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本义考
2018-09-08刘蓬
刘蓬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但“眩晕”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中医内科学》教材[1]中是这样解释的:“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2-3]中对眩晕也是同样的解释:“眩晕是眩和晕两种症状的合称。眩即目眩,指眼前昏花缭乱;晕为头晕,指头部运转不定的感觉。”以教材为导向,现代各种中医书籍中大部分都是这样解释眩晕的:眩晕指头晕目眩,头晕的意思是产生了运动的感觉;目眩的意思是眼前发黑或眼花。经笔者考证,这种说法并不符合眩晕的本来含义,值得商榷。
1 眩字的本义
在唐代以前的医籍中,“眩”是一个常用的医学术语,这个医学术语的含义就是以上所解释的本义。
《内经》中出现“眩”字共30次,其中《素问》17次,《灵枢》13次。“眩”字单独出现者6次,与“眩”组合的词汇有掉眩(或眩掉)、眩转、眩仆、头眩、目眩、眩冒(或冒眩)等六种。其中,“掉”的意思是摇动(《说文解字》“掉,摇也”),“转”的意思是转动,“掉眩”(或眩掉)、“眩转”两个词都是同义复词,强调运动的感觉;“仆”指仆倒,“眩仆”就是因动摇不定、失去平衡而仆倒;“头眩”指头部有运动的感觉;“目眩”指眼睛视物动摇不定;“冒”字的意思与“昏”“晕”比较接近(见下文对“晕”的解释),故“眩冒”类似于眩晕。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出现“眩”字共28次,其中“眩”字单独出现者5次,与“眩”组合的词汇不出《内经》的范围,其中使用“头眩”最多,共14次,其余的有“目眩”、“眩冒”(或冒眩)各4次,“眩仆”1次。
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及唐代的医藉中,除使用《内经》提到的有关“眩”的名词外,还常用风眩、风头眩、头目眩等术语来称呼出现了运动错觉为特征的这种病证。
2 晕字的本义
在现存汉代以前的医藉中,没有出现“晕”字,说明汉代以前它不是一个专门的医学术语,可能在民间俗语中使用更多。晋代至隋代期间的医藉中,可见到“晕”与“目”字组合成“目晕”,意思是眼睛看东西比较模糊,不够清晰。
3 眩晕的本义
从唐代开始,眩和晕这两个不同含义的字组合成了一个新的词汇:眩晕。如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始有“眩晕”的记载:“治头目眩晕屋旋转倒方”。由于“晕”字比较通俗,宋代以后“眩晕”在医书中逐渐变成一个常用的医学术语,取代了《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中的“眩冒”。
由以上分析可知,眩和晕分别有不同的含义:前者表示产生了“动”的感觉,后者表示模模糊糊、不够清晰的感觉。从其本义出发,很容易体会出眩晕的两大临床特征:第一,眩必兼晕,晕未必兼眩。“眩”的时候,自身或视物是旋转、动摇不定的,所以头脑必然是糊里糊涂、不清晰的,故眩必兼晕;而“晕”的时候,只是强调头脑昏沉、不清晰,不一定有动的感觉,故晕未必兼眩。第二,眩多为发作性,晕多为持续性。《素问·至真要大论》及《灵枢·五邪》均提到“时眩”,即眩有时时发作或阵发性发作的特点,《伤寒论》中用“起则头眩”“卒起头眩”来描述,更强调了眩在特定的时间里容易突然发作的特点,这种发作的状态不会一直持续存在而不缓解;而晕的感觉往往是持续性的,可持续很长时间而不缓解。
因此,眩晕的本义是发作性的旋转、运动、摇晃不定的不适感觉,人在这种状态出现的时候常容易伴有恶心呕吐,且处于混混沌沌的状态。眩晕这个词的重心在“眩”字,故在唐代以前的医藉中一直用“眩”字作为专业术语,因“眩”一个字已代表了本病的主要特征,而“眩”比单纯的“晕”更难受、更严重,说“眩”的时候已包含了“晕”,由于“眩”发作过后,经常伴有持续性的“晕”,故称为“眩晕”;若没有“眩”而只有“晕”,一般宜用“头晕”或“头昏”来称呼。这种含义在西医的书籍里仍一直在沿用着[4]。
4 眩晕歧义溯源
现代流行的中医书籍中普遍将“眩”解释为“视物昏花或发黑”,将“晕”解释为运动的感觉,这样的解释正好与“眩晕”两个字的本义颠倒了,影响了人们对中文字义的正确解读,也使初学者很难分清“眩晕”与“头晕”的区别,给中医教学增加了难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宋代的医藉中开始解释“眩晕”。如南宋·《严氏济生方·眩晕门》这样解释眩晕:“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严用和氏没有分别解释“眩晕”二字的含义,但描述了眩晕这种病证的主要特点是有房屋转动的感觉,从床上起来时容易摔倒,他用了“眩倒”这个词,与《内经》的“眩仆”是类似的,说明严氏对“眩”字的理解还是从其本义出发的。
