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按摩治产后缺乳100例分析
2018-10-19郑州市妇幼保健院450000徐哲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450000)徐哲
母乳是新生儿喂养最佳食品,具有易消化、卫生、营养丰富的特点,并且婴儿吮吸能够刺激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分娩后母乳分泌过少,无法满足新生儿的喂养需求,主要通过代乳产品喂养[1]。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需要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来保障母乳喂养。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中药汤剂联合穴位按摩在产后缺乳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产科收治的100例产后缺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为(24.5±2.6)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泌乳量变化(mL)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即按需哺乳,同时配合饮食调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中药内服以及穴位按摩,本次研究采用自拟催乳汤,配方为:党参20g,炒白术15g,当归、王不留行各15g,白芍、川芎各12g,路路通、漏芦、桔梗各10g,通草10g,甘草6g。加水煎服,1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穴位按摩则选取肝俞、脾俞、胃俞、乳根、膻中、中脘、少泽、合谷、三阴交、阴陵泉等穴,滚按揉等手法按穴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泌乳量变化以及治疗效果,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次研究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参照相关文献[2]制定:显效:泌乳量完全满足母乳喂养的需求,无需使用任何代乳产品;有效:患者的泌乳量明显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升高至少超过50%;无效:患者的泌乳量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泌乳量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泌乳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泌乳量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P<0.05。
3 讨论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产后分泌乳汁无法满足母乳喂养的需求,是一种常见的产科疾病,在产妇中的发生率为20%~30%。中医认为乳汁分泌与血气、脾胃、肝气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乳汁分泌不足与脉络不畅、肝气郁滞有关,因此需要通过补益气血、疏肝解郁、健运脾胃等方法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采用的路路通、通草、漏芦、王不留通络下乳,党参、当归补益气血,炒白术健脾益气,桔梗、川芎行气活血,白芍养血柔肝。按摩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
按摩乳房能够解瘀、解散;肝俞、脾俞和胃俞是肝脏、脾脏、胃的俞穴,能够起到疏肝健脾、调理胃部的效果;乳根、合谷穴具有调理气血、补虚催乳之效;中脘能够调理胃气,除湿解滞;膻中能够解逆清热,宽胸理气,是调理产后缺乳的重要穴位;少泽穴则能够改善气血不足的症状,从而催化乳汁的分泌;三阴交能够疏通气血,祛风湿;阴陵泉能够调节风冷,改善膀胱。穴位按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以及按摩手法[3]。临床中主要使用的手法有以下几种:提升按压、牵拉推顶、点揉按捏。穴位按摩治疗能够有效改局部循环。
本次研究观察中,观察组治疗前后泌乳量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这说明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泌乳量,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