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2017-01-04张芬芬

青年时代 2016年21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弗洛姆马克思

张芬芬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电影、文学、音乐等精神食粮却在信息大爆炸的挤压下呈现泛娱乐化的形态,丰富的物质生活并没有人们带来精神生活上的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贫瘠而焦躁。对于这一矛盾的社会景象,马克思和弗洛姆分别在各自的异化理论中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和弗洛姆异化理论的对比研究,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和差异,从而对二者的异化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希望为认识和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更多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弗洛姆;异化理论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西方理论界就开始了对异化理论的讨论和研究,并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进入哲学范畴。“异化”的提法最早来源于费希特和谢林,黑格尔采用并详细阐述了“异化”的哲学内涵,黑格尔认为“异化”主要是精神的异化。后这一概念被费尔巴哈所接受,不过费尔巴哈否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他从自然人的角度对“异化”进行了重新的阐释。马克思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基础上,从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角度人手,对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20世纪精神分析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弗洛姆,面对二战后人类面临的新的精神困惑,他全盘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弗洛姆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指出异化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与感受。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和弗洛姆异化理论的比较,找到了二者异化理论的内在关联与各自的特点,从而为认识和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更多启示。

一、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关于异化理论的阐述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基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得出了劳动异化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异化状态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形成了其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原本由人主宰或创造的物质获得了相对人的独立性,并且成为约束人、控制人的力量。在《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

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产品是人劳动后的成果,所以劳动产品在本质上应该属于它的创造者,即劳动产品属于劳动的人。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从事劳动的工人却并不能掌握劳动成果,相反,不劳动的资本家却对这些劳动产品享有控制权。也就是说,工人越是劳动的多,资本家就越富有,相对来说,工人就越贫穷,就越成为他们自己劳动创造的劳动产品的附庸,这样一来,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就成为了一个异化的关系。

2.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

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外在的表现形式,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发展。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成为了外部环境强加给劳动者的谋生工具,劳动者并不能在本应该是本质体现的劳动中实现自我的升华和愉悦,反而成为了自我的折磨和枷锁。

3.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有意识的改造世界,这种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本质。但是在私有制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并不能体现人的类本质,即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

4.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自身的异化必将导致人与他们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对立必将带来人与他人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相对与工人来说是一个“不劳而获者”,他是“劳而不得”的工人的对立面。马克思正是在异化理论的阐述中,从人的劳动异化的角度,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

在以上四个方面的基础上,马克思又对异化理论做了更进一步的探讨,他将异化划分为“物的异化”和人的“自我异化”两种类别,其中劳动产品的异化属于前者,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属于后者。马克思接着指出人的“自我异化”是异化的实质,这导致了人失去了人的本质,受到本应是改造对象的物的统治。

(二)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

弗洛姆创造性的把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法运用到了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解读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心理异化理论。弗洛姆以人道主义为基本立场,分析了当今社会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并得出其异化理论的核心观念:当今人类的异化是心理和主观感受的异化。他认为,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不能成为自我的主人,人在世界上的存在是被动的,这使得人的心理产生了异化。也就说,弗洛姆同样认为人的异化的发端是人与人的本质的脱离,但是相对于马克思,弗洛姆更强调人在异化状态下的心理感受。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弗洛姆指出,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人的创造物已经成为了人的统治者,人被本应受人控制的物所控制,这种人与物颠倒的状态造成了人类自我的迷失,以及人与自身的分离,这种迷失和分离的心理体验就是异化。

二、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的内在关联

(一)共同的立场:人道主义

通过前文对马克思和弗洛姆异化理论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是人的劳动为切入点,弗洛姆是从人的心理为切入点,虽然切入的角度略有不同,但二者的理论都是基于现实中的人提出的。他们所关注的都是人在生活中的困惑与矛盾,所关切的是人被非本质的力量所控制,不能在生活中找到自我的困境,即二者关注的都是“人”的异化,而不是“物”的异化或者“社会”的异化,这就反映出了马克思和弗洛姆异化理论的一个共同立场:人道主义。

所谓人道主义,简单的说就是人当作人来看待,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目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他自身,所有的活动都应该以人的生存和价值为指向。马克思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正式以“人的生存和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马克思在其异化理论中一方面分析了工人的生活困境,另一方面也关注了资本家的生存状况,因此他的异化理论是站在整个人类生存发展这一宏大视角之下提出的。同时,弗洛姆在其异化理论中也关注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健康”,更为可贵的是,弗洛姆在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健康时,正是从人的角度去评价的,即是否满足了人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否适应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口这就把人放在了第一位,而把社会放在了第二位,很显然,他们的异化理论都体现了丰沛的人道主义关怀。

