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中民族元素运用研究

2018-11-14孙子男

艺术评鉴 2018年13期
关键词:纳西族

孙子男

摘要:《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下简称《纳西》)是高韶青创作于2013年5月的大型二胡作品,该作品将纳西族民族音乐元素、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合。分析《纳西》中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对现代二胡曲和器乐曲的创作与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纳西族 现代二胡作品 民族音乐元素 现代作曲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014-03

纳西族人能歌善舞,创造和保留了纳西族民族特色传统音乐文化,音乐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丰富绚丽。[1-2]在《纳西》之中用地处中国云南西北以及四川的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纳西族原生态名额的音乐风格作为旋律的基础,进行加花变奏,同时还融入了大量的其他音乐风格。《纳西》整首曲子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为引子,为二胡独奏;第二部分为主题音乐,速度稍快,同时还具有爵士风格的节奏特点;第三部分为主题的展开;第四部分为快板,通过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让第一主题再现;第五部分为急板,重复再现第一主题;最后一部分为尾声,在延续第一主题旋律音调的基础上,采用了具有爵士乐分割的切分节奏,但是其最为明显的特点还是其中所蕴含的民族元素。《纳西》中各处可见纳西族传统音乐元素,民族元素也作为整曲的灵魂,贯穿始终。

一、“口弦调”主题音调

口弦调即用三片竹簧弹奏的曲调,纳西族的口弦曲目繁多,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的生活面极广,音乐形象活泼生动,音色极具变化,栩栩如生,细致入微。

“口弦三音材料”始终贯穿全曲的每个乐章,对于作品的构思和统领创作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纳西》主题音调(见谱例1)即从口弦调代表作品《狗追马鹿》(见谱例2)加花、移调、变形而来,二者比较,其异同十分明显。

主题音调在宫、羽、徵三音中发展,音响十分单纯,从小字二组的g上呈示与展开,一组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使这个音组产生了颤音音效的特质,第一句仿佛丛林中的长声呼喊,在一个四分休止符后戛然而止。一对清丽的泛音从远处飘来交相应和,与上一句形成一个完美自由的对歌。为了刻画这一丛林对歌的画面,作曲家在主题创作中对旋律提炼得颇为细致,高音区与泛音区的呼应,低音区过渡到高音区使用上行音阶,区区几个简单的音,经历呈示、重复、对比三个阶段,完成了能量的积聚和释放。

二、“谷凄调”主题音调

“谷凄”是纳西族西部方言地区广为流传的一个古老歌种,在纳西语中是悲痛吟唱或倾诉心中悲苦之意。

纳西族的“谷凄”节奏悠长,自由舒缓,其中的颤音使用频繁而富于特点,这源自纳西族民间民歌演唱方式。纳西族地区所有的民歌及器乐曲都深受“谷凄调”影响,这种向下的大幅度慢颤音哀怨忧伤,充分体现了丛林生活中纳西人的情感与气质。[3-6]

作曲家抓住这个民间“类似”全音阶风格的特点,较长音符常用下方大二度的连续下波音作为润腔装饰(见谱例3、谱例4、谱例5),即纳西语中的“若罗”,是西部纳西民歌的一大特征。

由于全音阶中没有半音,每个音之间的距离既定,不同的音高之间没有明确的倾向性,这样音与音之间的关系使得“谷凄调”显得漂浮不定,若即若离,虚幻缥缈。配合这样的感受,作曲家使用二胡中弱力度,演奏出了人声一般的音色,使得连续的颤音充满了自然、生动、古朴的特色。这个用全音阶调式“谷凄调”创作的旋律,无处不体现着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

三、民间歌曲音调

纵观这些纳西族民歌(见谱例6、谱例7),和《纳西》主题音调加以比较,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作曲家始终本着以浓郁特色地域风情为创作题材,从民间歌曲中挖掘了其特征音程关系作为主题材料,并重新组成新的核心音调,产生新的动机材料,将二者巧妙结合再创造,体现鲜明的纳西族风情。作曲家在抓住这些民间音乐的“特性音程”基础上,与传统的五声音阶进行有机的嫁接,又重新整合加工,有区别于传统民歌的风格,但又保存了民族基因,新的调式音、变化音、人工调式的转调与移调与民族风格巧妙融合,通过二胡的表达,使得音乐既古朴又灵动。

