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班级管理彰显民主与科学的策略
2018-11-12曹丽丽
曹丽丽
摘 要: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充分了解幼儿,尊重个体差异,运用趣味方式进行常规训练,让契约精神渗透进班级管理。教师灵活运用奖励机制,激发幼儿潜力,注重家园配合,互商共进,在班级管理中凸显民主化与科学化。
关键词:班级管理 民主 科学 人文
班级管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过程,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新时期,我们教师如何民主、科学地管理班级,让幼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一、充分了解幼儿,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幼儿应该受到尊重。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管理好班级,就应该熟悉班上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状况,落实指南精神,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幼儿。
(一)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每个幼儿的成长环境、个体性格不同,个体差异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采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管理模式,让每个幼儿自身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在训练幼儿攀爬能力的班级活动中,由于幼儿的身体发展状况不同,个别幼儿在尝试攀爬过程中出现攀爬困难,教师可以尝试着让这些幼儿先在小型攀爬架上练习攀爬动作,在有一定的攀爬积累后引导这些幼儿尝试大型攀爬架组合,让不同幼儿在通过动作的实践和积累后达到攀爬的不同要求。
(二)细化目标、形成体系。班级管理目标是教师进行管理的依据和方向。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的大目标,逐渐细化成各个小目标,层次分明,自成体系,然后依据班级幼儿实际情况,预测幼儿可能达到的目标。细化目标后根据幼儿自身实际水平可以让班级管理更加科学化与人文化,防止为了达到目标而一刀切。
二、运用趣味方式进行常规训练
良好的常规是教师民主、科学管理班级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在进行常规训练时,可以采取以下趣味方式进行。
(一)一日生活环节生动活泼。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晨间接待、自主活动、晨间活动、集体活动等等。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增加趣味性以吸引幼儿。比如在晨间点名环节,教师可以改变一下点名的方式,如采取“水果大点名”的方式,让点到名字的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或者采取“动物大点名”的方式,让点到名字的幼儿说出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教师还可以让点到名字的男小朋友拍一次手,点到名字的女小朋友拍两次手等各种方式。有趣的点名方式可以紧紧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对每天的点名环节也充满兴趣。
(二)契约精神渗透班级管理。契约精神,始于幼儿。著名博士Phil Mcgraw提出儿童契约理论,主张成人可以和幼儿签订各种合同,称为行为合同。这种合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在幼儿的幼小心灵中播下契约的种子,从而有助于教师民主、科学地管理班级。在小班阶段或者中班上学期,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处于小升中过渡阶段,一些幼儿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用小手解决沟通问题。教师在碰到这样的问题时,首先可以和动手的幼儿谈谈事情的原因,同伴的感受让幼儿意识到动手的后果。教师可以和动手的幼儿有个约定,师幼两人拉个钩钩,如果碰到类似的事情,以后会如何友好解决。针对班上爱睡懒觉的幼儿,教师可以和他们签个小小的“合同”,让“小懒虫们”在“合同”约定的“条款”下逐步改掉睡懒觉的习惯。
三、灵活运用奖励机制,激发幼儿潜力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希望。在一日生活中,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放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发展潜力。灵活运用多种表扬机制,可以让教师在管理中更加凸显民主化与科学化。
(一)开心瓶中储存开心。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漂亮的玻璃瓶,每天选择观察一到两名幼儿,把他们在班上良好的表现记载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上日期、幼儿姓名、具体事情,然后折叠好放进瓶子里。如:某年某月某日,谁谁谁在晨间活动的时候,主动帮助身边的小朋友整理衣服。日积月累,瓶子里会有很多开心的小纸条,每天、每周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把这些开心的事情在班上念一念,让幼儿的良好行为进一步得到强化,让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轮流当选小组长。教师可以尝试着从小班开始逐渐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小组长为本组幼儿服务的能力。每周选取若干名表现有进步的幼儿做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分发小组的托盘,分发点心,如果小组中的幼儿不会打开点心包装袋就及时帮助他们,小组长倾倒本小组的餐点包装袋等等。小组长为他人服务的行为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本组其他幼儿,教师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其他幼儿学习与模仿。与此同时,争当小组长的行动可以逐步推广开来。每周可以让小组幼儿选择一周表现良好的幼儿当选小组长。教师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班级集体意识、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经过三年的锻炼,幼儿可以在一日活动的任何环节達到自我管理的水平,让幼儿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彰显班级管理的人文色彩。
(三)鼓励方式别出心裁。在一日生活中,教师除了奖励小红花或者红苹果给予表现进步的幼儿,还可以采用其他鼓励方式。如:教师可以把锻炼身体用的小红旗给做操有进步的幼儿。集体活动时表现专注的幼儿可以在故事时间自由选取一本自己喜欢的故事书。吃午饭不挑食的幼儿可以和小组长在餐后一起擦桌子、整理桌椅。饭后散步文明排队的幼儿可以在睡觉之前做全班幼儿的“衣服保管员”等等。幼儿的良好行为应该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并且通过别出心裁的鼓励让良好的行为得以强化,最后成为一种习惯。
四、家园配合、互商共进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管理好两个班级,一个是“幼儿班”,另一个是“家长班”。忽视“家长班”,“单脚前进”是不可取的。
(一)倾听育儿心声,有效进行沟通。在家园联系中,教师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倾听家长在育儿方面的方法和困惑。教师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在园表现,并结合家长讲述的幼儿在家情况给予建议和措施。通过家园教育为班级管理提供基础,从而有效巩固班级管理成果。
(二)巧用家长资源 ,实现班级管理效果最优化。一些在教育一线的专家们说过,家长就是不在班级的老师,由此可见家长资源的重要性。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可以改变思维模式,分析一下家长的金点子,作为自己班级管理中的补充。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家长朋友会从更多角度丰富教师的管理锦囊。合理运用家长资源也能体现班级管理中的民主化。
班级管理水平是体现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今学前教育发展背景下,教师应该在班级管理中彰显民主与科学,让人文色彩伴随幼儿的成长生涯,让德先生和赛先生永驻幼儿心怀。
参考文献:
[1]方富熹、方格、林佩芬.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布鲁克斯.21世纪的儿童早期发展:当前创新性研究的概评分析[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姚玉林.专业共同体: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胡金姣.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8).
[5]宋小梅.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探析[J].求实,2011(S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竹行街道星怡幼儿园)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