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管乐作品《C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分析
2018-11-14田园园瞿全
田园园 瞿全
摘要: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奥地利人。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作曲家,是古典主义乐派的奠基者和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非常具有创造精神、革新手段的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凡洒脱感,他改变了奏鸣曲式从仅在钢琴上演奏的局限,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逐步把器乐提到了与声乐相等的地位,创作了大量的器乐曲。《C大调协奏曲》是海顿为雙簧管写的一首曲子,后被移植成为萨克斯管演奏的版本。作为萨克斯演奏的专业硕士,这首曲子不仅是笔者的最爱,也是众多萨克斯演奏者的必学曲目之一,经常被搬上舞台演奏,深受广大萨克斯演奏者的喜爱,所以选择这首《C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作详细分析,希望能为后世演奏这首作品的人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海顿 《C大调协奏曲》 音乐学分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008-02
一、海顿简介
海顿,奥地利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从小就显示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虽然生活困窘却始终热爱音乐,并且凭借其不懈的努力和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了影响后世非常深远的伟大音乐家。海顿在音乐上的贡献在于确立了交响曲、四重奏等题材,被后世称为“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并且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有一百零八首交响曲,八十四首弦乐四重奏,二十多部清唱剧以及其他数量众多的作品。或许是因为海顿乐观的性格影响,他的作品风格旋律朴素、和声明晰、结构匀称、音乐明快,呈现出古典主义乐派的理想境界。
二、协奏曲简介
协奏曲(concerto)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collcertaye,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16世纪时,特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历经数十年发展,到17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形式。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三位作曲家以及后来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协奏曲作品。
三、海顿《C大调协奏曲》简介
海顿的这首协奏曲,与同时期的其他音乐家的同类体裁作品相比,更具明朗及开阔性,这可能源自海顿个人乐观开朗的心态与豪爽的性格。海顿虽出生于贫穷的家庭,却依靠自己的努力以及良师益友的帮助成为宫廷乐师,过上了安逸富足的生活。这首《C大调协奏曲》里的很多乐段都透露着欢快、开朗却不失宁静优美的感觉,旋律进行也十分丰富,流露出乐观开朗的生活气息。因这首乐曲的篇幅过于长大,三个乐章的演奏时间近20分钟,所以本文着重分析第一乐章。
此曲原名《降E大调协奏曲》,本是为双簧管所写的作品,因其优美的旋律、完美的曲式布局受到很多管乐吹奏者的喜爱,后又移植为中音萨克斯演奏,因中音萨克斯为降E调,所以在其上演奏的谱子为C大调,故萨克斯作品集上又称为《C大调协奏曲》。全曲曲式结构遵循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一贯写法,非常的工整、有规律,但是由于这是海顿写给管乐的作品,其中也穿插了相当长的自由段落和大量半音阶琶音的进行以及颤音波音的运用。
四、《C大调协奏曲》全曲分析
全曲可分为引子和三大部分,引子由钢琴演奏,在降E大调主属和弦上来回进行,明确调性,给人欢快、爽朗的感觉。引子既是全曲的引子又是第一部分的引子,在情绪上,它更接近乐曲的第一部分,欢快与明朗是音乐的基调,但是波动的旋律线条似乎也暗示着一丝变化与冲动。
乐曲进入第一部分,快速的波音和明朗的旋律进行相互衬托,或许是由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这一大段都没有复杂的节奏和华丽的装饰音。说到这里,全曲的第一部分结束之后,有接近20多小节的空白以及技巧的展示,这20多小节的突然出现会使乐曲的基调变得急促,听众产生不一样的听觉感受,这不就有违古典主义乐派追求匀称、和谐的目标吗?听完全曲后这个疑虑你会彻底打消。
第一部分的整体基调仍是在主属和弦上进行,每当有快速的四十六进行以及半音阶的过渡后都会出现主和弦上的长音来解决,给人完满终止的听觉。在力度变化上,极弱、弱、强、渐强、极强的力度进行也非常有规律,这些写作手法及旋律、声部进行都体现着作曲家良好的音乐修养、乐观开朗的生活工作态度以及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和谐、匀称的音乐风格。第105小节上出现的钢琴与旋律声部跳音的相互对称呼应,创造出一个开朗活泼的音乐形象,给听众塑造了完美的听觉感受。至于第一部分涉及的萨克斯演奏技巧,由于本文是着重音乐学分析,故不多说。音乐学分析注重的是人的精神和社会环境的考察,从人的精神层面来说,作者海顿乐观的生活态度、明朗的性格贯穿全曲;从社会环境层面来说,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匀称和谐的美感也能在此曲中充分体现。
乐曲的第二部分,大量的自由版穿插进来,在演奏技巧上对演奏者有着严格的要求、节奏的把控、吐音的清晰度等。但以音乐学分析的层面来看,作者生活的时期,是启蒙主义运动在欧洲盛行的时期,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海顿的作品也带有鲜明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明朗乐观的态度,强调主调和声风格,抒发心中所感。所以,第二部分有这些大篇幅的自由版,在不失古典主义曲式布局的前提下,很大程度的也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活跃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未来前景光明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乐曲的第三部分,明朗欢快的旋律又回到了主和弦上,但是这一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多了一些装饰音及变化音,更添了一丝幽默与轻快。纵观全曲,无不体现海顿的个人风格和古典主义的时代风格。再次纵观海顿音乐特点:深处巴洛克音乐时代刚刚过渡完成到古典音乐时期,他的音乐常常把细小、不引人注意的主题扩展成规模庞大的结构布局。他的音乐风格是热烈饱满的。他的很多作品的结构原理遵循奏鸣曲式,其主要组成部分在海顿的这首协奏曲作品里表现如下:
作品从主调的主和弦开始,并不断在主和弦上波动进行,终止往往在属和弦上形成开放式的不完满终止,以更好地引出下一段主题材料。高低音转换的特别频繁,以音阶琶音的形式转换,但是又不显突兀,运用大量的波音和装饰音来表达乐观活泼的音乐形象。
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奠基者,海顿的作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贝多芬的初期作品经常是以冗长松散的奏鸣式展开,但紧接着在他所谓的“中期”运用了海顿的方法,这就是在十分简单的基调上逐渐发展出高度有机的音乐结构。
但是海顿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在曲子里加入的幽默,在这首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相对于19世纪极具个人色彩的浪漫主义乐派而言,古典主义音乐家向来是严肃、郑重、讲究曲子的对称分明的,所以这可能也是古典主义作曲家唯一能不那么“庄重”的一点了。
总之,这首《C大调协奏曲》,从音乐学分析的角度来看,体现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写作风格,也能够反映古典主义乐派的整体写作风格。作为管乐曲,无论是单簧管版本还是萨克斯版本,都是非常优秀的,也需要很好的技巧、勤奋的练习才能呈现。连续的长音对于气息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进行对手指的灵敏度以及基本功也有不少要求。抛开演奏层面从另一层面来说,这首曲子也反映了海顿作为古典音乐风格代表人物明朗清晰和声色彩丰富的音乐风格,以及当时社会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崔博.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文本分析及演奏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2]王阿洋.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特色及演奏技巧探究[J].大舞台,2015,(10).
[3]李响.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长笛协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