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2016-12-23刘晖龙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实践创新

[关键词]演思维能力,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 中图分类号 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1-0062-04

新课程高考明确指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因而,基于能力考查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新课程高考命题实践的创新,充分体现在对学科思维素养的考查方面。

一、基于历史时空观的学科属性,创新历史思维要素的考查

第一,以历史演变及发展的时序性作为学科思维素养考查的立足点。新课程高考对历史学科思维素养的考查“将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置于特定的时期、地点”,以及“运用时间、空间的各项技能”等作为命题的基点,从中渗透对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定位或判断思维,着眼于历史学时空观的思维形式的运用,从而实现对历史全貌的理解或揭示历史发展与演变的过程等基本考查功能。

例1:(2016年全国课标卷II第33题)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本题基于历史演变与发展的时序性,即题目中18世纪及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口死亡率的历史现象的变化作为命题的情景材料,试题提供了几个时间节点(18世纪、1816年、1831~1841年),时间节点隐含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进程即工业革命。从而命题体现了对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定位与思维及判断,因而使试题突破了传统“精确的历史年代记忆”的考查形式,而是运用历史发展的视野与眼光,以历史时序为考查形式,从中渗透对历史演变与发展的因果关联的思维素养能力的考查功能,进而形成对历史事物整体性的理解能力及对历史全貌认知能力的考查目标。

试题提供了17世纪60年代与18世纪末两个历史时间,其中隐含着历史事物发展与演变的因果关联性。以“茶叶”这一普通的生活消费品为试题的情景,其中隐含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等重大史实,其考查的视角可谓别出心裁,那就是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对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及社会生活等各个历史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的整体性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深化了历史学科思维要素的考查。

第二,基于历史划分的阶段性,对历史宏观思维视野的考查。试题以某一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基点,通过多种材料铺陈,创设形式丰富的历史情景,渗透新课程高考关于“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历史宏观思维视野的考查目标。如:

例2:(2016年全国课标卷II第28题)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本题隐含19世纪中期这一历史阶段,西方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同时也隐含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步入近代史阶段。题目基于相应的历史时期,运用文献资料,为考生创设历史情景或考试的情境,考生从19世纪中期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出发,从中获取与解读出有效的历史信息:19世纪中期这一重大的历史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对外商品倾销,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同一历史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等重大史实,从而一道看似平淡无奇的题目,从历史的具体细节入手,考查的是历史宏观思维的能力。阶段的划分或者历史阶段的演变中,创新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视野。创新对历史事物宏观思维视野能力的考查。

第三,基于历史的空间特性,考查历史思维纵深感与广阔性。命题运用历史事物的空间、地理环境等基本属性,创新对历史思维的广阔性的考查功能。如:

例3:(2016年全国课标卷II第29题)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试题运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赤色区”“白色区”等地理空间属性,创设命题的情景“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米价一元一斗、一元只能买四五升”,基于试题情景,从中获取并解读出红色地区与白色地区粮食价格的差异性,并引导学生通过差异性的比较,深入探究历史现象因果关联的思维能力,从而认识其重重要的原因是红色区域实行了土地革命,农民有田可种,极大地促进农民生产的热情,才创造了这样的历史现象或局面。基于历史现象的描述,从而揭示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时空特点思维能力。其所考查的是基于历史空间及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之下,对历史事物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即立足于历史事物空间的特性,以历史空间、地理环境为基点,从而突出了历史思维广阔性与纵深感的考查目标。

二、基于“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创新对历史逻辑性思维的考查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特有的研究方法之一,“言必有据”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准则。对史料的解读与判断,须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与形式,才能对历史结论进行分析论证或解释推理等,其核心主旨是考查思维的逻辑性与灵活性。其命题的特点有:

一是基于历史证据运用的方法,实现“论从史出”逻辑思维的考查。试题运用文字、实物图片、曲线图、地图、表格等素材形式,并创设全新的试题情境。基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论证问题”的学科逻辑思维形式,实现对史料形态的合理分类或科学甄别或价值判断等逻辑思维素养的考查。如:

