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教育中贯穿式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
2018-09-10陈海华李世宝刘建航
陈海华 李世宝 刘建航
摘 要:在全国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同时,培养一流人才更加需要一流的教师,而具备一流的教学能力是一流教师的本质体现。与普通大学相比,研究型大学应该是更加倾向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和本科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贯穿,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全程服务。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成熟的高校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汲取适合我国高校研究型大学以研促教的模式,探求高校教育中贯穿式研究性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育;研究型大学;贯穿式研究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9-0088-03
Abstract: While building the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y in the whole country, to cultivate first-class talents, first-class teachers are needed. On the other side, excellent teaching ability is the essence of first class teachers.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should be more inclin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university will provide full servi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creative abilit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mature university teaching method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mode suitable for researc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explores the penetrat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s in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university; penetrat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一、研究型大学的责任与社会意义
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48.6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1],中国预计在2020年提早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都承担着不同的育人功能,每所大学有不同的发展定位。
国内学者王战军归纳出研究型大學的两点要义。其一“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这是作为大学的本质意义。大学归根到底是以知识传播来培养人才,但强调的是知识要能够为生产和应用服务,要具有实际价值。其二“以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这是体现“研究型”的本质意义。研究型大学居于高等教育系统顶层,肩负着推动人类、国家科技发展和培养精英人才的社会重任。这既是新时代发展所赋予的新使命,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工作的本质特征。
二、研究型大学在学生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两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一是教师,二是教学体系。教师本身是知识的载体,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教师,而教学体系同样重要,好的教学体系对人才培养事半功倍。当前正是国内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迅猛发展阶段,也是一些高校从非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问题。
(一)教师的问题
在研究型大学的教育中一流的教师是培养一流人才的中流砥柱,所以教师要具备一流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目前部分研究型大学在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上还不够,教师培训体系呈滞后状态。对于教师的职称评审办法和聘任机制良莠不齐,逐渐衍生了教师注重学科学术能力和教学课时量的片面发展。教学工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缺少对学术潜力、以研促教的综合全面考量,研究型大学教师不同层次地出现精力和时间严重失衡。
(二)教学体系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二十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强调了科研与教学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研究型大学重在培养精英人才,体现精英的特性是对人类科技、文化发展的推动。笔者认为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如何激发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以及创新能力不仅是教师的问题,更是教学体系的问题。目前国内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普通大学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针对教学体系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留学日本的经验,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成熟的高校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3],提出一种贯穿式研究性教学的体系以供读者参考。
三、贯穿式研究性教学体系研讨
该体系旨在从大一至大四贯穿式全程引导学生学习、研究,鼓励学生尽早参与到教师的研究中,从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
(一)大一期间
1. 打通公共课程,不设专业方向。
根据调查,许多大学生新生的专业志愿往往并不是自己选择,要么是父母亲戚帮忙选择,要么是跟风选择。新生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儿,特长是什么?因此在大一期间,只设置大类方向,比如电子信息类、机械类、化工类等等。大一期间的课程也是大类的公共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而不设具体的专业方向。大一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大类中的专业选择。
2. 开设新生研讨课。
新生研讨课主要由本大类方向的知名教授向大一新生介绍自己或自己所熟悉领域的一些研究,前沿发展以及成果等。用通俗、直观的形式向新生介绍一些研究性的东西,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
3. 开设各专业概论课,请各专业优秀毕业学长讲课。
