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作文教学“贴着学生飞”

2018-09-04刘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化简激趣作文教学

刘明

[摘 要]以《雨中情》课堂教学为例,阐述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文章入手,通过挖掘学生习作中的教学价值来设计组织教学,这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思维特点。站在教育的原点,学生更能激发写作兴趣,轻松掌握写作技法,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 同伴习作; 激趣; 化简; 促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6-02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一线教师最头疼的课题。一方面源于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生活单一,阅读面窄,无暇感知、感受、感悟自然和生活,情感渐渐地干涸,写不出灵动的文字;另一方面源于教师个人写作素养偏低,语文教师中敢写文章,能写好文章的为数甚少。教师没有下水作文,如何指导学生?于是乎大多教师喜欢以教材中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章作为范例,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描写刻画。“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用教材教,让学生在品读经典中受其感染和熏陶,学习名家技法,笔者十分赞同。

但是不是经典中的写作技法一定适合学生的习作,笔者认为有待商榷。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很多教师喜欢以这篇课文为例指导学生材料处理的详略。但在学生的实际习作中,这种材料处理的详略方法其实不是十分可取的。初中生以记叙文为主,一般600字左右,写一两件事即可,事情过多,可能会空洞无物。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只写一件事,将事件写翔实,写具体,写生动。我们指导学生材料处理的详略,不应该重在几件事的详略,而是一件事本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的详略,应该是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处理上的详略,记叙描写和议论抒情表达方式上运用的详略。再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跨月台买橘子时背影的刻画细腻动人,也成为许多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刻画人物的范例。此做法无可厚非,但是教学实例证明,学生是掌握了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但不能真正地透过文字感受朱自清先生在那种特定背景下所蕴含的对其父亲的情感,学生大多认为这种做法很正常,可能有的父母为子女做过比这还要动人的事情。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范例就失去了意义,学生不能真正走进文字的背后,模仿出来的作文也是机械的,冷冰冰的。

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缩短学生和例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呢?以同伴的习作为例文,让作文教学源于学生,又益于学生。

笔者带领本校教研组一直致力于初中记叙文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近十年来作文教学的范例大部分都是自己学生的习作,教学效果显著。

一、 同伴共评激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写作的兴趣和动力,作文水平的提高只是早晚的问题。笔者一直把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以学生文章为例文,就小作者自己来说,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被投影在PPT上,被教师用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品读,无疑是最大的肯定和幸福。笔者每次上作文指导课和点评升格课,都要选一至两篇学生同伴中较突出的文章当堂和学生一起品读,点评文章的亮点,然后将其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整理出来连同作者的名字一起投影在PPT上。如果佳作较多,还会装订成册,让班级学生轮流阅读。这种做法反馈及时,与学生投稿发表相比,更好地保护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原动力。此外,笔者尽量发现更多学生文章中的亮点,挖掘学生写作的潜力,将他们修改后的文章作为例文来教学,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以学生文章为例文,就读者来说,品读同伴的文章,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远比听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来得有趣得多。笔者喜欢挑选一至两篇学生的好文章,事先布置学生点评,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3~5处亮点,并当堂交流自己的点评。对点评好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对点评不科学的地方鼓励其他学生讨论补充。例如例文《雨中情》的结尾:“细雨轻如薄雾柔如絲,那雨中梨花也仿佛有了灵气,像云锦似的漫天铺去,如雪如玉,美得纯粹,整个天地也变得流光溢彩,纯白晶莹。”一生点评:“结尾把雨比作薄雾和丝,写出了细雨轻曼、柔和的特点,把梨花比作云锦,写出了梨花的美丽和茂盛。”立刻就有一生反驳:“梨花是白色的,云锦是彩色的,比喻不恰当,应去掉‘锦字。”又有一生补充:“‘整个天地也变得流光溢彩中的‘流光溢彩使用也不恰当,应该去掉,改为‘整个天地也变得纯白晶莹。”一生反驳:“我认为‘流光溢彩可以,这里只是想突出环境变得明媚,侧面反映刚才救人一幕给作者的触动之大。”学生点评文章兴趣盎然,获得成功与愉悦的情感体验,并在点评中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一课一点化简

以学生文章为例文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从心理上更易于接受,觉得优秀作品不再是名家大师的专利,拉近进了学生和文章之间的时空距离。特级教师王益民主张语文课要“贴着学生飞”,就是主张语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思维特点。以学生文章为范文,更贴近于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学生觉得写作不再是难事。

