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新时代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8-11-13赵霞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时代

赵霞

【摘 要】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梳理了文化自信的提出经过,指出了文化自信的本质,认为民族自信根基是文化自信,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兴则民族兴。在当今社会,不同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体现在文化的竞争上,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关键词】 新时代;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不断地提起“自信”一词。2014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会议”,在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上升到国家政治目标的地位。2014年12月20日,澳门大学举行了一次学生会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他在讲话中说道:“一定要树立和培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于民族自豪感,对于文化的自信”。只有我们对文化有信心了,我们才会对我们的制度,对我党正在走的道路和提出的理论有信心,理论自信才是一个国家最基本和持久的力量,只有一个不断坚持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才能发展起来,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起到了带头作用,只要总书记的报告中提到传统文化,总书记的字里行间总是充满了浓烈的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领头人以身作则引领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进行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一段重要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我们要坚持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政治位置进一步提升,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它三个自信站在同一位置,四个自信逐渐走进人民的心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内容。

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党对于文化的重要性看的越来越高,文化的地位在不断地提升。我党对于文化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个阶段是2016年6月前,文化自信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单独的提出来;第二个阶段是在2016年6月之后,文化自信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其他自信并列的高度,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涵。

二、文化自信的本质

一个国家,一个党派,一个民族只有对于自身文化价值有着坚定信仰,才能在党制定的道路上走下去,文化自信的本质就是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不只是局限在狭义的文化信心上,更多的是对于自身道路的充分肯定,是我们对正在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只有坚定不移地相信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才是文化自信价值的体现。

现代化的道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本身就是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而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党和人民在其中付出了无数辛勤的汗水之后才实践出来的,这是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在社会主义没有产生的时候,资本主义道路是世界上唯一的现代化道路。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让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的途径从单数变成了复数。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极度的推崇资本主义,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他们一向都以上层阶级自居。资本主义的崛起历史本身就是血与火、侵略和野蛮的历史,无论是自身的经济危机还是对外的侵略扩张,都充分暴露了他们的野蛮性。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商业很发达,但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他们的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得不到进步的空间。

三、民族自信根基是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作为绵延五千年的伟大民族,是什么使我们在漫漫时间的长河中保持着民族的繁衍?我们靠什么在时间的冲击下一路走到现在?就是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在历史上,我们的民族经历无数的战乱和苦难,我们都没有倒下。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自信,是因为我们有着属于民族的自信和底蕴。在近代以前,中华民族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沿,我们的财富、科技、文化都一直是被人所羡慕的对象,在各个科技领域,我们都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项发明曾经一度改变了世界事物的状态和面貌,这些都是中国人自信的底蕴。

然而我们的自信更多的是来自于软实力而不是硬实力,是来自于我们文化的。习近平书记说过:“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这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是靠武力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而是用国家民族的文化感染力去教化他人,使他们认可并接受我们的文化。

在我们漫长的民族歷史上,我们被“外族”打败过,但我们的文化一直没有战败过,一直以胜利者的姿态高高仰起头颅,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民族的自信。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在外强的武力和文化侵略下,大多数人民变得渐渐麻木、懦弱,但我们仍然坚守着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在这种自信下,有许多人为了民族振兴不断站出来。最终,我们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自信心再一次树立起来并且得到了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我们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不仅仅站了起来,我们还富了起来,并且完成了到强起来的质的飞越。我们走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的理论、制度和文化在正确的道路带领下不断进步和升华。今天,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更有着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去完成这个梦想。

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和复兴是一个文明的复兴和崛起,这不仅仅只是经济等硬实力的崛起,还是文化等软实力的崛起,这是一个全新的道路。

四、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兴则民族兴

一個国家,一个民族,他的灵魂是什么?是文化!这才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的进步才能带来民族整体的进步乃至升华。伟大的民族复兴需要物资和精神的双重力量才能够实现,缺一不可,缺了物资,文明就变成了孤魂野鬼,缺了文化,文明就成了行尸走肉。

党在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并不是空口白话,而是有着科学根据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体现了新时代的来临。习近平书记曾经说过:“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了”。

现在,因为经济的提升,人民可以追求更加完美的物质生活,人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努力的建设更好的经济社会,让社会的物质财富得到保障。与此同时,物质层面的发展使得文化需求也得到了提升。然而现今我们的文化发展已经陷入了一个瓶颈,文化产品离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还有一段距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艺创作方面,普遍存在着抄袭现象,文学创作变得流水线式的生产,“快餐文化”风行。②社会科学领域,缺乏高质量的顶尖人才,同时高质量人才又有很多得不到应有的发挥。③文化建设体制不全面,公共文化服务欠缺和效能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2016年的文化产业只占全国生产总值的4%,远远低于国外一些国家10%~20%的占比。

在如今的中国大地上,各处高楼大厦林立而起,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大厦也应该在每个人的心中树立起来。文化自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在当今社会,不同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体现在文化的竞争上,这离不开来自于文化自信磅礴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波.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意涵与价值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1)97-104.

[2] 年士萍.文化自信与新时代文化发展[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7(12)5-6.

【作者简介】

赵 霞(1968—)女,山东德州人,本科,英语专业,中共德州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学、社会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新时代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