逐步开设大类方向中具体不同专业的专业概论课。比如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大类中可以开设《计算机概论》、《通信概论》、《物联网概论》等。各专业概论课可以是本专业的知名教授来上,也可以请回各专业的优秀毕业学长讲课。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专业是做什么的?将来毕业会从事什么样的行业?让学生进一步搞清楚自己的真正兴趣是什么?或者自己到底想从事什么样的研究或者工作。为大二选具体专业打下基础。
4. 建立研究室开放日,大一新生预选研究室,并进入研究室跟随教授学习本研究方向的初级研讨课(2学分)。
每年的固定日期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全校各个研究室向大一新生开放参观(部分保密实验室除外)。每个实验室的负责老师向来参观的大一新生介绍本研究室的研究方向,内容,成果、实验器材、应用场景等,让学生能够实际看到并接触到这个研究方向是干什么的,自己是否有兴趣。在参观完各个研究室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预选研究室。研究室也可以根据本研究室所能容纳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选定研究室之后,大一新生会跟随本研究室的老师学习该方向的初级研讨课程。该课程主要为本研究方向的基础介绍,而且该课程有2个学分。预选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学生尽早接触到老师的科研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
5. 设置专业指导教师(四年)。
每个大类方向中,有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设置几名专业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向大一新生解答关于本专业的各种疑惑,比如就业、考研方向等等。专业指导教师要尽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这一届学生整个大学四年中,专业指导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解答关于本专业的各种疑问。为大二选择专业方向打下基础。
综上分析可知,大一期间的种种措施旨在让学生尽可能的搞清楚各个专业,各个研究方向是干什么的,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并想清楚自己将来到底要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从而为大二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打下基础,打破传统的“一考定终生”的弊端。
(二)大二期间
1. 设置专业方向,学生根据兴趣或特长选择不同的专业,可跨大类方向选择专业。
在大二开学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进行专业选择。原则上学生是在本大类方向中进行专业选择,但是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允许部分优秀或者有专长的学生进行跨大类方向进行专业选择。真正做到绝大部分学生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专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 大二可有一次更换研究室的机会,并继续进入研究室跟随教授学习本研究方向中级研讨课(2学分)。
在大一预选研究室,并学习了该研究方向的初级研讨课之后,如果学生发现自己不合适本方向,可以在大二开始阶段申请更换研究室(可参与本年度的研究室开放日)。更换成功或者不更换研究室,均需进入研究室跟随教授学习本研究方向的中级研讨课程,进一步掌握本研究方向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样中级研讨课也有2个学分。这么做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教授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激发研究兴趣。
综上所述,大二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具体专业并进一步跟随所选研究室的教授进行学习、研究。
(三)大三期间
1. 设置多方向前沿选修课。
在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可在大三期间设置多个方向的前沿选修课,旨在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本专业方向的各个研究领域。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继续进入实验室跟随教授学习本研究方向高级研讨课(2学分)。
在大三期间,学生仍需跟随选定的研究室教授进行本研究方向的高级研讨课程学习,随着基础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深入了解教授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乐趣。
3. 考研、就业指导分析课。
大三下学期,学生都面临着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在这个关键节点时期,开设考研、就业指导分析课程。可以请本专业知名教授或者已生学/毕业并做出一定成绩的优秀学长回来授课。以客观真实的经验帮助大三学生明确未来的方向。
综上所述,大三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并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室的研究内容,同时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
(四)大四期间
1. 前沿知识讲座。
在大四可以适当开设各个专业方向领域的前沿知识讲座。让学生进一步知道本专业将来可以从事哪些方向的研究,进一步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为研究生阶段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打下基础。
2. 进入所选研究室做毕业设计。
原则上学生在大四下半学期会进入自己所选的研究室跟随教授做毕业设计。因为在前3个学年中,已经对本研究方向的研讨课程进行了学习,因此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再加上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此时已经具备做出一个比较出色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传统的毕业设计选老师选课题都有比较大的随机性,很难真正发挥学生的特长。而我们所提出的这种方式,具有非常好的贯穿性,前期已经为学生打下了非常好的研究基础,学生毕设可以做出真正高水平的作品,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综上所述,大四阶段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到底将来要从事什么方向的研究或者工作。此外,通过毕设进一步锻炼前期所选研究方向的能力,并做出高水平作品。
(五)研究生及以上阶段
如果学生报考本校的研究生,則优先留在本科阶段所选的研究室,继续做关于本方向的研究。由于前期已经打下深厚的研究基础,这种情况下,研究生阶段将会具备非常好的基础优势,为将来成果的突破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本教学体系为全程贯穿式研究性教学体系。逐步深入让学生渐渐了解各个专业,各个研究领域,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到底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研究,并进入具体研究室跟随教授一起进行逐步研究(贯穿式,整体四年)。这种方式特别适合连续培养精英型人才,并为其在研究生及以上阶段持续的研究奠定非常优秀的基础,特别适合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7-1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新华网,2010-07-30.
[3]Astin A W. 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 New York:ORYX press,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