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018-09-10舒前毅

高教学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对策

摘 要: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就有目共睹,但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说教型教学仍受推崇,能力拓展型教学极为欠缺。二是教学改革重项目申报和学术成果发表,轻教学实践经验的示范、推广与考核。三是教学改革普遍局限于单门课程,缺多课程和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四是教学空间普遍局限于课堂,缺乏其他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教法单一和视域受限。五是过于重视基于技术应用的教学方式改革,忽视基础性的课程教学辅助素材开发与利用。化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对策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包括红色事件案例、红色人物故事、红色经典阅读和红色革命遗址参观等,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对策;红色文化资源;教学素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185-0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obvious to all, but new problems are emerging. Mainly in five aspects: First, the teaching-oriented teaching is still highly respected, and the ability-expanding teaching is extremely lacking. Second, the teaching reform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project declar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ignoring the demonstration, promotion and assessment of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 Third, teaching reform is generally limited to a single course, lacking cross-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mong multiple cours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Fourth, the teaching space is generally limited to the classroom field, lack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other space resources, resulting in a single teaching method and limited vision. Fifth,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and neglec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uxiliary teaching materials. The key countermeasur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to transform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teaching materia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cluding red event cases, red character stories, red classic readings, and red revolutionary sites, all of which are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一、概述

自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关于高校思政课的“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主干课程教学已经走过了十三个年头。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在实际教学,还是在教改研究中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推出了一系列名课、名师和示范性教学模式等实际成果。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国三千多万在校大学生的公共基础必须课,名师、名课的示范性效果能否让全国高校数万名思政课教师普遍受益?这是个很需要质疑的问题。根据“木桶效应”理论,反映思政课教学整体水平的不是依据最高水准,而是最低水准。对名师、名课的推广和学习固然重要,然而,它们的成功有着各种综合复杂的条件,比如学校经费投入、学校奖励考核机制、教师学历学识和个人教学天赋等各种因素。因此,对于处于“弱势条件”下的思政课教师而言,送去名师、名课的经验,他们未必都能做到“照葫芦画瓢”。本文认为,要实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整体、普遍提升,需要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基础性教学改革项目,形成一批几乎无门槛条件的可共享的思政课教学研究成果,比如包括教学案例库、案例书籍、经典教案集和辅导读物等教学素材。而散存于全国各地的各种红色文化资源将能够为这种教学素材的搜集、整理和制作提供最為丰富的资源储备。笔者将结合自己在这方面多年的教学探索,作些尝试性的研究。

二、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巨大成就不容否认,与此同时,教学改革所衍生出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比如教学改革项目重申报,轻成果的社会推广与考核;课程教学和教师之间的力量整合较为少见;教学空间仍过渡仰赖于课堂,不能很好地拓展利用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资源;教学改革普遍重视技术应用,而开发基础性教学辅助素材的意识明显不够,等等。概括起来,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说教型教学仍受推崇,能力拓展型教学极为欠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近些年虽有很大提升,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原因在于教学方式依然老套,照本宣科的“说教型”教学依然备受一部分教师推崇,把思政课等同于“教化课”的简单思维无论在老师还是在学生的观念中依然有其市场。原因在于这些教师对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定位的理解依然有偏颇,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能详细、完整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塞进”大学生的头脑中,后者就不可能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信仰和信念[1]。

笔者也不否认教材知识体系教学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但推动学生乐学和爱学思政课这才是前提,教学实践也证明,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不是课程内容本身,而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证研究数据,两个各方面条件基本平行的教学班,学生参与度高、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和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班级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高达93%以上。而采用“照本宣科”、重理论体系教学的教学班级其满意度长期处于30-40%之间,到学期末只有少数尖子生,长期习惯应试教育的学生才会继续听课。这种情况下继续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比如上课迟到、早退点名和平时成绩考核等方法,学生也基本只在“阳奉阴违”的配合,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教学效果的评判权在学生这边,而不在教师手中。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从来没有离开过社会生活实践,充满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真理性和改造时代的批判精神[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强大的力量源泉就是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这就如同古希腊神话里的巨人——安泰俄斯(Antaeus)不能离开大地一样,否则瞬间“肌无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多年,强调课本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模式创新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必须指出:鲜活的辅助性教学素材开发至今仍是一块很大的短板。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出版了少量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案例辅导资料与书籍,坦率地说,实用性、可推广性普遍不高,受到思政课教师公认“好用”的辅助性教学素材极为缺乏。笔者也曾一度购买了七八本这方面的教学辅助用书,然而,发现很难应用到自身课堂教学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开发工作亟待加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重项目申报,重学术成果发表,轻教学实践经验的示范、推广与考核

针对现阶段从地方到国家级的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笔者想提出两点改进性建议,以期完善教学改革项目的评审机制,推进国家教育经费能够更加合理使用。

一是希望教学改革项目能为从事一线教学的青年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公平申报的机会。为此,需要考虑适当降低对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教师的职称和职务等条件的硬性要求,特别是一些层级高、经费多的重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也要打破申报者的职称职务限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用。这可以鼓励更多的青年思政课教师勇于投身教学改革之中,打消他们对“投身教学会影响职称晋升”的现实担忧。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项目既要重视申报,更要重视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及其社会效益考核。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各种项目课题都普遍重视以学术成果发表数量和发表级别等指标作为结项依据,笔者对此也非完全反对,因为高水平论文成果的发表,已经说明了一定社会影响力。然而,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还有其特殊性,教改项目更应重视教学实践经验的示范、推广,项目验收与考核的标准也必须作这方面的倾斜。为此,建议以专项课题的方式支持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性教学素材整理出版项目,它将有利于根本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有利于大规模示范、推广和应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普遍局限于单门课程,缺多课程和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的各层级教学改革项目已为数不少,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也可说是汗牛充栋,然而局限性也较为明显,最明显的失衡就是对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的研究较多且杂,对课程辅助性教学素材的整理与开发明显不足,以至于造成至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界缺乏公认受用的教学素材,如教学案例、教学辅助读物和经典教案等。

