责!你们两位还在第二线呢!”并当即授命李祥瑞、龚浩成和上海体改办主任贺镐声组成三人小组,负责研究有关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事宜。

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朱镕基是一个孤儿,他曾公开告诉上海市人大代表:“我是全心全意把党当作我的母亲的,所以我讲什么话都没有顾忌,只要是认为有利于党的事情我就要讲,即使错误地处理了我,我也不计较。”1957年,朱镕基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下放农村劳动,种田、放牛、养猪、做饭等什么都干,也因为这种经历和磨难铸就了他大无畏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秉性。他坚称:“我自己的特点、我的信条就是独立思考,我心里是怎么想的,我认为就应该怎么讲。”

要知道,1949年10月以后,股票交易市场一直被视为万恶的资本主义的东西。

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来到中国,参加著名的“巴山轮会议”。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不要轻易发展资本市场,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资本市场有很大的风险。”他建议,中国再等20年。

托宾的建议不无道理,当时中国还不能讲“资本”二字,更不可讲“资本市场”,教科书中都是用“资金市场”代替“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被视为资本主义。

但是再等20年太久了,浦东开发等不及了。历史会有相似之处。1916年5月,孙中山也曾计划在上海办一个交易所,为国民革命筹集资金,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体会到,一是要有枪杆子,二是要有钱袋子。

他请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联络了虞洽卿等上海大亨筹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呈请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农商部以“证券、物品不能同时交易”为由,不予同意。后来,孙中山因护法运动受到通缉,计划流产。不过,两年后,戴季陶、张静江等人因缺钱而想起孙中山的未竟计划,于是又联络了虞洽卿等人,四处活动,派员与政府反复交涉,终于在1920年7月1日,建成了中国第一家正式的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后半年,就盈利五十多万元。

办交易所、发行股票、上市交易确实是一条集资赚钱的捷径。逐利商人蜂拥而上,以至于在上海的福州路、汉口路和九江路一带,开设的交易所最多时竟达140家之多。

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者们也遇到了资金短缺的困难。更难的是还有传统意识形态的阻力。

上海是值得庆幸的。有开明而无私无畏的领导,更重要的是上海探索建立资本市场也得到了邓小平的首肯。

龚浩成回忆道:“一年后上交所成立了,我遇见朱镕基又提起这件事,朱告诉我,在筹建交易所之前,他曾当面向邓小平报告过,邓小平说:‘你们办吧,办了再看。办了不好,我们再改嘛!’”

有了中央高层领导的支持,有了地方领导的无畏,上海证券交易所高效率地筹办起来。

1990年6月,朱镕基访问新加坡,主动向外界透露:上海将在年内建立证券交易所,这不仅让西方金融界震惊,也让上海的金融官员感到十分意外——啊,交易所的办公楼都还没找到呢!而北京的金融官员也震惊,我们还没有接到正式申请呢!

同年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向总行和上海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请示》。两天后,中国人民银行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请示》,请示称“我们认为,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条件和时机基本成熟,建议国务院予以批准,以进一步树立我国改革、开放良好形象,加快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促进我国现已开拓的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和企业筹集融通建设资金服务”。

1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同意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26日,上海召开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大会。

无疑,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高效筹办是上海领导人在落实邓小平的那句话:“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这年的12月3日,朱镕基来到正在装修中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视察,该所置于黄浦江边的浦江饭店,那是一幢有着150年历史的欧式建筑。据称曾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豪华的酒店。中国的第一只电灯、第一部电话都是出现在这家饭店里。饭店华丽的孔雀厅被改建成证券交易大厅。

当时装修工程还没有全部结束,门外工地还是一片狼藉。朱镕基看后脸有愠色。但当他走进大厅时发现已经布置就绪,脸色舒缓了下来。他问当时的交易所筹建负责人尉文渊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的。尉文渊说装饰包厢的圆拱形玻璃配不到。朱镕基说:你找耀华皮尔金顿,就说是我朱镕基说的,叫他们马上定做。

后来朱镕基激将法问他:你敢不敢大胆管理?35岁的尉文渊说,敢!就这样,他成了上交所的第一任总经理,当时被称为“全球最年轻的交易所老总”。其实那时,尉文渊对证券交易知之不多,直到开业前夜,他还是心绪茫然。

就在浦东开发宣布的8个月后,1990年12月19日上午11时,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张,尉文渊用足力气敲完开市锣后,激动地差一点晕倒在地,但上证指数却站了起来,从100点的地平线向上飞速攀升。

此时,五百多位中外来宾共同见证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张,一时在国内外反响强烈。毕竟,历史上上海是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有着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将早已被彻底端掉的证券交易所重新开张,显示了中国继续对外开放的决心。

开业仪式上,朱镕基在演讲中称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奉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他先用中文讲了一遍,然后又用英文讲了一遍。

站在朱镕基旁边的一位优雅美貌的女士以其特别的身份格外显眼,她就是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邓莲如。她的出现也传递了中国政府将更加开放的信号。

令人寻味的是未来中国证监会的四任主席刘鸿儒、周道炯、周正庆、周小川;未来中国人民银行的三位行长朱镕基、戴相龙、周小川;未来主管经济金融的副总理黄菊,以及后来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都在现场见证了这一时刻。

历史往往喜欢和人开个玩笑。40年前,1949年6月10日上午10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乘10辆大卡车,包围了上海汉口路422号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大楼。这所楼里的交易商们正疯狂地发动着一场货币战争,叫嚷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军人来到,大楼里正在交易的人惊恐万分,他们把“小黄鱼”(金条)倒进抽水马桶抽掉,把美元烧掉。证券交易所被彻底端掉了,疯狂的货币投机活动也就结束。此后一个多星期,上海银元价格下跌了50%,物价下跌了8%,而新生的人民币站稳了脚跟。

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得知后大笑:这是打了一场经济上的淮海战役!

猜你喜欢

上海证券交易所朱镕基交易所
如果邓小平在,会称赞你吗
纳入中国A股的国际三大指数研究
科创板交易规则创新研究
VITE链上去中心化交易所ViteX公测上线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浅析个人理财工具
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
慈善家,朱镕基的新身份
新书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