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与思考

2018-10-20谭日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谭日新

[摘 要]随着中国迈进新时代,培育具有高度法治意识的公民显得尤为迫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育青少年学生法治思维、法治行为的重要课程。但由于是全新的教材,如何实践操作却令一线教师感到迷茫。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要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应从目标的有效设计、精选情境案例、实施体验式教学以及建构法治意识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法治意识;法治公民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53-03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法治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使青少年在心中树立起法治理念,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现代公民的新生力量和未来支柱,是未来社会举足轻重的主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教育功能和课程标准决定了这门学科是初中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现代法治素养的主阵地。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

1.研制有效目标,精选情境案例,高效实现法治素养的培育

(1)研制有效目标

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一堂课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评价这节课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制定清晰明了的学习目标是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环节。当然,在制定法治教育目标时,无论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必须从学科的制高点——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立足学生的实际,切不可好高骛远。例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维护秩序》可以制定以下学习目标:①知道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应自觉遵守社会规则。②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③认识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2)精选情境案例,设计有效问题

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一种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因此,法治意识的培育也必然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情境案例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①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②体现时效性,即尽量用最新、最热的法律案例。③体现正能量,落实立德树人原则,负面案例一概不选。④保证案例的精确性,即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所设计的问题也必须遵循以下要求:①问题设计必须具有探讨性。核心素养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维与观念,分析情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能力与品格。因此,如果所设计问题直白,毫无探讨价值,那么学科素养也就无从谈起。②问题设计要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但也不能拔高。③问题设计要多角度,力求从不同层面引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考。

例如在讲到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框题时,我是这样操作的:

首先,呈现情境案例,引发思考

研学案例一(视频):2017年3月26日下午,11岁男童高某与其他三名未成年人,分别将已上锁但未打乱机械锁密码的ofo共享单车开锁并逆向骑行上路。骑行中高某与一大型客车相撞,致使高某倒地遭受挤压、碾轧,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交警部门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客车司机王某左转弯时疏于观察路况,小高未满12周岁驾驶自行车在道路上逆向行驶,且疏于观察路况,两人行为均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认定王某负该起事故次要责任,小高负该起事故主要责任。

研学案例二:2017年春节过后,一则关于宁波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的评论在网上流传:在宁波,有人新年逛动物园,为逃票,不顾警示牌翻墙,被老虎咬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一直就潜伏着一头不守规则的老虎,并随时等待着一个触发的机会。当那一刻来临时,这头老虎就会跳出来,噬咬秩序,噬咬公德,噬咬良知,噬咬自己。寧波动物园事件中其实有两只老虎,在翻墙者被动物园里的那头老虎咬死之前,他心中的那头老虎早就咬死了他的规则意识。咬死他的其实是两只老虎。驱园中虎易,驱心中虎难,我们警惕了么?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协作,分析案例

就上述案例,设计了以下思考问题。

①男孩骑ofo身亡,家属索赔860余万,你有什么看法?

②请结合材料,谈谈“咬死他的其实是两只老虎。驱园中虎易,驱心中虎难”对我们青少年有哪些警示?

最后,教师点拨,归纳总结,深化案例,生成观点

在学生依据案例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展示的探究成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激的观点和处理方法,教师在这时就要及时点拨,让学生发散思维,解决相关的法律问题,归纳出科学的观点。

2.实施生活体验式教学,内化生成“法治思维”

法律生活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围绕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科学创设法律生活情境,而学生通过情境活动观察、反思、理解法律生活,进而提升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最后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法律生活中解决问题。实践操作中可以采用模拟法庭、法治辩论、角色扮演和社区听证会等模式。

(1)模拟法庭活动。模拟法庭活动是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精心选择与之相关的案例,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活动。该模式的操作流程:挑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根据学生个性与特长分配角色——课前发放研学案(学案内容包括:①介绍庭审程序,即审判长宣布开庭并传唤当事人到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合议庭合议 ;判决。②介绍案件经过。)——教师具体指导(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如法律文书范本、模拟法庭剧本等。)——教师或法律专家点评。在新版道德与法治课中可以进行模拟法庭活动的课本内容有: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涉及父母子女之间赡养问题的案件、公民人身权利案件等。

