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改良耳石重置法对BPPV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2018-09-08陈宇张国庆许亚桦曾屹生
陈宇 张国庆 许亚桦 曾屹生
在临床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多发的周围性眩晕疾病之一。由于罹患半规管不同,分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SC-BPPV)和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up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SSC-BPPV)。水平背地性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pogeotropic HSC-BPPV),隶属于HSC-BPPV的一个分支,指当耳石处于水平半规管壶腹嵴帽或前臂时,患者出现水平背地性眼震症状。对患者的情绪、心理、身体等产生消极作用,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本研究采用中文版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1],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改良耳石重置法对apogeotropic HSC-BPPV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2]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期间资料完整、经翻滚试验(ROLL试验)确诊为pogeotropic HSC-BPPV的60例患者,并排除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前庭神经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眩晕的疾病。其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0.1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60天,平均12.4天。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患者,分别行Gufoni法和改良Nuti法重置耳石,改良Nuti组同时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1.2 治疗方法
1.2.1apogeotropic HSC-BPPV的诊断标准
①患者存在以因体位变化而出现眩晕发作的临床表现;②经ROLL试验诱发出双侧眩晕和双侧水平背地性眼震者;③视眼震相对较弱侧判定为患侧。
1.2.2耳石重置方法
对确诊为apogeotropic HSC-BPPV患者先行耳石重置,分为二种方法:
①Gufoni法[3-4]。 患者取平视坐位,快速向患侧侧躺,肩膀与水平面垂直,维持1min;后快速将患者头部向上转45°,维持3 min。②改良Nuti法。 患者取平卧位头垫高30°,维持2min;后快速将头向患侧转90°,维持2min;接着快速将头向中线回旋45°,维持2min;最后恢复初始体位。以上二种方法均可重复。
1.2.3口服中药2周
改良Nuti组同时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 10 g,天麻 10 g,葛根 30 g,川芎 15 g,泽泻 15 g,茯苓 15 g,车前子12 g(包煎),白术 12 g,陈皮 10 g,生姜 10 g,砂仁10 g(后下),甘草6 g,大枣 3 枚;对于气虚较为明显的患者,可在药方中加入党参 15 g;对于肝阳上亢的患者,可在药方中加入石决明30g(先入)。
1.2.4Barbecue翻滚复位法
耳石重置成功后,两组均采取Barbecue翻滚法进行复位:患者取平卧位,快速将头向健侧转90°;头部继续向健侧转90°,带动躯体由平卧位转成俯卧位;再继续将头部向健侧转90°;最后恢复初始体位。该手法复位第一次由医师操作演示说明,之后由患者单独复位,医师指导并纠正错误,直至患者正确掌握。每天睡前自我复位3~5次。
1.3 疗效评价及随访
1.3.1QOL评定方法
采用中文版DHI[1]:量表共包含25个项目,可分别评定眩晕患者的功能(F,9项)、情感(E,9项)和躯体(P,7项)3个方面的损害程度和生活质量;每条问题均有3个答案,分别是“是、有时、无”,计分为“4、2、0”分;0分代表眩晕疾病对患者无影响,相应得分越高,说明眩晕对患者影响水平越高,总分为100分。该量表测评分别在耳石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进行。
1.3.2耳石重置疗效评价
采用视频眼震电图分析仪观察,直至患者眼震由水平背地性转为水平向地性。
1.3.3耳石复位疗效评价
参照2017年BPPV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患者眩晕症状和眼震体征的转归进行判定①痊愈:完全消失;②有效:减轻,但未消失;③无效:未减轻甚至加剧。
1.4 仪器
本研究采用丹麦OTOMERTRICS公司生产的视频眼震电图分析仪(Type1068)进行观察,记录眼震的有无、方向、潜伏期、持续时间以及有无疲劳性等。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两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而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DHI各项分值和总分见表一。可见,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DHI各项分值和总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比较,中药加手法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DHI各项分值和总分优于单纯手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耳石复位的疗效比较
耳石重置成功后,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两组手法耳石复位成功率均为100%,且1个月内均未再复发。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DHI评分(分,
3 讨论
BPPV,临床俗称耳石症,耳石(碳酸钙结晶)由椭圆囊斑脱落进入半规管,是BPPV的病理学基础。根据罹患半规管不同,又将BPPV分为PSC-BPPV 、HSC-BPPV和SSC-BPPV。 apogeotropic HSC-BPPV是HSC-BPPV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占HSC-BPPV的27.00%[5]。
中医学认为BPPV属于 “眩晕” 范畴。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冒眩”。在《内经》中认为本病属肝所主。《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丹溪心法》中强调“无痰则不作眩”。《内经》中又指出“风为百病之长”。目前临床上认为本病可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和气血亏虚等三种基本证型,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痰湿中阻证较为常见。患者脾失健运,痰浊中阻,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空发为眩晕。Gufoni等[6]认为,壶腹嵴帽的耳石由于处在非自由活动状态,行手法复位时首先应让非自由活动状态的耳石脱离并落入水平半规管管中,以利后续的Barbecue翻滚法复位治疗。1998年Nuti等[7]曾报道采用平卧反复转头法成功将13例水平背地性眼震转变成水平向地性眼震,成功率为62.00%。我科根据人体内耳水平半规管的解剖特点及BPPV病理生理特性,同时参考Nuti的耳石重置方法,提出了新的重置手法,命名为改良Nuti法:患者取平卧头垫高30°体位静卧使水平半规管与地面垂直;头快速向患侧转90°,可使处于相对上位的壶腹嵴帽耳石,在重力和加速度的作用下向半规管侧脱落;后头向中线两次回旋45°,直至回位,更加顺畅地让脱落的耳石在水平半规管中迁徙。此种手法操作更加简便,我们在此基础上予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疗眩晕病的经典方 ,特别是治疗耳源性眩晕运用更为广泛,本方出自《医学心悟》由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能化痰熄风,健脾利湿,主治眩晕病, 属痰浊中阻者,本文所用方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砂仁、泽泻以增强健脾理气,利湿化痰的作用,另外增加川芎、葛根,活血行气,升阳降浊,以解除中焦阻滞,疏通气机,使清阳升,浊阴降,全方共用可健脾利湿,化痰熄 ,升清降浊,而达到眩晕停、呕吐止、耳窍开的目的。眩晕给患者的情绪、心理、身体等产生消极作用;QOL是一全面评估个体心理、生理、物质生活状态和社会功能的综合指标;目前,国内外应用DHI量表给BPPV患者的症状进行调查和量化评估已经非常普遍[8-10]。
我们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改良Nuti法组与Gufoni法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DHI各项分值和总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中药加手法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DHI各项分值和总分低于单纯手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水平背地性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改良Nuti法较单纯Gufoni手法复位更能改善患者的QOL,值得推广;中文版DHI能给BPPV患者提供科学的QOL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