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化解的思考
2018-11-12饶芳叶赛楠程术兵
饶芳 叶赛楠 程术兵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经济新常态下,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结构性失业增加的原因,同时受同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就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高校毕业生 就业压力
经济新常态指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由经济结构不合理转变为经济结构优化;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及由隐含风险转变为面临多种挑战的一种经濟新常态。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各个高校都在进行扩招,这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较之往年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因为新增的工作岗位不多,毕业生的数量却越来越多,导致工作越来越难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大。
一、当今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新形势
(一)新增就业岗位减少
现如今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的方式也从原来的规模速度型变为现在的质量效率性,而经济结构则从原来的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变为现在的调整存量及做优增量并重,经济发展动力则从原来的依靠资源及低成本劳动力转变为现在的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相应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就越大,随之就业岗位增多,失业率也会随之降低,相反,如果经济发展速度较慢,那么其对于人力资源需求就会变少,新增就业岗位自然也就随之变少,失业率随之增高。
(二)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增加
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及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对就业所带来的拉动作用随之在不断下降中,就业岗位数量也随之在逐年下降。一些陈旧落后的传统产业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淘汰,其中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如今的经济产业所占的总比例,较之往年明显呈现下降趋势,如煤炭行业、钢铁行业及化工等多方面的传统行业,前景已经开始渐露颓势,结构性失业大增。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正在不断增加,在新兴产业出现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工作岗位,但现阶段新兴产业带来的就业岗位数量远远不如现阶段不断减少的就业岗位。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一)经济与高等教育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现如今,我国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已渐渐成了最主要的消费需求,以往的传统行业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中以能源产业及手工业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遭受的影响较大。
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需求必须与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事业相匹配,这样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才能轻松找到对口工作。但我国的高校相关专业设置及培养人才的模式与市场经济转型期快速调整的产业结构需求之间差距较大,这导致结构性失业的情况变得严重。比如一些高校内部还存在一些创办时间非常长的传统专业,然而高校仍按照之前的标准进行招生,使得毕业生人数远远大于就业岗位数量。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社会制度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开始进入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从1999年的85万到截止于2016年的760万,十六年之间增长了九倍。从以往国际上的类似发展经验来看,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名为知识失业的情况发生。现如今大部分的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比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毕业生,这就使得低学历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知识失业的现象就这样发生了,而知识失业的情况又反过来促使教育层次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低学历毕业生再就业之中的劣势,会导致高校对硕士点及博士点进行争抢,最后就发生低学历毕业生想要获得满意的工作就要进行下一轮的人力资本投资。
高校毕业生如果跟不上现在的经济新常态,就会导致就业困难程度不断增加。除此之外,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由于还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导致毕业生不能与市场化的择业机制相协调,比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医疗制度及保险制度等多方面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造成影响,使得其就业压力大大增加。
三、化解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一)有关部门以及高校深化改革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工作,鼓励毕业生去中小型企业及偏远地区参加工作,并对此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解决了,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减。
同时高校也要进行教育体制的革新,要在专业设置方面与社会需求接轨,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让培养的毕业生能适应市场需求。在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时,理论与实践两手抓,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教育。
除此之外,高校还要注重加强校内的学风建设,借此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让其树立正确积极的三观,同时通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软技能的培养来提高综合素质。借此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解决其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的难题。
(二)企业完善用工制度
中小型企业要不断地对自身的用工政策规范化,这其中尤为注意的是私营企业,要积极地与毕业生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给员工进行五险一金的缴纳,这样可以免去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同时进行系统的工作考核机制及个人发展体系的制定,增加吸引毕业生的竞争力。另外,企业还要进行招聘渠道的拓宽工作,如充分利用如微信、QQ、微博等相关平台进行招聘,这不仅可以有效宣传企业文化,还能让毕业生找到符合自身要求的工作,避免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
(三)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工作指导
高校应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拓展就业信息的推送渠道,借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通过结合相关专业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相关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就业趋势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同时对就业环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确定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校还应当积极与相关招聘企业接触,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优势,通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的招聘关系,使之成为一个与企业之间行之有效的沟通桥梁。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信息,既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拓展了就业空间,也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除上述两种方式之外,高校还应当进行相关的就业市场渠道拓展工作,通过建设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及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的校友资源,借此与各个企业内优秀的校友接触,邀请他们回校举行讲座,向即将毕业的学生传授自身的经验,同时还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除此之外,我国近年掀起了一波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大学生正处在创新思维最活跃的时期,高校应当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开展相关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开展优秀创业者讲座活动,邀请优秀的创业者给大学生传授自身经验。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事业当中,可以有效缓解他们就业难的问题。
面对现阶段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可以通过有关部门及高校深化改革、企业完善用工制度、高校积极开展就业工作指导等措施来解决,这不仅能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生未来的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彬,林仁强,张琳.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J].文化学刊,2016,(07):125-128.
[2]吴桂彬.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8):416-417.
[3]岳昌君,周丽萍.经济新常态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4(02):63-80.
[4]姚芳芳,陈赤华.经济新常态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问题的对策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452.
[5]郑信心.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优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6]刘亚苹,刘春秀,解翠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05):65.
(作者單位: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