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V建设现状分析和研究
2018-11-09蒋帆
蒋帆
摘要:电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体验的重要渠道,快速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内容,节省广告时间是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所具有的普遍心理。在技术进步和应用推广不断深化的过程中,IPTV这种交互式网络电视和传统模拟有线电视、经典数字电视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更符合人们对视频服务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关键词:IPTV 建设现状 技术研究 问题 策略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新技术。它能够较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就目前的IPTV具体应用来看,它表现出了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其一是用户可以得到高质量数字媒体服务,其二是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宽带IP网上各网站提供的视频节目,其三是实现了媒体提供者和媒体消费者的实质性互动,其四是为网络发展商和节目提供商提供了广阔的新兴市场。当前中国通信事业正在迅猛地发展,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宽带视频信息。可以说,中国已基本具备了大力发展IPTV的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
IPTV建设现状分析
IPTV在我国目前的生活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具体建设现状做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加明确地了解IPTV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其未来建设规划来讲有着较为显著的意义。
一、规模现状。IPTV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比较迅速,在当前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2005年我国的IPTV用户未超过200万户,2010年IPTV用户接近350万户,而到2012年这个数字超过了500万户,截至2017年底,IPTV用户突破了1.2亿。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明显改善,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改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IPTV在我国的使用规模会有重大的突破。简而言之,IPTV在我国的规模巨大,发展潜力也较强,加强建设现实意义显著。
二、技术现状。IPTV作为一种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分析其技术现状对IPTV的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IPTV采用计算机或者机顶盒+电视来完成视频点播节目、视频广播和网上冲浪等功能,它在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利用的是高效的视频压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目前,我国在这些技术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为IPTV的建设提供了基础的技术支持,IPTV的发展才会体现出较强的技术性。简而言之,IPTV的具体建设有基本的技术做支持,其发展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实现不断的突破。
三、管理现状。IPTV从目前的分析来看虽然获得了普遍性的发展,但是从具体的管理来看,运营商和广电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止。就具体的二者博弈分析来看,其经历了博弈和调和,实现了IPTV运营的由灰转白,并在由外而内的博弈中借助播控验收实现了二级构架的强化。尽管如此,目前的IPTV具体运营还是没有形成完整且统一的管理体系,广电和运营商之间的博弈依然存在,这种局面对于IPTV在我国持续深化发展十分不利。
IPTV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IPTV虽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应用价值,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中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预期效果将无法实现,分析了解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IPTV的建设顺利进行十分必要。
一、技术问题。我国的IPTV建设起步较晚,虽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其应用覆盖范围在不断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在相应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缺陷,比如在协议技术的深层次分析研究方面,我国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障碍。目前,为了提升IPTV技术研究水平,我国相关技术设立了六个较为重大的项目,项目研究仍然在持续中,技术研究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简而言之,IPTV虽然在我国的发展实现了壮大,但是在技术水平方面依然有较大的不足,这限制了IPTV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其技术问题做综合性突破。
二、专业性问题。从具体的实践分析来看,在IPTV的建设中,专业性问题比较突出。IPTV的建设不仅仅要取得技术上的突破,管理和服务上的统一和专业也十分必要。就目前的IPTV建设管理分析来看,缺乏统一的模式和有效跟进体制,所以在具体的管理方面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是不能及时地了解市场的动态和用户的体验需求,在用户的服务满意度方面无法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其二是管理的统一化体系建设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要求。从具体分析来看,IPTV的未来发展必然面向国内所有电视用户,需要有配套的管理进行跟进。这样,具体的管理和服务才能满足IPTV扩大化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的广电和运营商博弈使得这种管理体系的构建存在着明显的障碍。目前的IPTV建设存在的管理专业性问题明显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市场推广,要想将IPTV的市场潜力全面的开发,必须要对专业性问题做分析和讨论。