以学生文章为例文进行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教学点,且这个教学点要切合此次习作的训练重点。学生的作文会有不成熟的地方,教师不能实行“拿来主义”,要进行适当的修改,然后将其中最有教学价值的亮点选取出来,成为指导学生的范例。当然一节作文指导课或点评课不能面面俱到,需一课一点,一课一得,有序指导和训练。例如笔者在《雨中情》点评升格课中,抓住一篇佳作中开头和结尾的景色描写指导学生如何写雨景。本次习作的要求是让学生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恰当地进行雨景描写,而实际上学生文章中的写景有的枯燥无趣,有的苍白无力,有的画蛇添足。此篇佳作却让笔者眼前一亮,开头:“阴雨绵绵,密密匝匝的细雨编织着一张迷蒙的雨帘子。掀开雨帘,一棵花色似雪的梨树遗世独立,忧伤地开在雨中。雨点落在花瓣上,又顺流而下,似美人落泪。”结尾:“细雨轻如薄雾柔如丝,那雨中梨花也仿佛有了灵气,像云似的漫天铺去,如雪如玉,美得纯粹,整个天地也变得流光溢彩,纯白晶莹。”(笔者稍加修改)笔者先后设置了四个问题:(1)小作者写雨景,主要写了什么?(2)小作者笔下的雨、梨花分别有什么特点?(3)小作者如何表现雨、梨花的特点?(4)结尾的梨花与开头的梨花一样吗?学生回答:(1)写细雨和雨中的梨花。(2)开头抓住雨的特点“绵密”以及梨花在雨中的特点“忧伤”;结尾抓住雨的特点“轻柔”以及梨花在雨中的特点“洁白美丽”。(3)运用比喻、拟人表现景物的特点;开头寓情于景,渲染一种伤感的气氛,烘托人物沮丧的心情;结尾情景交融,烘托人物感受温情后内心的愉悦、豁朗。(4)结尾赋予梨花象征意义,象征真情如梨花般纯粹动人。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总结雨景的写法:(1)抓住雨的某一特点。(2)抓住雨中的某一景物。“花”,如栀子花、海棠花、蔷薇、郁金香、广玉兰、小野菊、睡莲等;“树”,如香樟树、杨柳、红枫等;“草”,如蒲公英、狗尾巴草、三叶草等;“昆虫”,如蜻蜓、蝴蝶等。(3)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从颜色、形状、气味、质感、神韵等不同角度描写。(4)融情于景,景能渲染气氛、烘托心情。(5)赋予景物象征意义。(6)让景物成为贯穿文章的明线。学生在品读同伴的文章中轻松地掌握了写好雨景的方法。

以学生文章为例进行作文教学,一课一点,一课一得,序列训练,教师作文教学变得简单容易,作文课变得鲜活丰满。学生写作目标明确,化繁为简,易于着手,逐点击破,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定会渐入写作佳境。

三、模仿升格促效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笔者认为这是写作的最高境界。而对于大多数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简单的初中生来讲,没有技法的指导,常常会无从下笔,作文杂乱无章。王鼎钧先生在《作文之说》中认为,“年轻朋友不怕有技术而无性情,就怕有性情而无技术。有志写作的人应及早注意技术的训练。”笔者对此非常赞同。笔者所带团队进行的初中记叙文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就是一篇文章训练一个技术点。学生经过三年训练,写作水平显著提高。当他们掌握这些写作技法之后,再笔随心走,文章才会似信手拈来。

学习技法的最佳途径就是模仿。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而模仿同伴文章的写作技法,更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因为学生年龄相同,环境类似,见识和经验相近,同伴的文章更易模仿。以《雨中情》为例,笔者在和学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出雨景的写法后,学生开始模仿同伴的写法,修改升格自己的作文,他们好句连连。“细密的雨丝在天地间织起一张灰蒙蒙的纱幔,视野所及都带着蒙眬的湿意。枝头桂花娇小柔弱,在风中打了个旋儿,落在地上,发出微不可闻的叹息,缥缈无痕,不甚真切。(开头)……密密的枝丫上,簇簇的桂花,似在低吟浅唱,自有一种能抵御风雨的魔力。在雨水的洗礼中,更显纯粹和干净。那若有若无地飘荡着的芬芳,似林中小鹿跌跌撞撞,闯入心间。(结尾)”“淅淅沥沥的雨滴密密地斜织着,雨声更如春蚕咀嚼桑叶,切切嘈嘈地将白昼的余光啃噬殆尽。一朵郁金香在窗外颤颤巍巍地开着。(开头)……听着屋顶雨滴弹唱的声音,看着窗外那朵郁金香轻轻摇曳、颤颤悠悠,在这座脚步忙碌的城市,不知是否有人也愿为她撑起一把伞……(结尾)”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学生的模仿力和创造力。

当然,不能让学生一直停留在模仿的层面,需引导他们在模仿中尝试创新,形成自己的文风。量变产生质变,在大量模仿的基础之上才能学会创造。

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法,作文的教和学还会是难事吗?

近十年作文教学的探索,最终一切又回到了教育的原点,呵护学生写作的热情,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阅读面的拓宽,生活阅历的丰富,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不断提高,总有一天能自然成文。让作文教学“贴着学生飞”,从学生文章入手,挖掘学生文章的教学价值,站在教育的原点,和学生平等对话,作文教学会变得更有意味。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宝定.紧跟范文学写人[J].中學语文教学参考,2016(Z2).

[2] 王艳芬.让写作在互评中沉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20).

[3] 王秋珍.我的三评式作文聊天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化简激趣作文教学
组合数算式的常见化简求值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趣 导思 引探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类特殊二次根式的化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