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淄博市五音戏乐队的流变与发展

2018-11-14葛金莲

艺术评鉴 2018年13期
关键词:伴奏扬琴

葛金莲

摘要:五音戏是我国地方特色剧种之一,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下,五音戏乐队在乐器组成上和演奏方式上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流变与发展,这些发展也使得五音戏从最初的落后状态,变为现如今的广泛传播开来。本文将从淄博市五音戏伴奏乐队的组成和伴奏方式上说明其流变与发展。

关键词:扬琴 淄博市五音戏 伴奏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60-03

一、五音戏简介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戏,既是我国珍稀的特色剧种,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它起源于山东省章丘一带,传于济南、淄博等地,地方特色极其浓厚。

清乾隆年间,由于演员的自身条件、各地的风俗习惯等差异,肘鼓戏已开始分路演出,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夕,由于战乱不止,五音戏演职人员纷纷逃出济南,进入鲁中南部山区,一时之间“五音戏”销声匿迹。解放后,以邓洪山、明鸿钧、张方玉为首的三个戏班,又重聚淄博,于1949年在周村成立了五音剧社,1954年邓洪山率领演出队到上海市参加华东地区戏剧观摩演出。1956年,邓洪山向当地政府登记注册,改名为淄博市五音剧团。“文革”期间,剧团再次被解散,演职人员全部改行。直到“四人帮”倒台后,五音剧团才重新恢复了建制,于1998年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一直延续到现在,该剧院是全国唯一一家专业五音戏表演团体。

二、五音戏乐队的演变

五音戏乐队根据伴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为整个乐队依据演员唱腔为其伴奏,而“武场”只用打击乐伴奏,所以说五音戏伴奏乐队的演变是不断随着“文场”的变化而发展的。从50年代初期至今,在广大艺人和观众的迫切要求下,经新老音乐工作者和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乐队由小逐大,发展成今天这样较完整、有一定伴奏水平的戏曲乐队。

“文场”的发展和乐队的伴奏方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早期的五音戏没有弦乐伴奏,其唱、念、做、舞都用打击乐伴奏,干板清唱。戏曲音乐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节奏性,演员在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要有节奏,就是不举不动也同样要有节奏。最初,五音戏中为“武场”戏伴奏的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除了司鼓有专人外,其他乐器均由演员兼作。在当时,演员既会演戏,又会打锣鼓,这也是五音戏的传统。

五音戏的打击乐,是在吸收民间说唱秧歌及杂耍的锣鼓伴奏基础上,又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渐完善并发展起来的。五音戏打击乐伴奏,作用大致可概括为:领导作用、融合作用、感情作用。1.领导作用:戏曲音乐伴奏乐队中最重要的指挥为主鼓演奏者。主鼓,是演员与乐队完美配合的关键,他面向舞台,时刻关注与掌握着演员心理上、形体上的变化,根据演员的种种变化,带动乐队演绎更加符合故事情节的音乐。2.融合作用:戏曲中的打击乐不仅能与文场中的管弦乐融合为一体,还与演员的表演和唱念有机融合在一起,它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随时穿插在伴奏和演唱中,是戏曲音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感情作用:尽管打击乐不具备音调旋律的功能,但并非就不能表现感情色彩,它可以通过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以及每件乐器在音色、音量上的固有差别,或合或分不断交替上的变化,从而表现出情感色彩。它在渲染气氛、增强演員的表演和乐曲及伴奏上的力度和强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只用打击乐伴奏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但很难适应剧情复杂的大型剧目及现代戏的伴奏需求,所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多方面的飞跃发展,人们对戏曲艺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50年代初,乐队试加弦乐伴奏,但由于当时五音戏大部分为老艺人,受其文化水平的限制,唱腔均由老师口授,教会四句唱后,个人根据自身条件即兴演唱,所以唱腔是很不固定的。加之说唱性很强,演员和伴奏人员互不适应,故给试加弦乐伴奏带来很大困难。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践,到1956年后,演员和乐队逐渐适应,并能相互启发,深入剧情,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伴奏规律。唱伴配合的默契程度得到了一个较好的艺术效果,即兴伴奏随之成熟与规范化。伴奏乐器有二胡、小提琴、小三弦、笛子、小低胡等。

(三)时代在进步,戏曲要发展,随着大型古装戏和现代戏的上演,现实生活向乐队伴奏提出了更高要求。自1958年,广大新老音乐工作者和老艺人密切配合,将五音戏的传统唱腔进行广泛的挖掘整理工作,对演员及伴奏人员开始普及音乐知识的教育。在现代戏《三里湾》、古装戏《墙头记》等戏中,进行试验性的改编设计,逐步开始唱腔作曲,演员视谱演唱,乐队视谱伴奏,乐队编制增添三弦、大提琴等。1976年后,“文武场”人员又有较大发展,乐器增加了扬琴、排笙、大贝司、电子琴等,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有较高伴奏水平的五音戏民乐队。

在此阶段,根据音乐的需要,主弦也经历了多次变化。1960年,闫喜凤老师对晋京汇报演出的传统剧目《王小赶脚》进行了定谱,这时的“文场”发展到十余人,试验以板胡为主弦。1964年,在剧目《缫丝姑娘》中,发展了【二不应】的女声甩腔,并设计出了女腔反调,试用高胡作主弦伴奏。1976年后,排演的《半把剪刀》《豆花飘香》《窦女》等剧目,都是全剧设计唱腔,固定曲谱,演员乐队视谱演唱伴奏,主弦乐器定为高胡。直至2009年,张苗先老师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各类胡琴的优点与缺点,于3月研制完成出新的主弦乐器——齐琴,并投入到乐队中实践应用。9月下旬在济南历山剧院的庆祝建国60周年演出上,首次正式启用齐琴作为五音戏主弦,为五音戏的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它的启用终结了五音戏借用二胡、高胡、板胡、越胡,替代了主弦的现状。研制完成之处,曾随口称为五音琴,但经过多个专家的深思熟虑过后,深感齐琴诞生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故最终命名为“齐琴”。