三、服务费用问题。IPTV作为一种收费技术服务,在具体推广和建设的时候必然受到服务费用问题的困扰。出现此种问题困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就目前的IPTV建设来看,其覆盖范围主要是在城市和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农村地区,对于偏远地区,IPTV的推进建设很难实现,在较多农村地区IPTV的推进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第二是观念问题。在过去,电视观看是不需要支付费用的,而IPTV是一种付费技术服务,很多人在思想认知上无法接受,因此对IPTV存在着抵触心理,这种心理作用的发酵也影响了IPTV的全面性和广泛化建设。
四、人员问题。就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IPTV建设存在着明显的人员不足问题,一系列的问题无法实现进一步的解决。就西部某镇的IPTV建设来看,该镇共有13个村,每一个村有不同的分组,6至14不等,平均而言,该镇13个村,每一个村的生产组不少于8个,而每一个生产组的家庭户数大致在40至60之间,由此可见该镇的IPTV潜在用户共有4160户至6240户。而该镇的IPTV服务发现服务点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不超过5名,如此少的工作人员要服务数量庞大的市场用户,既要做具体用户的收费管理,还要解决新用户的问题咨询,更需要对区域IPTV做检修。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相应的优质服务無法跟进,这也影响了IPTV的具体建设。
IPTV建設问题的解决
一、深化技术研究,做好技术发展。首先,针对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措施是深化技术研究,做好技术的发展。目前,在具体技术的深入研究方面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对单一技术做深入化研究,保证其先进性,比如协议技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对这些技术进行深化研究不仅保证了其在IPTV方面的应用,还会保证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效果。二是对技术做联合开发与研究。IPTV是综合性的服务技术,其发展和建设的应用强化必须依靠技术的联合利用。因此在具体的IPTV建设中,需要在单一技术研究深化的基础上做多项技术的联合应用与开发,这样,IPTV的建设才会实现进一步的突破。
二、强调专业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面对IPTV专业化不足的问题,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需要加强。就具体的专业化建设来说,主要有两项措施:一是专业化的服务模式构建。建立推广宣传,具体建设和使用维护的专业化服务模式,并在服务中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这样无论是服务推广还是业务维修都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做信息的提取。有了信息参考,具体工作的针对性明显提升。二是专业化的管理体制。在IPTV的具体建设中,需要管理为建设提供服务,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其中包括责任体制、区域业务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信息反馈平台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建立,综合服务质量会提升,建设效果也会显著提高。
三、做好宣传推广,合理定价。面对IPTV建设中的费用问题,主要的解决措施是在强化宣传推广的同时做好调查分析,进而实现合理的定价。就宣传推广工作来讲,主要的内容包括两项:一是IPTV的优势推广。从实践分析来看,IPTV在互动性,自主选择性上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具体宣传的时候,可以将它作为重点进行宣传,从而使人们对IPTV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二是技术价值的宣传。很多人接受不了IPTV的收费是因为对于技术本身的价值不了解,所以在宣传中需要对技术本身的价值性做强调。另外,为了实现定价的合理,IPTV服务机构一方面要做自身服务提供的成本分析,另一方面要对区域经济水平深入研究,这样才可以制定出较为合理且容易被接受的价格,IPTV的具体建设才会实现进一步的推进。
四、加强现代化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现代化服务队伍的建设主要从两方面构建:一是队伍的规模化。为了提升队伍的具体服务水平,在队伍构建的时候必须考虑区域潜在市场,然后根据市场的规模和开发程度做具体的人员规模建设,这样,既能够实现服务的优化提升又不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工作队伍当中的人员需要具备专业化素质,即检修服务人员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掌握,咨询服务人员需要对IPTV有专业的了解。这样,其问题解决能力会更强,而其他工作人员,也要有相应的专业能力。总而言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对IPTV的建设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束语
IPTV在目前的生活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人们视频观看的需求满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具体的分析来看,IPTV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积极分析其在现阶段表现出来的问题并对其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决,对IPTV的具体建设和推广应用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作者单位:江西网络电视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1.吴杨锋:《电信运营商省级IPTV建设模式研究》,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2.袁 博:《IPTV技术及其在城市组网中的应用研究》,北京邮电大学,2014。
3.邬姝红,胡 睿:《浅析IPTV发展现状》,NCTC·2012第十四届全国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2012年。
4.邱其濛:《浅析江苏IPTV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传媒观察》,2016(11)。
5.张天澜:《浅析IPTV用户使用体验——以上海IPTV用户为例》,《新闻传播》,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