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改革普遍局限于单门课程的内部探索,缺乏跨课程、跨学科的宏大视野,如此这般,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留给大学生们的印象是四门课程高度同质化,课程间相互“补习”。为此,思政课教师之间需要开展跨课程的集体协同备课,甚至是邀请其他专业背景教师参与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则可以部分化解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3]。此外,开发利用丰富的辅助性教学素材则是克服内容重复弊病的根本之道,原因在于即便是由于课本教学内容基本相似,但由于融入更新、更丰富的教学素材,学生们依然从中可以获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点和新视野。所以,开发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并有效转化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素材、教案素材和辅助性读物等素材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这是普遍提升全国各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基础性工作。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局限于课堂空间,缺乏其他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教法单一和视域受限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空间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过度局限于课堂空间教学,必然造成教学视域的窄化、受限,教学效果往往得不到保证,尤其是身处信息化、网络化和移动电子化的新时代,即便学生身处教室空间,眼力、心力却钟情于手机界面上。网络空间的丰富信息资源对课堂空间教学已经构成了不可逆的正面挑战和强力冲击。在此背景下,再利用传统“威逼利诱”的杀手锏,也注定無济于事,出路在于改革,在于突破对单一课堂教学空间的局限,调动更广泛空间的丰富信息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提升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网络空间也只是一个信息输入、迅捷传播的技术平台,平台本身不具有内生、自产信息的能力,信息具有社会属性,挖掘信息、生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主体都是社会人,信息间关系实质是社会主体间关系的反映和表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素材的开发既要关注网络空间信息资源,更应重视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主要定位是基于知识教育基础上的德性培育,即对个人德性品行;社会责任感;国家民族认同感的培育。因此,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也有一个甄别、选取的过滤环节,需要坚持鲁迅式的“拿来主义”,甄别的标准就是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红色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内在一致,而且20世纪伟大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对于21世纪中国大学生来说,已是岁月久远。因此,在当代中国,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好既是一笔宝贵资源,更是一种历史责任。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基于技术应用的教学方式改革,忽视基础性的课程教学辅助素材开发与利用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多媒体技术有其传统板书式教学所不具有的几个方面特点,比如教学画面呈现的立体生动性;教学信息呈现的巨量丰富性;网络教学平台的便捷交互性,等等。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方式、效果的巨大提升作用,其最新的发展阶段是课程教学“慕课”化,建设在线开放式课程,而未来的教育技术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然而,教育教学规律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所谓“变”,即主要是指伴随教育技术的革命性质变,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等会随之被创新、创设出来。所谓“不变”,即是指教育教学规律本身内涵着前后相继的共通性和一致性,比如在教育目的上,都是为实现智育、德育、体育或美育等目的[4]。

传统被实践证明有效的阅读式、案例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仰赖于丰富、详实的辅助性教学素材开发与利用。尤其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转化成可融入、可辅助课堂教学的教学素材恰恰是现阶段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路径。

三、关键对策: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素材

依据上文所述,要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需要推进一些基础性教学改革工作,比如开发可普及使用的辅助性教学素材,如此才能化解前文所指出的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系列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是当前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基础性改革突破口之一

对散见于祖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加以有机整理,同时对接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效整合、改编和出版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辅导用书,开发包括红色经典案例、红色英雄故事和红色作品欣赏等系列教学素材,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思政课教学素材匮乏和教学效果不佳等普遍性困境。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富有地方特色,如中央苏区和井冈山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素材就有着浓厚的江西地方特色;延安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就蕴含着深厚的西北地区特色;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和西柏坡的红色文化资源就明显带有中原地区特色。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也具有全国可普及性的特点,因为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岁月(部分涵盖建国初期)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资源的统称,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一笔共同宝贵财富。由于红色文化资源的这两方面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转化和开发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素材的潜在优势,具备了能够被大规模、全国推广的可及性。

(二)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智育、德育和美育。智育即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历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华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基础知识等的学习和掌握。德育即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蕴含的历史进步取向、人民价值取向和个人崇高理想取向。美育即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比如通过奋斗追求美、劳动创造美和奉献塑造美,构建自然生态美、社会和谐美和个人心灵美,实现美美与共。红色文化资源中蕴藏的红色基因就是群众美和劳动美的歌颂,对压迫和掠夺的反抗,对贪婪、奢靡和堕落的唾弃。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思政课教学素材,可以有机融入、提升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智育、德育和美育这三个层次教育教学目标。红色文化资源堪称现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活标本、活载体、活橱窗”[5],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利于大学生更深刻理解近代中国革命史,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

自“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都出版有自己的专用教材,但仅仅讲授教材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现实需要的。当代大学生渴求的课堂教学是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和参與度高等;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总体情况是分析能力有所提升,但仍不全面;知识面有所拓展,但不够系统深入;思维判断有一定独立能力,但仍易受外界影响,难以做到客观、理性和包容。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并有机转化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素材资源,以故事、案例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当代大学生更多地了解革命史和建设史,更深入地了解国情和党情,从而内生出具有新时代理性精神的“四个自信”。

参考文献:

[1]张雷声.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协同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7).

[2]舒前毅.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5).

[3]舒前毅,朱清华.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5).

[4]朱清华,舒前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式教学新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5]陈始发,李立娥.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对策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