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史料教学尝试

2018-10-20杨文仁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史料教学核心素养

杨文仁

[摘 要]史料教学的价值指向聚焦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教师可利用文本史料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利用目录史料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利用教材史料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利用多元史料催生学生的历史解释,利用细节性史料生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68-02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向核心素养、高考命题聚焦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无疑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随着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史料教学已为许多历史教师所认同并积极践行,甚至有学者认为“史料教学已经成为21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史料教学的价值指向,聚焦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目标”,因此,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二选择。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利用文本史料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新课程告诉我们,教材是师生对话的中介物,是难得的史料。”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都是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进行编写的,唯物史观是贯穿历史教材编写的一条主线,历史教学中将教材文本当作二手史料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从微观上看,文本史料处处体现出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若及时点拨总结可以让抽象的史观理论变得具体鲜活。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文本史料:“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冲破封建统治的束缚,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并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这段文本史料蕴含着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教学中坚持史论结合,可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意识。从宏观上看,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是按人类社会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顺序编排的,教材文本直观显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学中要及时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整合在一起,在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唯物史观意识。

二、利用目录史料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是按照“古今中外”的时空顺序进行编排的,有着相对清晰的时空体系,特别是教材目录,把“古今中外”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将教材目录当作史料进行研习,能帮助学生构建相对清晰的知识体系,形成整体的时空构架。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为西方古代史,第三单元为西方近代史,第四单元为中国近代史,第五单元为世界近代向现代的过渡史,第六、七单元为中国现代史,第八单元为世界现代史,古今中外、纵向横向对比明显,且每一单元按主题演进的顺序进行叙述,时空脉络清晰。再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目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这三个标题围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直观展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演进的时空顺序,纲举目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目录当作史料进行研习,动手制作时间轴、空间图,标注大事,标识空间位置,构建中外共时性的时空体系,并有意识地将所认识的史实放在宏观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观察。利用目录史料能有效帮助学生纵向、横向构建中外历史发展的体系框架,便于学生站在时代的高空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利用教材史料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

课堂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主阵地,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素养的主要载体。新编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加突出史料的选用,如资料回放、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学习延伸等栏目中增加了大量史料,这些史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多以直接史料为主。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逐一解读史料信息,寻找印证史料信息的结论或观点,增强實证意识。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资料回放”中引入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一段话:“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这主要是用来印证教材中“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这一结论。再如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思之窗”中引入《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法):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这印证了教材中“当然,它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结论。通过这样的历史学习,学生自然形成了“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四、利用多元史料催生学生的历史解释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是形成历史解释的依据。人们占有的史料不同,形成的历史解释也就不同,而且占有的史料越丰富对历史的认识可能就越深刻,对历史的解释可能就越接近真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围绕同一历史内容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收集不同的史料,进而倾听历史回声,增进历史理解,催生历史解释。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社会性质、政治体制、经济形态、对外政策、武器装备、科技水平、战前准备、思想观念等角度来搜集有关当时中英社会发展状况的史料,引领学生穿越到当时的历史时空中,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形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进而催生出对鸦片战争多方位的历史解释,生发出“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与封建主义中国的一次正面交锋”“鸦片战争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碰撞”等一系列深刻的历史认识。这样既拓展了学生历史解释的视域,又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同时也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政治、经济、军事、政策、科技、地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或影响时要多角度、全方位考虑,进而形成较为客观的历史解释。另外,利用多元史料进行教学能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历史认知,丰满历史人物,重构历史的鲜活,“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信息、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追问历史真相、探究历史问题、领悟历史规律、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生发历史启迪、催生历史解释” 。

五、利用细节性史料生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细节性史料充满张力,能使历史事件变得具体,使历史人物变得丰满,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能帮助学生存续文化传统、养成健全人格、增强历史意识、增进社会理解、汲取历史智慧、反思现实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选用细节性史料来生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一课时可引入陈纯一团长指挥战斗的细节性史料:“台儿庄会战中陈纯一耳朵被弹片削下,腹部被弹片击穿,肠子流出,仍咬紧牙关把肠子盘进肚里,并用绑带捆住腹部,继续指挥战斗,直至牺牲。” 这种细节性的史料能使学生自然感受到抗日战争的惨烈和华夏儿女的不屈,能够增进个体与家国的情感联系,唤醒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中我们要以细节性史料为抓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重视积累,让细节性史料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感悟生命、滋养灵魂、生发启迪、唤醒自我,成就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更好的自己。

当然,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分门别类地进行的,要五位一体地综合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在观念上更新、教学中渗透、日常生活中积累、实践中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谢丹.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浅议史料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6(36).

[2] 贲新文.刍议史料研习教学活动的优化[J].历史教学,2017(12).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史料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