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价值资源

2018-11-13韩哲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

韩哲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理论,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话来讲,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人学思想对前人的批判性反思,并分析了马克思如何从异化劳动角度挖掘人学价值资源。进而认为马克思人学思想不仅是我们现实而辩证地把握“现实的人”的唯一正确途径,也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和重建的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 马克思人学思想;异化劳动;价值资源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

1、“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而在浩瀚的哲学史上,研究人本身却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很少有学者把“人本身”作为关注的重点。唯心主义者,都把意识和精神视为唯一性的本源,人类是意识和精神之外的产物;朴素唯物主义把机械运动称为最普遍意义上的科学,“纯粹化的唯物主义”把感性因素抛弃掉,使人成为物质的牺牲品,从而失去感性的光辉;费尔巴哈虽然把人纳入到哲学的视野,但他是片面性的、表面的,他只看到了人的感性存在,却不了解人的感性活动,他把“人”抽象化,否认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说道,“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1]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负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区别于世界上所有的其他生物,作为“超越自然”的存在,即在物质世界中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能动性主体而存在。人在创造人自己和“属人的自然”过程中,体现着创新性、拓展性、开放性,也就是实践性。在人的全部活动中,实践蕴藏着人与世界的全部关系。实践活动是为“自在的世界”和“自为的世界”的承载,人类本体中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也通过实践活动对立统一,即人自身的“自在性”与“自为性”的对立统一。人的自然性或自在性,表明了自然对人的“本原性”;而人的社会性或自为性,则表明了人对自然的“超越性”。 [2]

2、马克思对“实践活动”的思考

人通过实践活动使感性自然(人本身)通过感性媒介(生产资料)去改造自然,离开人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人类只能是像动物一样去适应自然,寻求对生命本身的延续;离开人的自然性实践活动,只能成为一种抽象的、神秘的活动。只有辩证的哲学思考,才能使人在适应自然界的同时使自然界适应自己,将人的“自然性”和“超自然性”统一,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对前人的批判性反思

1、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

马克思人学理论基于对前人的批判性反思,建立起来了实践性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提出了“现实的人”说法。他强调“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3]马克思抛弃了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本原论的学说(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界定仅仅局限在有形的物体上,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人化了的自然和属人的自然。在人类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自然是人类改造的对象,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的世界”和“自为的世界”。费尔巴哈用“类”的概念揭示人的本质。在《从人本学观点论不死问题》中,费尔巴哈解释了“类”即是种类、共同属性、群体、事物的规定性的观点。人同自然界其它生物(如植物,动物)一样,也是一个自然本质,也是“种”的一种;“类”还体现着人的共同属性,虽然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种,但归根结底——人都属于人类这个种族下;人过着一种群居生活,离开了群体,人无法作为个体生存,一个人只有有了群体的联系,才能体现出来人是完整的;人在被规定为人,必定因其有着思维之能力,规范自身的意志力和情感,人不仅可以把他感受到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还可以把人的本质作为对象来研究,因此人过的是一种“类生活”。

2、马克思对“类”的解释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4]人与动物本质上都需要靠着物质存活,人与动物越趋于普遍性,人类获得的无机界就越多。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不仅仅局限于“人自身的肉体组织活动”,也同样需要将无机界进行加工以便进行消化和享用;人在肉体上不仅利用自然的生产资料维持生活,还需要将生产资料作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对象和工具。也就是说,自然于人不仅仅是维持生命延续的基本条件,还承载着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意义。马克思反对将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只有用实践观点去理解对象世界和对象事物,才能用实践观点理解现实的人;只有把人的生命活动变成自我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对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变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人本身才变为自由的人。

三、从异化劳动角度挖掘人学价值资源

1、异化劳动使“人”异化

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现实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生产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动物在饥饿的作用下寻找食物,为自己储存生命延续的能量,人类在维持生命的同时也同样需要精神和意识的追求;动物通过不断的进化改造自己获取食物的能力,人类在进化自己生存能力的同时也对自然界进行再创造;动物生产的产品只对其自身服务,人类可以自由的面对自己的产品。因此,作为类存在物的人,正是通过“劳动”,使世界变成人的作品(就像画家与画卷),人在观察世界的同时也观察着人本身。而异化劳动将这一切都夺走了,人变得跟动物一样——把类生活变为维持生命延续的手段,使人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变得只是肉体的躯壳,无法洞察劳动和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异化劳動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5]人同自己生产的劳动对象、与他的人的本质的最终结果就是人与人的异化,这也表现在人与他人的异化、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异化。

2、《手稿》中的论述

“《手稿》体现出马克思的人的发展逻辑是:从‘总体人的高度实现人类自我解放,在人的解放中寻求发展,人的解放是寻求人的发展的必经之路。”[6]马克思在手稿中把人的本质的劳动设定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变为简单机械的工作,使原本丰富的、全面的、有意义的实践变为庸俗的、愚蠢的。

【注 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p35.

[2] 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7.

[3][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8-119.272.274.

[6] 徐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建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徐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建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

【作者简介】

韩 哲(1990—)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生态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阐释的两种路径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思想的理论延伸
浅析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与人的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
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的浅悟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