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微创PFNA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8-10-18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472500冯现锋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472500)冯现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均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入院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10月,实验组患者接受微创PFNA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DHS治疗。实验组:3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在60~80岁之间,年龄均值(70.50±6.50)岁。对照组:3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在60~78岁之间,年龄均值(70.25±5.2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组间基本资料对比,P>0.05。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微创PFNA治疗。距大转子顶上方3cm处做切口(长度约为5cm),在此基础上置入导针(3.2mm),并在C臂机下查看导针是否位于髓腔中心,扩髓后沿导针将PFNA主钉旋入,并查看主钉方向、深度,拔出导针后钻入股骨颈导针、插入螺旋刀片并锁定,在此基础上于瞄准器下安装尾帽、螺钉。
对照组:DHS治疗。股骨外侧大粗隆下2cm处做切口(长约12cm),并钻入导针,在此基础上完成扩孔、攻丝、安装套筒钢板以及螺钉、尾钉、钢板固定。两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均做好创口冲洗工作,并在放置引流管后做好切口缝合处理,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效果评价 参考 Harris 评分,评价指标包括运动范围、畸形以及功能、疼痛等情况,百分制标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髋关节功能越好。优:90分以上,良:80~89分,中:60~79分,差:60分以内[1]。
1.4 观察指标 记录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临床优良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经SPSS19.0完成实验数据计算。临床优良率以%形式展开,X2检验;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s形式展开,t检验。当P<0.05时证明两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各项实验指标对比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2.1 组间临床优良率对比 两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优良率对比结果见附表1,实验组临床优良率90%高于对照组66.7%,经统计学计算X2=4.8118,P=0.0282。
2.2 组间临床指标对比 两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数据结果见附表2,经统计学计算,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以老年人为主,此年龄段人群发生此类骨折的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有明显的骨强度减小、骨质量下降表现,在骨和内固定器间结合力变小的基础上造成内固定失败。相对于保守治疗,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就手术治疗来说,涉及到髓外、髓内固定,髓外固定包括DHS,其获得治疗效果的同时有较为明显的创伤问题,且无法经股骨矩传递压缩应力,螺钉易折弯且抗旋转能力相对较差。髓内固定包括 Gamma 钉、PFNA等。
附表1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组间临床疗效对比[n(%)]
附表2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组间围术期相关指标临床对比(±s)
附表2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组间围术期相关指标临床对比(±s)
组别 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骨折愈合时间(周) 住院时间(d)实验组 30 54.20±5.55 140.50±11.50 13.20±2.02 9.80±1.20对照组 30 81.50±7.50 276.80±15.50 14.50±2.05 11.60±1.40 t值 16.0262 38.6806 2.4740 5.3467 P值 0.0000 0.0000 0.0163 0.0000
本文选择2015~2016两年期间内收治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作为实验对象,并根据具体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组间一般资料对比P>0.05。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优良率90%高于对照组66.7%且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相对于DHS治疗效果,微创PFNA治疗更符合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所需。
综上所述,微创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并缩短术后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具有推广实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