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活语文”的课堂上与最好的自己相遇

2017-11-01许兵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活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活语文”是针对“死语文”而提出的。“死语文”的课堂更多的是一个封闭的狭隘的静止的实体,追求稳定性与程序化的操作范式,而“活语文”的课堂则是语文关键能力落地扎根的简约性课堂、多元信息多维流动的开放性课堂、彰显师生生命价值的共生性课堂。在这样简约而灵动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认识并发现最好的自己,语文关键能力得以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教育;活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0B-0004-07

兒童应该是天生的学习者。在进入小学的课堂之前,他们就沐浴着几乎是这个地球上仅有的未曾断流的母语长河,潜移默化中接受着精神的辐射与情感的熏陶。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听故事,背儿歌,看绘本,猜谜语,缠着大人“再讲一个”,甚至以童稚的丰富的想象去解读、补充、建构未知的世界。然而,当他们中的不少人端坐于小学的语文课堂时,曾经的闪着强烈求知欲望的眼神渐渐暗淡,那些很“好玩”的童谣童诗、神话传说、动植物的故事,开始变得无趣起来。因为我们的许多教师把小学语文变成了背书的记忆之学、作文写字的训练之学,鲜活的文章被肢解为一个个散落的知识点,于是课堂就成了拆解与拼接的工具化平台,了然无味起来。也有的教师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唱歌表演加简笔画,装饰富丽,结构繁杂,看似灵动,实则是一种花拳绣腿式的教学。无论是“过”还是“不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体验的往往是烦闷、厌恶甚至是痛苦的情绪,自然不可能与“最好的自己”相遇。

一、“活语文”课堂的内涵解读及价值诉求

1.“活语文”课堂是语文关键能力落地扎根的简约性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等等。近年来,以新课标为基础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与落实,更是引领着我们进一步去关注学生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有用的、最为迫切的关键素养与能力。这些,便是我们的课堂上应该体现的教学灵魂的栖息点,教学活动的聚集点,学生发展的成长点。

我们的很多教师穿梭于名师的视频课堂与日常的真实课堂之间。他们学习名师的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动作眼神,感受着名师的机智幽默、优雅诗意、课堂气场,并力图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然而,他们学得更多的是具体的教学设计,这个名师的导入有新意,那个名师的穿插有特点,另一个名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不落俗套,他们都舍不得放弃,都想“拿来”。由于对语文的关键能力如何落地生根、如何根据具体的学段与学情进行统筹的安排,缺少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们的课堂就成了看起来亮点纷呈实则散乱无章的“拼盘”。

的确,在一些公开课或者教学竞赛中,环节简约、风格朴实、节奏明快的课堂常常被排斥被轻视,不少人推崇的是新奇,是“创举”,是丝丝入扣,是滴水不漏,每个步骤都完整漂亮,不能出任何差错,甚至掐算好时间,完美地演绎着教师的预设。

而在日常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任劳任怨,既不放心也不放手,从课前预习、情境导入到结构分析、特点总结、作业布置,从知识点到考试点,不敢有半点的疏忽,讲授了再讲授,练习了再练习,一堂课枝枝蔓蔓,越来越繁杂。当所有的时空都被填满,怎么可能出现“活”的课堂与“活”的学习?

删繁就简的课堂应该是以核心知识与能力为主干的。小学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更加强调母语的建构与运用,这是一种关键而又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支撑一切教育与覆盖其他能力要素的基础。教师要以精深的专业素养,筛选出可以作为统摄性的最中间层的知识,串联起一圈一圈逐渐扩散的次要知识,在主要知识的训练与内化上不遗余力,剔除过于琐碎的面面俱到,真正凸显学生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精教细学的“活”的课堂。

2.“活语文”课堂是多元信息多维流动的开放性课堂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活”的:“活,水流声。从水昏声。”“活”,意味着水的流淌的自然、激荡的力量,意味着水流的随物赋形的顺势、滋养万物的博大。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注重营建一个自由的、灵动的、宽阔的、生长的、向四面八方打开的“活”的课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语文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自然也经历着诸多的变革。但是,作为一门传统的、古老的课程,几千年的积淀,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中国体式,形成了很多约定俗成的难以打破的习惯和套路。我们的教师太重视“喂”给学生经过自己咀嚼与消化了的知识,某个单元、某篇课文、某个知识点甚至是某个词语,不“授”予学生就不放心,不提供标准的答案并反复操练就不踏实。教师采用了各种防范的、控制的手段,逼迫着学生按照预定的轨道机械地行进,于是,课堂便成了封闭的、单向的、平面的、凝固的死水。

美国的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认为:汉语、汉字充满了动感,它排除了拼音文字枯燥的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了感性的气息,更接近于生活和自然。其实,汉语言不仅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是传导思想、充满情感、传承文化、联通生活、凝聚美感的独特的存在。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充满了多元信息的多维流通,师生、生生之间互为信息源,不同信息之间的分裂、矛盾、碰撞、交汇和融合,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

多元与多维,不仅仅是课堂内部小环境的流动,更意味着打开视野,拓展空间,从学校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堂,从无处不在的自然与生活的教科书中学习语文,语文的外延应该是与生活相等的,突破教材的框架,链接现实的生活,学生的语文天地一下子便宽广了许多。

3.“活语文”课堂是彰显师生生命价值的共生性课堂

课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缺失了教师的引领,学生的发展就失却了推动的力量与蓬勃的势能,没有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劳动自然也毫无价值可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发展的程度体现了教师精神生命的实现程度。

