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之人同人相异化
2018-11-14■/
■/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一、对马克思文本下的人同人相异化的自我理解
解读“人同人相异化”之“人”的涵义。
在《手稿》中,马克思说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①仅从字面,不难看出人同人相异化与其他三方面内容的不同之处,前三者考察的角度是人与物的关系,即主客二分;而人同人相异化考察的角度则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人同人相异化中两个“人”的涵义作进一步的理解分析。
(1)不同的涵义。两个“人”作为同一种族,他们都有人的类本质,所谓人的类本质指的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同人相异化的前提便是承认这一事实,但是产生异化的原因却也正是由于这一事实,同时也使其具有了不同的涵义。第一个“人”的涵义是指真正具有本质意义上的人的类本质,即正常的人。第二个“人”虽然具有人的类本质,但是却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类本质被遮蔽,在现实中无法被感受到,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类本质的缺失,或者是或多或少的缺失。二是类本质发生改变。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非正常的人,由此可看出,正常与非正常的矛盾对立,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种情况:第一个正常的“人”与非正常的类本质被遮蔽的第二个“人”。在此需要重申的是类本质的遮蔽(一定意义上的缺失)不同于类本质的改变,也就是说人是缺失了自由自觉的活动还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发生了改变是不一样的概念,对于这一点的把握也是笔者自己理解人同人相异化的关键。笔者认为如果将二者做出区分,那么理解马克思的人同人相异化的根源也许便不再是全部基于经济事实,也就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
其次,还有第二种情况:第一个正常的“人”与非正常的类本质发生改变的第二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人同人相异化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自己同人相异化,即类本质发生改变的自己与正常的人相异化。文本中说道“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①但是,当自己同人相异化时,这种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却发生了转移,本应该是真正的人的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对象的关系,这个对象可以称其是自我异化的人,笔者认为也就是类本质发生改变的人。
(2)相同的涵义。所谓相同就是指两个“人”在马克思所说的以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情况下,人的类本质不仅被遮蔽,而且发生了改变,都成为非正常人。两个“人”都是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拥有了一切非正常的可能性,因此人同人相异化。这样的理解包含每个人都与其真正的类本质相异化。因此,有些人认为人同人相异化应该包含于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样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方面内容就可以变为三方面。《手稿》中似乎也支持这种看法,“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①由此看来这样的说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却是片面化。首先,从逻辑上分析,三方面说是涵盖说,因为人同人相异化涵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所以将其归为一方面;但是从文本分析,推导说似乎更合适,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异化理论前三方面内容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人同人相异化,因此,二者是不能归为一方面的内容的。
二、结合时代对人同人相异化的自我理解
在当代,人同人之间的异化渗透到各个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甚至连语言也发生了异化,成为机械性的,经过多重程序进化的,不再是直接的、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往。主体间性的对话和交流更多的是出自于“中介”的传播,可笑的是这种中介不是真正的人,而是“技术人”,或者说是机器。人同人相异化更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断裂现象随处可见。其中,建筑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拿北京四合院来说,它的建筑理念充满着人文情怀,四合院有着可以将几家人变为一家人的魔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最自然、最轻松的方式。但是,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平地起高楼,四合院被高楼林立取代,人们之间被一道重重的防盗门隔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形中已经被隔离。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对人同人相异化以致产生断裂做出了“突出贡献”。手机、互联网等的出现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简单,仅仅通过冰冷的金属物质便可以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交往在技术面前变得越来越渺小,越来越悲哀,人同人相异化更是无休止地渗透、深入。
结合时代理解人同人相异化尽管偏离了马克思《手稿》中的真正含义,但是笔者认为当今社会由于技术等的发展使人同人相异化的根源还在于马克思所深究的经济因素。当今社会的异化现象可以作为马克思《手稿》中异化理论的补充与发展,是作为枝干的存在。
注释:
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9,60.
参考文献:
[1]郑智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具体规定[J].学理论,2013(31):51.
[2]杨曦.论马克思的异化观及其当代启示[J].前沿,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