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思想的理论延伸

2017-03-14赵越超

青春岁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

【摘要】异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但是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与后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对立的,这曲解了马克思的思想。我们认为马克思从未放弃过异化思想,它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始终,只是由于其哲学立场发生了改变,他的异化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有着明显的人本主义痕迹,《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异化进行了有力的剖析,是早期异化思想在理论上的延伸和发展。从人本主义异化思想到对现实的人的异化的批判,其转化的关键环节在于手稿中异化思想所蕴含的双重逻辑。

【关键词】异化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

一、《手稿》中异化思想的理论内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中争议最大、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文献之一,它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由于这部著作是未完成的手稿,且处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结点时期,内容庞杂各种思想元素汇集,新旧思想冲突交锋不断。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的吸收既有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对劳动异化及其扬弃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马克思用它指称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产品以及与他的劳动之间的异在性、对立性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私有制的劳动违背了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即工人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在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之后,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由此可见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的产生,私有财产加剧了劳动异化。马克思没有仅仅从私有财产的客体形式来看待私有财产本身,他批判了把私有财产当作物来看待的平均主义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为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是人的自身解放为目标的现实的历史运动,其根本就是扬弃人的异化,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复归。

二、《手稿》中异化思想的双重逻辑

仔细分析《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蕴含着两种逻辑,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出发的人本逻辑和从现实的经济出发的科学逻辑。前者受限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带有思辨色彩;而后者则逐渐接近历史唯物主义,二者交织在手稿之中。

1、以人的类本质为出发点的人本学逻辑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批判了私有制使工人丧失了类本质、收到非人待遇的异化劳动。但是,此时的马克思仍然受限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研究方法。他的异化思想,是从“人”的观点出发的,他批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不是因为发现了客观的历史规律,而是因为从人本质的角度,私有制和私有财产违背了人的本质,使人非人化,他把劳动定义为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进而推出私有制下的现实的劳动都是非自由自觉的。即异化劳动。

2、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科学逻辑

虽然异化劳动扼杀了人的主体性,但马克思也看到了异化劳动中包含的积极意义。那就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虽然是一种歪曲的肯定,它给人扬弃异化全面占有自己的类本质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是人通过自身力量对自然界的改造,即对象化自然。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是私有制下的违背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它推动了私有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促进私有财产的彻底扬弃。这是《手稿》中暗含的与人本逻辑并存的科学逻辑,但是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

总体来看,《手稿》中异化的人本逻辑与科学的逻辑地位是不一样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出发,设定了人的本质使自由自觉的活动,进而批判异化劳动是非自由自觉的。这其中蕴含着科学逻辑,马克思以人本主义为纲领,去批判国民经济学。由此可见,人本逻辑在《手稿》中占主要地位,引导科学逻辑,是科学逻辑的纲领。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异化思想的深化

《形态》延续了《手稿》中异化思想。存在于《手稿》中的科学逻辑,把马克思引向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手稿》相比《形态》中的异化思想更具有现实历史性。

1、从抽象的类本质到现实的人的异化

《手稿》中的异化思想是将人的类本质定义为人的“最高本质”。私有制下的劳动违背了人的类本质,由此说明人的异化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形态》则深入分析社会现实的异化,不再寻求人的类本质的最高规定,强调的是社会历史领域的人在现实的活动中不断否定自己的异化状态。《形态》中的异化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具有客观必然性。人的发展包含两个方面: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生产關系)。人最本质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力就是人在改造自然中体现出来的自身的本质力量。而交往活动是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力与交往方式不相适应,是异化产生的客观原因。

2、从异化劳动的理论批判到现实根源的揭示

《手稿》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异化的原因是私有制下的劳动违背人的类本质,而《形态》认为强制分工是人异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分工,它制约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纽带。分工是人与人以某种形式协作改造自然,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强制分工下的个人需要共同活动,因此这种活动不是人们自愿的。在这些人看来,这种共同活动产生的社会力量不是他们自身联合的力量,是不受他们控制的异己的力量。所以要扬弃异化,就要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同事变革现存的生产关系,这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消除人的异化状态。

四、《资本论》对异化思想的丰富

马克思在《形态》中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人的异化。而《资本论》则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丰富了产生于《手稿》中的异化思想。

1、丰富了异化劳动规定性了理论内涵

第一,在工人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上,马克思对这种异化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工人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不仅失去了对劳动产品的支配权利,而且产品被资本家所控制,成为资本家奴役工人的手段。这样,工人和他们生产的产品之间就有了实质的对抗关系。第二,在工人与劳动本身的关系上,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和劳动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劳动的使用价值而把他变成劳动力商品去出卖,让渡出自己的私有权给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本身和劳动相异化。第三,在人与人的类本质关系上,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造成人與类本质异化的经济根源: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人完全沦为扩大剩余价值生产的工具,丧失了自己的类本性。第四,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资本论》指出每个人的活动是把自己当场维持肉体生存而生产的手段,而且他把别人也当成这样的手段。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被一种与他没有关系的“物”所代替,这种“物”就是他生产的产品。《资本论》立足于《形态》中发现的唯物史观,为《手稿》中的异化现象找到了经济根源并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不仅如此,《资本论》还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异化进行了分析,这是对早期《手稿》异化思想的全面深化和丰富。

2、丰富了异化思想的具体内涵

首先,《资本论》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已经深入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内部,着重分析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相分离的,生产资料是为资本家所有的,劳动者缺乏生产资料自身无法进行商品生产,只能把劳动的使用价值麦给资本家,这就形成了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生产会维持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用以再生产规模。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家的不动资本又用以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反过来加深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异化。

其次,《资本论》指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造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异化的原因。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生产的超过必要劳动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一般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劳动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必要劳动的价值和剩余劳动的价值。资本家无偿占有者雇佣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以资本的形式用以扩大再生产规模,工人就不断的被资本家剥削着剩余价值,沦为生产过程中的机器。由此看来,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劳动者和剩余价值的异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异化的原因。

再次,《资本论》不仅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异化,还研究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中的异化。雇佣劳动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离的结果,雇佣关系下劳动者沦为生产过程中的机器,是一种非人化的表现。劳动者把劳动力的使用权卖给资本家,资本家付给劳动者工资,这看似自由和平等。但是雇佣劳动进入到生产过程,购买劳动力使用权的人就成了资本家,劳动者就成了工人,这时候就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加剧二者之间的冲突。

五、结论

总的来说,虽然马克思早期《手稿》中异化思想具有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之后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异化思想。在后期《资本论》中达到了完善。虽然,马克思在后期的著作中很少提“异化”,但是异化思想并非不重要了,而是马克思借助唯物史观对经济的研究更加深化,他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给异化思想更深刻的经济论证,为其注入了科学的丰富内涵。可见,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始于《手稿》,但是随着其哲学基本立场的转化呈现出复杂的演变过程,也正是如此,异化理论在《资本论》中获得其现实性和丰富性。这个过程并非是两个马克思的对立,正是马克思对以往异化思想的超越,也是《手稿》中异化思想的理论延伸。

【参考文献】

[1] 冯景源. 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人民出版社, 2000.

[3] 孙伯鍨. 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 王 东, 林 峰. 《资本论》异化观新探——与《1844年手稿》异化观的比较研究[J]. 江海学刊, 2007,03:22-28+238.

[5] 马克思, 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人民出版社, 2000,3.

[6] 孙伯鍨, 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状况(上卷)[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赵越超,汉族,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
来不及生产力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当代审视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