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高中历史课堂的生动“表情”
2018-09-04贺媛
贺媛
[摘 要]“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先生所谓的“活教育”就是生动活泼的教育,不是“死教育”;而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教育”。先生认为不仅儿童教育如此,中学教育也该进行“活教育”。而高中历史“活教育”的体现就是历史课上师生互动的生动“表情”。
[关键词]“活教育”;高中历史课堂;“表情”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69-02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场和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就是要不断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活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之后,他们的生动表情会引领他们自发、渐进地把所学知识和理解凝练整合,并内化为历史价值观。
这样的过程就是在一堂有形和无形的历史课堂中实现的。
一、有形课堂中:一句插话带来的尴尬表情
“活教育”中,鲜活的教材来自于大自然、大社会。如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上讲到抗日战胜利的原因时,学生抱着书本熟练地读出了书上总结的答案:“国内因素……;国际因素……”他们读得虽然大声,但却无力,眼睛里透露出来的是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眼神。我正想批评的时候,突然有个学生(此生一贯学习态度不端正,此时却神气异常)在课堂上小声地说了一句:“还有‘手撕鬼子的英雄们做出的贡献啊!”此言一出,全班哄堂大笑,之后就是沉默。我也由一开始的生气于这个孩子的“胡说八道,哗众取宠”转变为“无可奈何”。是啊,现在充斥在各种传媒平台的“手撕鬼子”神剧,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看了都无语,更是让我面前这些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已经把先烈们艰苦卓绝的不屈抗争看成是“神话”般的奇人异事,把先辈们的血泪史变成课堂上哗众取宠之词。
这样的情况下,我深知来自于历史教材的“死教育”已经无法让学生深刻明白此间大义,于是我想到了最近正在看的齐邦媛《巨流河》中的话“生者无言,死者默默”。面对学生充满疑问的表情,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不能再默默无言,不能再让学生在“雷人剧情”中混淆视听。我给学生提出了建议:“推荐大家有时间去看一看《巨流河》这本书,明天我会把书带到班上,看看我们能不能从这本书中体会到抗战胜利的原因。”第二天,我如约带了两本《巨流河》送到班上,然后对学生提了一个要求:利用课余时间,两周之内看完。接着我和班主任商量,两周之后,我们开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班会课。
二、无形课堂内:一本自传带来的激动表情
“活教育”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取。两周之后,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带了一本《巨流河》来。在班会课上,我和班主任设计了一个环节:“说说《巨流河》里让人印象深刻的人与事。”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发现每个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齐邦媛(《巨流河》的作者)的四哥——张大飞,以及他与齐家的数十年的交往。很多女生称张大飞为“暖男”“温暖四哥”,感怀于其与齐邦媛的青梅竹马的初恋,惋惜于两人遗失在战乱时代的初恋情愫。而男生们羡慕的是张大飞、林恒(林徽因的弟弟)能够在和自己相仿的年纪进入航校学习,加入中国空军,为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独立而征战沙场。我看到了学生在说出这些人和事时眼睛中的光芒,那不是话语的狂欢,那是闪耀着思考和判断的精神皈依。
我也谈了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张大飞和齐世英。张大飞的好,学生都说过了,我没有重复,我说了后者——齐世英(齐邦媛的父亲)。在东北沦陷之后,齐世英尽其所能在北京、南京、重庆开办学校,收养遗落在各处的东北抗日人士的后代,养其吃穿,育其知识,让他们成为未来国之栋梁,张大飞便是其中之一。这样的为国为民,怎能不让人敬仰?这是其一。其二,作为一个生在東北,长在东北的地道东北人,少年时求学于德国、日本,学成归来,为国家,为东北,殚精竭虑,为了能够重回自己的心灵故乡而不懈坚持奋斗的一生,怎么能不让人动容?其三,齐邦媛在整个《巨流河》这本自传体的书中,并没有把自己的父亲齐世英作为重点人物去叙述,但父亲就是作者心中无形的故乡之河,通过这条河把齐家几代人心中的乡愁不断传承,生生不息,这样的父亲怎能不让人怀恋?面对这些活生生的,有血性、有温情的,仿佛触手可及的身边人,他们不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历史人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民族英雄,正是由这样的一个个人所构成的血肉人民战线,最终使我们的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
说到此处,还是上次课堂上插嘴“手撕鬼子”的那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我们去南京抗日航空英雄纪念馆看看这些人物吧。”如果说上次课堂上他的插嘴,让我措手不及的话,这次的插嘴就是心有灵犀。我立刻回答:“某某同学,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于是全班向学校申请了一次课外实践的机会,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到了《巨流河》中很多人物的人生归处——南京抗日航空英雄纪念馆。
三、社会大课堂:一座场馆带来的博深表情
“活教育”就是教会我们做人,做一个有头脑、有思想的人。南京抗日航空英雄纪念馆,如果不是《巨流河》这本书,也许不会有人关注到这个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面积不大、文物不多、游客稀少的博物馆。可是我们来了,带着全班30多颗虔诚的心,带着我们对齐世英、张大飞、林恒等这些血性中国人的崇敬之情,还带来了我们跨越时代的祭奠。
我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带来了鲜花,我很感动,这种感动来自于心灵的无声共鸣,这就是我们课堂知识点所不能给予但又是历史课最有魅力的地方。我和学生一起参观了纪念馆,我们和其他参观游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没有侃侃而谈,也没有叽叽喳喳的互相讨论,更多的时候是跟随着书中的齐邦媛一起重走她的祭奠之路。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纪念馆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背后都有一个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但却是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故事。
纪念馆最后一个景点是镌刻着英雄名字的纪念碑群,纪念碑群还没有完全完工,也许很难完工,因为随着历史资料的不断完善,不断会有新的名字加入,在这几十块墓碑中,我们找到了张大飞,找到了林恒,我们为所有烈士默哀,献花。此行即将结束之时,我们发了朋友圈,我们都选择了把《巨流河》中齐邦媛在这个纪念馆发出的感慨略作修改:“先烈们这样的生、这样的死,我们不会忘却,我们会一起让纪念变得不那么艰难。”先烈的故事也许没有华美的语言来描述,没有隆重仪式来祭奠,但是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都镌刻在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永世不忘。
四、“活教育”课堂:一种新理念带来的生动表情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之一就是对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价值取向。这样一堂由“冷漠不语”走向“沉默是金”的历史课,引领着学生和教师一起经历了这一凝练价值取向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师生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共鸣,是无须语言、无须争论的。我们一起感恩于先烈的不屈与抗争,我们一起感谢有齐邦媛这样的亲历者为我们留下真实而温暖的故事。因为有你们的存在,使我们历史课堂变得有血有肉,活生生。我想我已经不用再纠结于课堂上那个让学生冷漠不语的问题了,答案已经活生生地跃然于书本外、课堂内了。
“活教育”,是历史课堂的生动表情;生动活泼,则是“活教育”的生动表情。
[ 参 考 文 献 ]
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