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
2018-09-25陆昕昕
陆昕昕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完善和创新心理课堂的授课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授课内容和形式,对充分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参与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探讨,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方式;课程改革
1、问题提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基本形式,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环节。如何对这门课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是这几年来各校心理教研室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首先应当在深入研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重编教材,使教材更具可操作性和日常生活的指导性;再者还需要设计精密的课堂程序,改善授课的方式,让知识有效地通过课堂得以传播,让学生能真正地从课堂中收益,提高心理素质。顺利、高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素质化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重要措施。良好的课程设计是上好一门课的关键环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授课方式,迎合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更好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2、创新授课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本身成为学生心理辅导或干预的途径,带给学生与其他课堂不同的良好的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通常是以公共必修课的性质被列入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里。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学生们对这门课的期待多数是简单的、轻松的、负担较轻的、没有太多理论知识需要消化的。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内心需求出发,建议心理老师在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时,除了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艺术和多样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还应以“轻理论,重体验”为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课堂讨论和活动环节的设计,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之中。在互动和体验较多的课程里,学生们不仅能在活动中领悟理论知识,还能在课堂中放松身心,让课堂成为直接促进心理健康的药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方瑗曾在文献中提到,心理教育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的知识,而是要为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氛围中和与同学们的交流互动中切身体验学习內容[1]。
心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打破传统,与时俱进,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科学的授课技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心理课的兴趣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但教学技巧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个广泛的系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因此,对心理课堂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不能仅限于授课技巧的创新,而应注重对授课内容和方式上的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当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渗透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之中。故建议,将学生心理活动比赛以及心理咨询融入到授课计划中去,并增加课下线上学习环节,以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1 与心理活动相结合
组织学生参加心理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高具体积极意义。心理活动丰富多样,包括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演讲比赛、心理趣味运动会、心理漫画大赛等。以心理情景剧比赛为例,在情景剧的编剧时,能促进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回顾和反思,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在剧情演绎时,能宣泄负面能量,激发潜能,对问题的解决有启示的作用;当学生作为观众时,由于演员身份的同质性(都是同学)和演绎剧情的相似性(大学生日常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相似困惑的解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国内学者迟蕊认为,心理情景剧比赛的组织有利于对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2]。因此,各高校应该积极响应教育厅发布的各项心理活动,以活动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将各项心理活动内容融入课堂之中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心理活动的参与度和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的各项活动或比赛多数都以自愿参与为原则,让有兴趣、有意愿或有能力的一部分同学参与其中。但是,举行心理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兴趣和技能选拔,而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比赛的过程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各高校在组织心理活动或比赛时,应尽可能地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心理活动中,而不仅仅局限于少部分活跃于各类校园活动的学生。将心理活动的举行列入授课计划之中,让心理健康活动也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不仅能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最大程度地让每个同学体验到心理活动的乐趣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和心理老师的指导中获益;还能让心理老师有机会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互动,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并及时进行引导和干预,进一步加强了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
在心理课堂中开展心理活动有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内容和形式。心理活动具有趣味性,比起枯燥的课堂讲授,开展活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让学生在课下组织排练比赛内容,在课上呈现排练结果,能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性;让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而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体会心理的成长;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中增加同学之间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帮助适应大学校园生活。
2.2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应得到全体师生的重视。但是,国内的许多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利用度不高,很多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都不愿意选择心理咨询作为解决的方式[3]。因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性质和 内容,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充分宣传和推广心理咨询,消除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耻病感,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目的之一。
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设计应当加入心理咨询的体验环节,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更直观的认识。例如,在授课计划中安排全体学生参观心理咨询室,以现场教学的方式明确心理咨询室的位置,加深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印象,有助于消除或减轻学生进入心理咨询室的羞耻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心理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仿心理咨询的过程,或是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预约心理老师进行简单的访谈作为课堂实践内容的延伸。通过以上形式,比单纯的知识宣讲更能增加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兴趣,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改变敌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知,从而提高心理咨询的利用率。
2.3制作微课程,增加课外线上学习、复习环节
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少学者提倡翻转课堂。孙慧对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认为翻转课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丰富课堂情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合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之中[4]。因此,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不该仅局限于课堂,应结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充分发挥手机和网络的积极作用,将微课程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实现翻转课堂。
比起传统的课堂讲授,微课程的耗时很短,在10分钟左右,更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吸收重點知识。因此,心理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将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程作为课前自学的内容,并将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体验和提问;也可以将每堂课的知识浓缩成十分钟以内的微课程,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手机回顾、巩固课堂知识点。微课程的制作和使用是心理课堂的课外延伸,为大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体验情绪、改变认知、训练行为等提供了保障,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如排队的时间)学习,减少学生刷微博、玩游戏等娱乐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如何保证学生按时完成微课程的学习、如何对微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考核,是每个运用微课程教师都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3、小结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心理健康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形式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在心理课堂中的体验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心理活动比赛融入课堂,与心理咨询相辅相成,并通过微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实现翻转课堂。
参考文献:
[1] 方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6(10):164-165.
[2] 迟蕊. 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2):80-80.
[3] 舒跃育. 心理咨询: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J].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 (9): 38-40.
[4] 孙慧. 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