(二)共同的前提:人的矛盾本性

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着手,指出人存在人的自然性和超然性、个体性和社会性这2个固有矛盾。这2个固有矛盾的存在,构成了人的矛盾本性,也最终导致了异化的发生。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然性和超然性统一于人而存在,并且以人的个体性为基础,完成于人的社会性。这2对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在人的生活过程中,这2对矛盾不断变化,一旦发生失衡,就会引起异化。同样,弗洛姆也认为人具有自然性和超然性这一固有矛盾,但是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人的固有矛盾进行了不同的表述。弗洛姆认为,人的固有矛盾主要包括生与死之间的矛盾,有限的生命存在与人的无限潜能之间的矛盾、独立性与孤独感相伴生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性的存在,为异化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前提。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人的矛盾存在,二者的基本观点有一定的重合,这种重合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弗洛姆所说的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广义上讲都从属于人的自然属性与超自然属性的矛盾,这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性和超然性的观点是一致的;二是马克思提出的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矛盾,以及弗洛姆提出的人的独立感和孤独感的矛盾,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属于“人与他人”这一关系范畴。因此,二者的异化理论对于异化的内涵给出的解释是有差异的,但是基本立场的一致,让他们都在人的矛盾本性中找到了异化发生的前提。三、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的不同之处

(一)二者异化理论的着眼点不同

从前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阐述可以知道,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以劳动异化为着眼点,继而演绎出一整套的异化理论体系。之所以从劳动异化这一角度切入,是和马克思对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这一认识分不开的。人的固有矛盾本性,使得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找到自我,才能实现人的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和谐。而人的社会性要求,人的劳动也必须是社会性的,个体性的劳动不是真正的劳动,只有社会中的互助性质的劳动才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总之是劳动使人成为人,成为区别于动物的存在,劳动构成了人的本质,也是人的固有矛盾本性的外在表达。因此,人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能够实现自我的统一,从而在劳动中感受到丰盈和快乐。但是,在私有制社会,劳动不再是人的本质的表达,反而成为工人一种被迫的、被逼无奈的生存工具。劳动的异化就此产生,而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发生异化,就无可避免的带来了人的异化。

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是以心理异化为切入点的,心理机制的引入,是其异化理论最主要的特点。弗洛姆认为异化不是某种外在的状态,而是一种来自于人的心理的主观感受。人的心理感受的愉悦来自于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种需要必须是人真正的需要,判断的标准就是这种需要是否符合人的本质要求。一旦人得到的偏离了人的本质要求,也就无法得到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事物,人的心理就会产生失衡、压抑与困惑,异化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

可见,二者异化理论的着眼点是不同的。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是劳动异化,着眼于异化的客观方面。而弗洛姆主要分析了人的心理异化,着眼于异化的主观方面。那么二者为什么会有着不同的着眼点呢?这与二人的个人生活经历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二者生活的时代不同。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更多的关注受压迫和剥削的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因此选择从劳动异化的角度切入。弗洛姆在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基础上,根据他所处时代的特点,对异化理论进行了反思性考察,挖掘了人的心理异化状态及其发生机制。

(二)二者对异化内涵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在马克思异化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异化的内涵是指劳动对象与劳动者本人逐渐疏远,并成为控制劳动者本人的异己力量的过程。在这里的劳动对象,不是仅仅指现实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劳动产品,而是指科学、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等一切人创造的事物,都反过来对人形成了约束和控制,成为一种背离人的本质的统治力量。也就是说,人类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活动成果总是超越自己的控制,成为凌驾于人之上的对立力量,这种人无法掌控的社会现象就是异化。

弗洛姆对于异化的理解有其独有的特点,其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异化是一种“体验”,属于心理的范畴;第二,异化是指主体主动性的丧失,即主体觉得自己的存在不是依靠自己,而是依赖于自己以外的力量;第三,人无法主宰自我,而是受外在力量的控制。以上三点的存在,使得人对自我的心理感觉产生了异化。可见,马克思的异化是劳动者创造出产品反倒为这一产品所控制,而弗洛姆的理解则超出了本体论范围,他把异化理解为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

(三)二者认为异化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

马克思异化理论认为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一是财产私有制,二是劳动分工,私有制使工人劳而不得,劳动分工则促进了劳动和资本的分裂,从而构成人自身异化的直接原因。弗洛姆则认为异化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存的外部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二是意识对无意识的压抑。可以看出,二人对于异化产生的直接原因的认识是有很大的差异的。马克思的异化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有其存在的历史基础。既然是一种历史现象,那么异化终将在新的历史时期被克服。而弗洛姆则是从人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本性来谈异化的,他并没有把人的社会属性看成人的本质,而仅仅把社会看作是人的本质受到压抑或发展的外部环境,异化的产生是来源于人本身的矛盾性,与外部的社会无关。然而人类自身的固有矛盾是不会随着历史的变革而消失的,这就意味着异化是与社会、历史无关的永恒存在的现象。可见,相对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只看到了异化产生的主观根源,而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

综上所述,马克思与弗洛姆对于人类的异化现象都有独到的分析,他们都从人固有的矛盾本性出发,论述了异化的发生过程。但马克思以劳动异化为切入点,弗洛姆则从心理异化的角度,对异化的内涵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其中,马克思将个体与社会、个人与历史相结合,这无疑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人,而弗洛姆则将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落实到个体心理的发展变化,这无疑能够帮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人。所以,对二者异化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反思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困境,进而找到现代人类异化状态的消解路径。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弗洛姆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浅谈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与人的孤独——对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归化法在汉语典故成语翻译中的应用
不乐多冤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