四、模仿民间器乐乐器音色

拨弦与抛弓演奏在《纳西》中是一大亮点(见谱例8),这种演奏方法模仿出了纳西族东巴民俗仪式中民间巫舞的场景。据史料记载东巴祭祀的巫舞中以弱拍踮起脚尖,强拍落下足跟,双膝微颤作为舞蹈的韵律特征,《纳西》中通过在弱拍拨弦抛弓,在强拍按弦落弓的演奏技巧,将这一舞蹈特征巧妙地表现出来。配以钢琴伴奏声部的主旋律,将纳西特色巫舞的场景生动的模仿出来。

拨弦的演奏方法模仿出了纳西族民间乐器口弦的音色。口弦是一种拨奏体鸣乐器,据清代史志记载,“口弦其簧闪颤成声,鼓顿有度”。作曲家巧妙地利用二胡拨奏的音色,来模仿口弦的发音效果,这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音色使得整个乐章生动鲜活起来,也使得二胡高超且多变的技法得以巧妙展现。

清亮细腻的人工泛音音色仿佛寧静夜晚在山涧间飘出的吹木叶之音(见谱例10)早在唐朝杜佑《通典》中就有对纳西族木叶奏乐的记载,可见木叶在纳西族气鸣乐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二胡泛音本身的音色清亮透彻,加上泛音音量微弱细软,其音色与木叶奏乐声相差甚微,这样一种巧妙的泛音技巧展示,不仅将现代作曲中必要的二胡炫技技法体现出来,也将一副宁静夜晚纳西族人吹奏木叶恬静淳朴的图画描绘出来,渲染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纳西》中,高超的技巧性是其显著的艺术特点之一,民族地域中戏曲音乐、祭祀音乐、民歌和器乐曲等其中特有的变化音程、变化音、快速分解和弦都通过二胡快速的演奏技法体现得淋漓尽致,技巧性与民族风味相融合,同时散发着现代音乐的时代感。这种形象质朴、结合了民族魅力与时代风潮、将技巧性融入可听性的音乐,是任何二胡移植作品所望尘莫及的高峰。

五、结语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推崇二胡移植作品,各种炫技演奏的风潮席卷二胡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用二胡演奏小提琴曲、钢琴曲的方式,极大地挖掘了二胡与演奏者的潜能,无疑拓展了民族器乐技术训练的水平,并且这些优秀的西方曲目的可听性也非常高,但演奏西洋移植作品不可能成为一件民族乐器发展的主流方向,没有民族性的音乐不可能被世界所认同[7-10],西洋作品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借鉴,更正确的道路还是要将精力投入在创作自己的民族器乐作品上。《纳西》采用中国少数民族地方音乐风格特点作为创作的素材,同时还将创新的技法和现代作曲手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不管是从曲式结构还是在音响效果方面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需要注意的是不仅是要注意其中所表现出的民族元素,还需要在演奏的二度创作之中,熟练掌握新的演奏技法,必须要从音乐本身去对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

参考文献:

[1]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

[3]云南省丽江地区文化局.云南纳西族、普米族民间音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纳西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和志武.纳西族民歌译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6]唐婷婷.云南纳西族民歌初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7]毛继增.白沙细乐[J].民族艺术研究,1988,(01).

[8][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M].吕叔湘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9]修海林.关于中国音乐双文化现象的若干思考[J].音乐研究,1993,(04).

[10]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纳西族
传统门窗装饰元素在民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摩梭母系婚姻家庭形态研究的再思考
纳西音乐的类别
纳西族民居建筑中的生态伦理观
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之思考:乐竹村纳西族祭天仪式的田野记录
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比较研究
从羌族与纳西族宗教舞蹈看巫舞的起源与演变
丽江大研镇纳西族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
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