例4:(2016年全国课标卷II第30题)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试题以“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的史料形式,考查发现历史结论的证据材料,以此推断出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迫不得已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的历史特征与结论,从而有效地实现史料与证据运用的思维素养方法的考查。

二是基于历史结论的论证与推导的方法,实现更高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命题通过呈现新材料的形式,通过对“历史结论”的归纳、分析、概括、论证、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为考查的立足点,实现对历史学科逻辑思维能力更高水平层次的考查。如:

例5:(2016年全国课标卷II第26题)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试题通过对宋朝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描述,命题思路是基于历史现象与数据情境结合的形式,考查从历史现象入手进行剖析论,从而推理与获得宋朝对土地政策“不抑兼并”放任不管的土地政策的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实现对“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功能。

三、基于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创新思维素养方法的考查

第一,基于史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视角,创新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近年以来,新课程高考历史科命题注重引入历史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理论,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历史学术研究新成果交融与渗透的形式,考查对史学研究方法能力及史学理论掌握程度的目标,从新的视角极大地创新了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如:

例6:(2016年全国课标卷II第41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玄奘(602~664年),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材料2:鉴真(688~763年),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试题运用和呈现“玄奘西游”与“鉴真东渡”创设命题的素材,通过两则材料的不同与区别,从中渗透历史研究的方法(史法),作者的立场与态度(史观),由此揭示材料1与材料2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史论)等史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成果等,考查学生把历史问题置于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与条件之下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与方法。该题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历史学术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渗透于试题考查当中,通过对问题的初步探究,辨析考证与区别历史事物,运用历史分析的逻辑思维与形式,通过史料信息提炼和归纳,对历史事物作出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实现对学生历史研究的意识与历史研究科学方法的考查功能。

第二,以学科的融汇性和贯通性为联结点,深化历史分析与推理思维素养能力目标的考查。命题运用“学科融合”“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理念,以贯通性的史料形式,通过历史材料的整合形式,反映与体现历史学科的融汇性及贯通性特点,从而创设丰富多彩的试题情境,间接地,隐性地把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论证、推理的思维素养能力的考查意图渗透其中。如:

例7:(2016全国课标卷III第25题)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的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本题运用“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的原始文献作为试题的载体,考查学生对史料所提供的核心信息“文书”(国家档案文献)的理解、推理及判断的思维能力。命题通过史料的铺陈运用,从而形成新的试题情境,以此考查汉承秦制这一历史结论判断与推论的能力。

四、基于知识与能力的关联性,创新历史思维价值内涵的考查

首先,基于情景素材的新视角,深入挖掘与考查历史思维价值的丰富内涵。命题以新问题或新的切入角度,广泛运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发展线索、历史阶段性特征等情景性素材的再运用,创新试题的情景,从而把历史知识所蕴含的思维价值的丰富内涵的考查意图渗透于试题之中。如:

例8:(2016年全国课标卷III第27题)

明末有人描述在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遵”,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家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本题运用“明朝江南农村的变化”作为命题的素材,中学历史教学对于此类材料是不常用的材料,命题者匠心独运,以新的角度切入,且隐性地把“明代后期的社会经济”所蕴含的“中国社会转型”所蕴含的学科思维价值内涵考查的意图得以实现。

其次,基于素质教育价值导向为目标,创新历史学科思维层次的考查。新课程高考历史科命题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关于变“死记硬背”为“知识活用”的理念,在考试命题中把素质教育与思维能力培育的关联性,实现学科思维价值与素质教育的导向相结合的考查功能。如:

例9:(2016年全国课标卷III第29题)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试题以新材料重新整合“清末新政”的基础知识,从中挖掘其所包含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等内涵,挖掘历史学科思维价值素养的层次,以新的途径实现“知识活用”的学科思维素养能力,命题渗透的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总之,新课程高考历史科的命题,坚持历史学科思维素养能力考查为核心目标,深入挖掘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交融性与关联性,体现与突出明晰的学科思维价值丰富的内涵为主题特色,在学科命题上不断提升与深化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与功能做出了有益的实践创新。

【作者简介】刘晖龙,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课程教学论、教师教育、考试命题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实践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小学语文的游戏化教学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思考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简论教育装备与历史学科的关系
关于历史学科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