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机对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8-10-19刘杨
刘杨
(丹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 丹阳 21230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发病群体为老年群体,给予手术固定治疗对于恢复老年群体的下肢活动能力,减少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避免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影响具有重要作用[1]。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仍存在争议,现探究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8例,以手术时机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12例,48h内接受手术)与B组(6例,48h后接受手术):A中男8例、女4例,年龄61~79岁、平均(74.0±1.6)岁;B组中男3例、女3例,年龄62~83岁、平均(81.5±1.4)岁。两组患者仅手术时机与年龄存在差异,其余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术前检查下血生化、血尿常规、胸片/CT、心电图以及凝血功能检查,控制患者血糖、血压,给予伤侧皮牵引;术前给予抗生素;患者取平卧位,腰硬联合麻醉后做5cm切口于大转子正上方,对皮下组织做分离处理以充分暴露股骨粗隆,术者手触大转子与梨状肌、臀中肌止点,取梨状肌止点前进钉,C型X线下置入2.8mm导针(预弯),以导针插入髓腔时手感粗糙为准,标记髓内通道;患肢向内侧稍微收,沿导针缓慢插入髓内钉,置入时保持患肢中立位以免远端骨折断移位;以进入钉点位置完成髓内钉前倾角度的确认:进钉点靠后,适当加大前倾角,进钉点靠前,适当缩小前倾角,保持患肢中立位;切患处皮肤,阔筋膜,对肌肉做钝性分离,取套筒,插入至股骨干,需注意套筒拧紧程度不可过度,以免置钉困难,套筒内芯应达到股骨干,以免导针偏离;C型X线下透视髓内钉防旋钉孔位置,需到达股骨颈下侧皮质水平,牵引患肢,导针进皮质下1cm,测量防旋钉长度;骨质较硬者取长钻扩孔后打入防旋钉,骨质疏松者取钻头钻透股骨干外侧皮质后打入防旋钉;打入防旋钉时注意边打边透视,对侧对抗,保持动作轻柔,防旋钉进入股骨头关节下0.5cm;锁定刀片后将远端交锁螺钉与尾帽打入。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肺、心功能指标变化,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剂量为5000U,1次/d,给予抗生素,术后护理鼓励患者主动咳痰,加大饮水量,术后尽早锻炼关节功能,锻炼肱四头肌。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压疮、心衰、肺部感染等;1个月、半年后随访统计患者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SPSS17.0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n,%)
2.2 同期死亡率
两组患者术后同期死亡率对比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同期死亡率对比(n,%)
3.讨论
老年群体骨质疏松,且年龄上升使得老年群体的平衡掌握能力下降,下肢突发性受力过大导致骨折发生,因此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发病群体。骨折导致患者活动能力受到影响而需要卧床休养,因此极易发生多种并发症,需要及时给予治疗。就治疗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以患者下地行走的可能性给予相应治疗:对于存在下地行走的的患者可给予胫骨结节牵引或股骨髁上牵引,对于无法行走的则给予短期皮牵引,鼓励患者尽早坐起。手术治疗则可分为髓内钉系统(股骨近端髓内钉、Gamma钉)、侧方顶板、多枚钉、外固定支架以及人工假体置换等[2]。保守治疗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而易加大压疮、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发生可能,因此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式是手术治疗。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效果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当前对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始终存在争议。早期手术是指入院后48h内手术,入院后48h后的手术为延迟手术。杨占东等[3]认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急诊时行手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并且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余华伟[4]认为,手术时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同期死亡率影响不明显,但年龄超过80岁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相对较高。
本次研究中,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提示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早期手术治疗对于减少并发症发生作用显著。但是两组患者的同期死亡率对比P>0.05,提示早期手术对于减少患者同期死亡率作用不明显,原因可能与样本容量有关,仍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后给予早期手术固定治疗对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作用显著,但在降低短期、长期死亡率方面的作用不明显,仍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