对“眩晕”产生歧义的始作俑者是比严用和稍后的南宋医家杨仁斋。宋元时期的医藉中,眩晕常写作“眩运”,“眩运”本来与《内经》所用的“掉眩”“眩转”一样,属同义复词,即两个字的含义是相近的,将两个字义相近的字重复使用的目的是强调其主要特征在于运动的错觉,但杨氏在《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一》首先对“眩运”进行了这样的解释:“眩言其黑,运言其转,冒言其昏。眩运之与冒眩,其义一也。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舡之上,起则欲倒。”杨氏对本病的主要特征“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舡之上,起则欲倒”的描述是很形象的,但对“眩”字的解释却偏离了本义,他首次将“眩”解释为眼前发黑,于是本病最主要的特征——运动的感觉便只好落到了“运”字上,这样一来,头发昏的感觉便需要“眩运”之外的第三个字——《内经》所用的“冒”字。从这样的解释出发,只用“眩运”两个字还不能涵盖本病的全部特征,还得加上“冒眩”或“眩冒”才行。
自从南宋杨仁斋将“眩”解释为眼黑以后,后代很多医家在医书中引用了这一说法。“眩运”写作“眩晕”后,由于“晕”与“运”同音,因此对“晕”字的解释也就脱离了其本义,演变为与“运”一样的含义,即运动的感觉,如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四》中这样解释:“眩者,言其黑;晕,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这个解释基本照抄了《仁斋直指方论》,只是将“运”字换成了“晕”,从此,“晕”字便被赋予了一个与其本义毫无关系的解释:转动。到了清代,李用粹编写的《证治汇补·卷之四》中将这个意思说得更加直白:“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证治汇补》的这个说法成为现代中医教材中普遍引用的解释,教材的说法又被其他现代中医书籍广泛引用,使“眩晕”二字的解释在中医类书籍中完全脱离了其本义,反而在西医书籍中延续了其本义。
5 恢复眩晕本义的意义
由以上追本溯源的考证可知,“眩晕”二字的本义在宋代以前是很清楚的:眩是产生了运动的错觉,晕是头昏脑胀、混沌不清的感觉,由于眩必兼晕,故称为“眩晕”。“眩晕”的重点在“眩”,若只有“晕”而没有“眩”的情况下不宜称“眩晕”,应称为“头晕”或“头昏”。恢复眩晕的本义,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5.1 维护中文字义的纯正性
眩与晕两个字,在《说文解字》及《释名》两部早期的重要字典中已解释得很清楚了,与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字形也是吻合的,中国人也是一直在这个含义上使用这两个字的,如《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眩”都是指运动的错觉,人们口头常说的“头晕”都是指头脑混沌的感觉,而不是指运动的感觉。宋元医家将“眩”解释为眼黑、“晕”解释为转旋,这在宋元以前的文献中是找不到根据的。恢复“眩晕”二字的本义,有利于维护中文字义的纯正性,从而有利于准确理解这个中文词汇的含义。
5.2 正确解读中医经典医藉
自宋代杨仁斋倡“眩为眼黑”说、元代朱丹溪倡“晕为转旋”说之后,后代医家对“眩晕”二字的解释逐渐偏离了其本来的含义,如果从这个解释去读宋代以前的医藉是读不通的,如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眩”解读为眼前发黑,那么“头眩”就要解读为“头部发黑”(不可能存在的一种症状),“眩冒”则要解读为眼黑和头昏,没有运动的错觉这个最主要的特征了,这显然不符合经典的原意。
5.3 利于掌握眩晕的临床特征
只要理解了“眩”和“晕”字的本义,便很容易掌握眩晕的临床特点,即“眩”字所表达的运动感和“晕”字所表达的头昏感。如果毫无根据地将“晕”解释为运动感,则“头晕”即意味着有运动的感觉了,容易使初学者产生混乱。
5.4 利于中、西医及中外交流
目前只有在现代中医书籍中将“眩”解释为眼黑、眼花,“晕”解释为头部运动不定,而在西医书籍中仍沿用的是眩晕的本义,如黄选兆、汪吉宝主编的《实用耳鼻咽喉科学》[4]中是这样使用“眩晕”和“头晕”这两个名词的:“眩晕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无外界刺激所致的自身或外物运动的错觉”,而“头晕或头昏是头内出现不适感而又无法明确表达的症状”。说明只有出现了“眩”字的“眩晕”才是产生了运动的错觉,而没有“眩”字的“头晕”或“头昏”强调的是头部莫可名状的混沌不适感。从中文本义出发的这个解释与英文词汇也很容易对接起来:英文的vertigo相当于中文的“眩”或“眩晕”,英文的dizziness相当于中文的“晕”、“头晕”或“头昏”。因此,恢复“眩晕”的本义,有利于中、西医之间以及中外医学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