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改革

2018-09-10孙敬和王玉婧

高教学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高校教育应用型人才

孙敬和 王玉婧

摘 要:中央对经济发展方向提出新的规划与要求,即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随着一系列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的提出,我国第二、三产业正在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方向转变。无论是宏观的产业层面,还是微观的企业经营层面,经济环境变动带动了生产要素需求在结构上和数量上变动。作为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应届生资源,企业对其需求也产生了结构性变化,进一步来说,这种结构性变化也推动着高校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即经济——就业——教育所构成的穿透性连锁反应。文章从经济结构变动对地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的角度,试谈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可寻之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济新常态;劳动力需求结构;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160-03

Abstrac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 and plan for economic form which focuses on supply side reform under economic new normal. With the economic policy and industrial plan, the second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re shifting to sustainable way. The change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brings the change of structure and quantity of the demand for production factor both on macro industrial and micro enterprise level. Human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fresh graduates, are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duction factor, and the demand of enterprise for human resources has encountered structuring change. Furthermore, such change pushes the progress and reform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loop of economy-employment-education has formed penetrated chain-effe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way to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orm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n fresh graduate employment.

Keywords: tertiary education; economic new normal; demand structure of labor; applied talents

一、經济新常态导致劳动力需求变革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和政策条件已不同于过去, 10%以上的高经济增长速度将难以维持,传统粗放、不协调、缺乏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逐渐被摒弃。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下,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生产力上产业和要素结构的变动,生产关系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劳动力需求也相应的从质量、结构、数量上产生了新变化[1]。

(一)新兴服务业劳动力需求比重上升

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51.6%,相较新常态初始的2013年提高3.9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相较于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约70%左右的比重,我国第三产业具有充足的上升空间。

第三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第一、二产业,劳动力需求收缩也小于两者,其就业弹性是最大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最强。随着产业比重的增加,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劳动力需求。

(二)制造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

新常态的发展方式不同以往,创新驱动逐渐替代要素和投资驱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传统经济以扩大劳动力和投资等要素进行粗放发展, 而集约型经济需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进行生产要素和方式上的变革。随着大气、水、土地污染问题的凸显,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降低,生产企业在旧路径下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过分依赖资源进行生产发展的企业挑战巨大,企业转型催动了我国走向高技术和资本投入低、就业弹性的工业化道路。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工业平均增速,而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超过60%。

柯布-道格拉斯投入-产出模型表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和技术的进步,单位经济增长所需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质量要求却更高。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普及,生产企业数控化水平大幅增长,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比重降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升,工业对劳动者数量的需求开始压缩,资本和技术要素取而代之,简单劳动力逐渐被挤出。即便技术创新能增加就业岗位,但其技能要求限制了被替代的简单劳动力的重新进入,数量上也难以补偿原先的就业规模。

(三)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主力

2016年个体私营经济规模保持增长,全国新增主体1651.3万户,同比增长11.6%,平均每天新增4.51万户;新增企业552.8万户,同比增长24.5%。创业是经济增速放缓期间创造就业的有效途径。至2016年末,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劳动者数量3.1亿人,较2015年末增加2782.1万人。其中,从事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劳动者数量最多,达到2.3亿人,比2015年底增加2313.4万人,占增加总量的83.2%。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主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历次就业调查结果[2][3][4],证实了经济增长水平与就业比例的相关性,以经济增速下行明显的2015年为例,该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出现了明显变动:第一, “已确定单位”和 “待就业”比例都出现降低。2015年“已确定单位”比例为33.4%,属于七次调查中最低值,这与该年经济增速属7年最低的趋势相同,可以体现经济发展状况对就业具有显著影响。

由此可见,随着人口红利的趋弱,势在必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开始对全部行业产生影响。第一、二产业劳动人口需求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且服务行业与新兴产业就业量明显增加。这些变动要求劳动力进一步具备一定的行业技能水平和教育背景。学历与实践经验并存、专业运用能力和跨学科适应能力并存,是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

二、非985、211类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

经济新常态下,就业难不仅体现于劳动力供给总量上大于需求,还体现在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不平衡上。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不平衡

在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降低的影响下,我国劳动力供给逐年下降。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出现绝对数量下降,2012年和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分别较前一年减少345万和244万,2015年、2016年分别较前一年下降487万和349万。人口发展规律表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劳动力人口仍将持续减少,在2020年劳动力人口预计将降低至9.1亿人左右,累计减少约2000万人,但数量的减少,无法解决我国就业地区分布不均、城市分布不均、行业分布不均、企业规模分布不均四大问题,9.1亿的劳动力集中于热门地区、城市、行业和企业,仍将带来就业难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5,6]

在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毕业生总量呈现递增趋势。2005-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由338万人增长到765万人,增幅超过100%,这也加剧了毕业生作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供求矛盾。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资料表明, 2016届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是48%和70%,大于半数的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较低,约30%的大学生职业与专业无关。在结构方面,毕业院校对就业同样产生了分层影响,呈现两端高于中间的就业现象——“985”和“211”高校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要高于地方普通院校毕业生。原因在于,招聘方对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学术水平能力、学习能力评价低于“985”、“211”学生,而专科应用能力、吃苦耐劳的评价低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成为其主要就业方向,而这一狭窄领域每年新增岗位最多为 60 万个,数量不及应届毕业生的10%。故而毕业生劳动群体的供给与制造业企业、新兴服务业、个体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节,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级劳动力短缺与并存的现象发生。就业思想的固化导致就业结构不平衡短期内难以改变。