模拟法庭活动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所选的案例基于教学内容、基于生活、基于学生实际。第二,尽可能在模拟法庭之前让学生观看一次真实的当地法庭庭审活動。第三,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这样才更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模拟法庭的作用,就正如参与过的一位学生所说的:“纯粹的列举法律条款和案例进行说教,让同学们往往提不起兴趣,而在亲身参与审判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法律的内涵和严肃性。”

(2)法治辩论。法治辩论是指在课堂上,全班学生围绕法律辩题形成正反两方,在教师的组织下,各方运用事实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驳斥对方论点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展现对立双方的观点,是双方思想、智慧的直接、激烈撞击,能在短时期内激发参与者的思维,给课堂提供或制造大量有效的高质量的信息。法治辩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选取的辩题要具有可辩性、可操作性,体现正面教育;二是在辩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及时的点拨与评价,要进行有效调控。例如当讲到公民的隐私权时,可以引入“政府官员的隐私是否应该受到保护”这一辩题;当讲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可以引入“老人跌倒了该不该扶”这一辩题;讲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时,可以引入“规范人的行为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这一辩题……总之,通过开展法治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明辨是非,增强法律观念。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实质上就是情景模拟,即学生根据情节在模仿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角色扮演跟之前的模拟法庭有相似的地方,但并不完全等同。如果说模拟法庭耗费时间比较长,那么角色体验则显得相当灵便,耗时较少。对于青少年学生,道德与法治的落实单纯靠灌输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它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有效。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关注社会,让学生将社会最近发生的并值得去探究的法律事例编成法律剧本在课堂上呈现,然后进行探究思考。在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里面的“探究与分享”就是很好的法律剧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例如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我们与法律同行》中101页上的“探究与分享”就可以编成“小宇用法反家暴”的剧本;而101页底下的“探究与分享”也可通过角色扮演探讨“青少年面对不法侵害应如何应对”。

3. 建构法治意识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法治意识提高

法治意识的培育除了常规的课堂内外实施外,还要落实到评价中,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必须构建中学生法治意识综合评价体系。

法治小论文,要求学生就所学的法律知识或所接触过的法律案例谈自己对法的体会、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小论文的写作强调写出学生的真实感受,要求能事例结合,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

法治手抄报,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编制关于法治的宣传报纸。这里的“手抄”更强调学生真实的亲手描绘,这样才能更让法治意识深入学生的内心。法治手抄报的栏目尽量不要固定,形式要多种多样,图文并茂,但基本的栏目必须要有,包括以案说法、我与法的故事、法治的名言警句等。

法治演讲主题活动,即对拟定的某一法治主题进行演讲,以达到培育法治意识的目的。例如在宪法宣传日进行“我与宪法共成长”的主题宣传。法治演讲主题活动,着重让学生通过撰写演讲稿,围绕某一法律抒发自身的感受,从而提高其对法的切身认识。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思考

1.必须营造有利于培养法治素养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氛围是有效促进学生法治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家庭法律文化建设滞后、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缺失、社会法律文化建设不足等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法治素养培养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2.必须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法治素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成效。但目前一部分教师明显缺乏法治意识,因此,必须将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纳入培养策略体系。

3.必须建立法治意识测评机制,促进学生法治素养提升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学生的评价仅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仅通过升学率来表现。尽管法治教育的范围逐步扩大,普及的形式逐步多样,但法律教育考查内容很少,其成效如何自然无人问津。因此,应建立法治意识测评机制,将对“法治意识”的测评纳入中高考范围,以测评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总之,随着十九大“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道德与法治(政治)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以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形成一定的法律运用能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 参 考 文 献 ]

[1] 袁世谦.关于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 [J] .中国德育,2003(4).

[2] 许崇德.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 蒋淑光.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3(1).

[4] 张世珊.当代青少年与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

[5] 章萱.法律基础课中学生法律情感的培养[J] .成人教育,2004(7).

[6] 李霞.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几点思考[J] .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6(1).

[7] 张卫英,张晓昀.法学教育中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冶金教育,2006(1).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