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生活理念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2018-11-14■/
■ /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一、幼儿科学活动现状
(一)自由度低,教师忽视幼儿主体地位
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要求教师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设计科学活动,并引导支持幼儿主动的发现和探索。在当前的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更倾向于管理和控制幼儿及科学活动进程,整体表现出教师主动教学和幼儿被动学习的幼儿科学教育模式。也有部分教师对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信心不足,一味只注重学习知识和经验,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从而无法达到科学活动的目标。幼儿园科学活动由教师设计并指导进行,通常教师控制教学流程和时间安排,在预设的问题等多方面引导幼儿思考,活动自由度较低。普遍的幼儿园集体科学活动气氛沉闷,活动效果明显低于幼儿参与度高、自由度较高的活动。幼儿对科学领域的一些抽象概念,也必须通过具体的感性经验来掌握。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幼儿科学活动无疑是脱离幼儿生活,背离教育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的。
(二)教师教育策略不足,活动过程中缺乏情感支持
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虽然采用了一定互动策略,但在总体上是封闭、单一的,没能引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和互动技能不足,幼儿主动发起的探究发现较少,教师很多时候没有把握住幼儿的“答非所问”,而这恰恰是将科学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的机会。同时,部分教师的教育思维较固定,幼儿园科学活动一旦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就无法帮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开展积极探索,构建科学探索经验。
二、教育回归生活理念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一)幼儿科学活动回归生活的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科学探究活动提出了三个主要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活动目标,以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前提,教师可以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要求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事物,对大班幼儿则要求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比对、猜想并动手操作,在成人指导下发现不同事物的特征或某个事物的变化。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不仅是在知识层面上对科学的认知和学习,也体现出幼儿科学活动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科学活动回归生活的内容
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不局限于既定教材所要传授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前儿童主动探究和发现物质世界经验,活动内容可以拓展至幼儿的现实生活和周围的外部环境,如常见事物的性质、有趣的物理现象、多种探究技能、以及包括自身在内的生命和生命过程等等。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回归幼儿生活,也包括了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感性体验,如观察科学区角的植物生长过程,不仅要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条件和变化,还需要幼儿付出耐心和关爱。
(三)幼儿科学活动回归生活的实施
幼儿科学活动的实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实现的与否,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对幼儿进行支持和引导。集体科学活动中,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乏味的师幼互动,尽量采取双向的交往模式。教师在引导幼儿时不仅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还应增加符合幼儿特点的游戏和讨论环节,多采用开放式问题激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并加以适当的追问和引导性言语,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来获取经验。幼儿也会对教师产生诉求,寻求帮助,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应及时注意每个幼儿的反应,以便为他们提供支持。集体教学活动的引导和趣味性不仅仅体现于引入部分,需要注意在活动各个环节幼儿操作和“听讲”的比重,教师演示实验部分应该鼓励幼儿参与,调整重演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给予幼儿正确的知识,更要引导他们自主探索。
除此之外,幼儿科学活动回归生活不仅指课堂上的回归,还要真正的回归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去,让幼儿在于自然、环境的直接接触中获取感性经验。教师要注意观察班级中的一些偶发性事件,以此为契机进行科学教育,如布置科学区角、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幼儿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引导,加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儿童进一步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结语
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注重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幼儿科学活动必须以幼儿和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幼儿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中产生对周围现实世界的好奇心,并自发、愉快的去探究周围世界。回归生活的理念,将幼儿从科学活动中的抽象概念和复杂知识中抽离了出来。幼儿科学教育也不应只停留在幼儿园内,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等资源,是幼儿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生活经验。生活是幼儿科学活动的来源,科学活动也帮助幼儿不断的认识、感受周围世界。教育和生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不能分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青.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