地方高校学生占毕业生就业人口较大比重,同水平竞争者远远多于重点高校毕业生,同时其就业受偏好程度低于重点高校毕业生[7]。这造就了地方高校学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角色。所以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促进人才与市场需求协调发展,是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三、应对就业需求,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从人才培养分工来看,“985”高校和“211”工程高校要更加重视培养高端学术型人才和高级工程型人才; 地方院校要侧重培养一般学术型人才、一般工程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应侧重培养一般技术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虽然近年来,各地方院校专业硕士学位专业明显增加。但实践表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能力、重学术轻应用的人才培养偏好[8]。

在培养方式上,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有着不同路径和方法,应用型人才需要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用多个学期的时间,通过企业实习、创业等方法,为所学知识积累方法论和应用经验,也为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基础与思想准备。

在高校教育与技能实践的培养上,将两者结合最为紧密、深入的是英国的“本硕学徒制”[9],其特点值得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借鉴:

(一)本硕学徒制的培养主体多元化

整个教育体系的设计和开发,都由行业技能组织、企业、高等教育机构、技能培训机构、从业资格认证机构等多行业相关个体“联合行动”。以“飞行驾驶业务六级高等学徒制培养项目”为例,为保证其培养方案体系的顺利应用,英国民用航空领域的主要行业技能组织航空产业技能培养联合会、“以人为本”技能协会联合科学、工程、制造与技术领域行业技能协会、英国民用航空管理局、英国皇家航空飞行员及导航员行业公会、米德赛克斯大学等多家机构,共同成立了開发委员会。

(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与高等级职业证书相结合

本硕学徒制涉及广播、高级制造、飞行驾驶、土木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领域,其特点就是在学习实践并通过考核后,能够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和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本硕学徒制最高学徒等级为七级,完成六级学徒制学业后(相当于本科),高等学徒生可获得英国大学教育最高等级的荣誉学士学位证书;在职业证明上,六级高等学徒生可获得相关行业领域的国家职业资格(NVQ)四级及以上证书,以及由该行业权威认证机构所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七级高等学徒生(相当于研究生)可获得最高等级的执业资格证。

(三)“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徒制的教育结构对于学生掌握应用技能十分有益,其特点在于工时大于学时(一周工作四天,学习一天)。而在本硕层次学徒制的培养过程中,学徒生也需要完成荣誉学士学位以及执业资格认证的专业知识学习并通过考试,在侧重实践的同时也对知识水平提出要求,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解决目前人力资源供求结构性不平衡的必然方式。

与本硕层次学徒制相比,国内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相对缺乏专门的技能运用过程。所学知识来源于书本,但与知识相配合的实践机会匮乏。这源于国内专业学生数量庞大,学校不具备场合和设备进行实践教育;企业更注重高校带来的研究成果,同时人才市场供给巨大,没有动力协助高校进行人才培养。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在于地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不能达到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要求。毕业生仅掌握课本知识,在参加工作后仍需投入时间成本获得技能经验、行业技能证书等认证。这造成了求职期间学生专业能力“真空期”,即这一时期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应聘企业的要求,更难在大量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因此,地方高校教育改革是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配合,共同推进的具有整体性的改革过程。

首先,确定地方主要产业类别和企业需求,组建行业人才培养组织——由政府的教育和人力部门牵头,通过与地方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的配合,对地方产业结构、企业类别进行行业归类,对地方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进行整理,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人才需求量较大的行业。

其次,根据调查结果,建立符合地方需求的相关行业人才培养组织。该行业人才培养组织由企业和行业协会人员、高校多方构成。企业、行业协会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才培养标准提供建议、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并提供培养岗位。行业协会则参与对教学成果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测评,并通过行业能力证书形式进行最终认证。这样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岗位技能,同时技能认证类别的校外考试也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再者,高校将理论学习课程与实践课程配合,将企业实践打分、行业水平能力测试纳入毕业成绩量化,实行多元化、多方标准的学分制。

总体来说,市场导向、多方参与是这一教育改革建议的核心内容。通过增加企业工作学时获得实践能力,通过硬性的行业能力水平考试获得技能认证,从能力和知识上使毕业生跨过学生阶段的“技能真空期”,是促进毕业生资源被当地人才市场消化的有效手段。更是经济新常态下,地方高校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转变、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与方式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付俊,孟续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人口与经济,2014(11):91-101.

[2]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R].2015.

[3]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R].2016.

[4]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R].2017.

[5]騰讯教育.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R].2016.

[6]腾讯教育.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R].2017.

[7]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6).

[8]岳昌君,张恺.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及起薪的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4(11).

[9]王辉,刘冬.本硕层次学徒制:英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另辟蹊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91-98.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高校教育应用型人才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