三、五音戏伴奏乐队伴奏方式的演变

由于时代背景、演出场合、演出方式、观众等因素的不同,五音戏伴奏乐队的伴奏方法也有所不同,一共可分为三种伴奏方式。下面以同一段主旋律为例介绍三种不同的伴奏形式:

(一)打击乐伴奏

初期五音戏无弦乐(无乐队)伴奏时,打击乐利用“长短点”的伴奏方式,与演员的演唱相互衔接。演员中演员唱叫板上句,就打“短点”,连唱叫板下句就打“长点”,俗称“楼上楼”。起“长短点”的底鼓,均从叫板乐句的倒数第二小节顶板起,如下:

演员与乐队的默契配合,伴奏十分严谨,突出“伴”字,即不压腔盖字,而又起伏有序、层次鲜明,句句送入观众耳朵里,引人入胜,效果极佳。由谱例可看出:“长点”,一般用来伴奏演员上场或者演唱前有表演动作的空间。如上图谱例,演员在后台叫声“走哇……”,鼓师便起“长点”,当演员走到台中便转点接乐队过门,演员开始演唱。“短点”,多用于唱腔之前、叫板上句与叫板下句之间等,用简短的打击乐伴奏,引出演员接下来所演唱的内容,更加推动了剧情的变化与发展。

(二)出现乐队,无固定曲谱伴奏

五音戏发展之初,各方面均十分落后。音乐结构较为单一、乐队阵容不完善,演员为即兴演唱,此时尚未固定唱谱,乐队也未固定曲谱,只演奏主旋律谱。伴奏乐队靠听取和观看演员的演唱和口型,来判断演员唱腔的落音,落音不同,演奏方法亦不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初期相比,五音戏也一定是不断实践变化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之前,为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要求乐队演奏人员根据所积累的演出经验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按行当的唱腔规律和自己所操乐器的技能,以及艺术水平即兴加花演奏,且加花演奏需随着演员声腔的变化而随之变化,不能随意改变。这种伴奏方式的出现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是根据每个演奏者所需要积累经验的时间长短不同,音乐形式也大不相同。下面我们就以经典剧目《王小赶脚》中的扬琴伴奏谱为例:

1.最初扬琴只演奏主旋律谱,利用强弱、快慢等变化来表现剧情需要。

2.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融合,演奏者发现在某些乐句或某些音后可以加花演奏,加花后可使乐句变得更加丰满,音乐更加深入人心。扬琴常用的加花方法有短轮音、双音、五声音阶、十六分音符等。

(三)乐队固定曲谱演奏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得到发展,文化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曲专家,他们开始着手为淄博市五音戏伴奏音乐编写完整的配器,要求每个声部演奏者在正式场合(如比赛、剧院演出等)必须严格按照配器演奏。

新中国成立后,优秀的作曲家们为五音戏剧目编写了完整的配器谱例,使每个乐器都能够展现出其乐器本身的独特技法与音色。主胡全曲跟随演员唱腔进行演奏,为演员在演唱时提供更好的音准。其他伴奏乐器有两种伴奏情况:1.当演员演唱时,只演奏其唱腔旋律的和声;2.间奏时,既要演奏主旋律,像琵琶、扬琴等弹拨乐器还可在主旋律基础上加花演奏,常见的加花方式:十六分音符、轮音等。另外,乐队还加入电子琴,从谱例可看出,加入电子琴可使音乐的低音声部更加浑厚、丰满。

完整的配器谱例,使音乐更加充实,更加带动演员的心理、情绪等变化,观众也更加投入其中。

四、结语

从最初只有打击乐的伴奏,到如今完整的五音戏伴奏乐队,五音戏音乐也可谓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与发展。五音戏音乐的演变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人才、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变化和影响,这些变化使我国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他们为我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五音戏乐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演奏人员的完美演绎和优秀作曲家的完整配器,伴奏乐队才更加完善,五音戏音乐才更加深入人心,更具有独特性。伴奏乐队完善之后,其伴奏形式才可以更加多种多样,有完整按配器演奏的,有演奏者即兴随意加花的,有全部跟随演员的唱腔进行演奏的,有在演员演唱的间隙出现的,也有让演员独自演唱……不论是哪种方式,演员的演唱优势都得到尽情地发挥,不断突出了戏曲艺术的戏剧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张苗先.浅议齐琴演奏的艺术特色[J].淄博社会科学,2017,(03).

[2][5]王艳丽.五音戏在城乡的生存现状与创新变迁[D].青岛:青岛大学,2013年.

[3]马亚楠,马宏基.地方戏生存、发展的生态思考——以五音戏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73-77.

[4]王隽.山东省淄博市初级中学五音戏教學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石蔚.五音戏艺术生态美学初探[J].戏曲艺术,2014,(04).

[7]王婷,刘晓静.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以山东五音戏为例[J].齐鲁艺苑,2014,(06).

猜你喜欢

伴奏扬琴
浅谈当代扬琴艺术的发展概况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扬琴演奏基础教学法研究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的艺术价值
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课的重要性
简论戏曲锣鼓经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钢琴即兴伴奏
我的扬琴学习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