共生一般有两种形态:偏利共生与互利共生。以前,蜡烛曾经作为教师形象的典型隐喻而深入人心,把教师的劳动看作一种不求回报的纯粹的奉献与牺牲。点燃自己而照亮学生,形象地揭示了师生之间的偏利共生关系,即双方的共生关系只片面地有利于其中一方的存在和发展。“活语文”的课堂,因为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授与受”的线性的联系,而是多层、多向的立体式互动,课堂不仅意味着教师无私的付出与任务的完成,更是自我生命的升华。在这样的课堂生态中,师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在共同的滋养中幸福著彼此的幸福,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在《活教育》一书中说:“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我们大家一齐振作起来,研究儿童的切身问题,为儿童谋福利。尽量地利用儿童的手、脑、口、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不用脑子想的教育。我们不能再把儿童的聪明、儿童的可塑性、儿童的创造能力埋没了。”正是在“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活语文”的主张。

二、小学“活语文”课堂的样态举隅与实践突围

语文课要上得活,必须打破程式化的教学。要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助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就要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上“活”语文课的方法。

1.用活教材

一本语文书的页码是有限的,如果就课本去讲语文,其内容往往比较单薄。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入语文课堂,创造性地用好、用活、用足“课文这个例子”。

(1)拓展教材,内外结合。语文学科知识的外延是广阔的,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着力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再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

比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水》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感知水的珍贵,我有意识地在前一节的体育课上,请体育老师加大训练的强度,学生口干舌燥,汗流浃背。有了这种体验后,我在课堂导入的环节自然问他们:跑步过后,感觉怎么样?有的说:身上黏糊糊的,特别想洗澡。有的说:口太干了,特别想喝水。就这样,带着一种前在的体验,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课堂的规定情境。再如上《孔子游春》前,我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春天风景的图片、描写春天的散文或诗句等等。学生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包括网上阅读),有的做摘记,有的制作PPT介绍庐山,还有的画出了春天景色的儿童画。上课时根据各自准备的材料交流、汇报,学生调动起各种感官,激发了阅读的欲望,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拓展教材,组建群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群文阅读,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助推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我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本,深浅适度,点面结合,引领学生阅读。如《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以骆驼为主要对象的科普童话,在介绍了相关知识之后,我和学生一起,从科普读物中选择了3篇分别描写蜻蜓、斑马、变色龙的文章,学生读得特别带劲,课后有的去买来同类的书籍,有的到图书馆借阅或者网上查找,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了课外。

2.用活教法

语文课上不少老师只顾牵着学生鼻子,耳提面命,诲人不倦。这种教学方式,看起来是对学生的关心,更多的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压迫与控制。“活语文”的课堂则要求在选择和使用教法上力求多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自己对学程的理解进行适当的调整。课堂教学往往是预设和生成共同作用的过程。“预设”是预测与设计,强调规律、秩序、整齐与确定性,是课前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诸多方面。“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依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自然产生的动态形成。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而是预设的结果,但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活生生的个体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不能依靠一成不变的预设。

突遇偶发的关键事件,需要我们随机应变。预设不是照着设计好的脚本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成性,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有着更多的弹性与留白,需要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精彩。如执教《狼和鹿》一课时,有个学生对“究竟谁是祸首”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不赞同书上说的“鹿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一说法。我引导他说出原因,他侃侃而谈:真正的“祸首”不是鹿,而是人类。是人类大量捕杀狼,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鹿群的大量繁殖,破坏了森林,又使大批鹿因饥饿和疾病致死。这一惨剧是人类一手导演的,人类才是罪魁祸首,而不应该把鹿当作“替罪羊”。我激动地带头给他鼓掌。学生已经从唯书本、唯教师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再被老师、书本牵着鼻子走,他们逐渐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常常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是一种师生共生同构的生命的绽放。

遇到“卡壳”处,需要随机应变。课堂本身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动态过程,当这个过程中出现只见教师活动、不见学生参与的身影时,我们就要思考改变的策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这是改变教学方法的原则。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时,我原先的预设是让学生自读体验。可是自读后学生并没有体会到当时的形势紧急,抢险迫在眉睫,交流环节陷入了浅层次的重复,课堂显得索然无味。我改变了预设的策略,提前引入了名家朗读的音频和视频,配合着音乐和画面,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

课堂的动态生成,既来自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来自知识本身的发展性和建构性。而传统的僵化的课堂,就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实体,课堂就是按照预设的轨道机械地前行的过程。事实上,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的内容、目标,选择恰当、简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把教的形式、学的方式有机整合起来,并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偶然,生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资源。

有不少教师的预设强调了投影仪、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一些公开课上,现代教育媒体唱主角,声、光、电齐上,图、文、像兼备。我们的教育正在悄然地走向一个装饰华美的“花样时代”,挤压着简明、朴实而精心的日常教学的生存空间,这是值得警惕的一种现象。语文的学习更多的是靠“读”与“悟”的,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能让现代化的课件束缚了我们自然生动的教学进程。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只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捕捉、分析、判断、重组和处理好来自课堂的生成性要素,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生成,真正享受课堂生成的精彩。2004年,我独立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立项课题“生成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经过3年的研究,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

3.制定活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目前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有着复杂化的倾向,一些教师设定的目标多而全,教学时惟恐顾此失彼,结果一堂课结束,哪个目标也没有很好落实。笔者认为,“活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有时候如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依据新课标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寻求一个单元、一篇文章中带有统领性、生发性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将之置于主干的位置,确保其在教学中的突出位置。教学目标“瘦身”,引发了教学内容与环节的“瘦身”。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集中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比面面俱到的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要有效得多。从某种意义上看,残缺性,才是教育的主要属性。

“活语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一般包括了几个层面。一是要把教学目标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是“活语文”教学,不如说是“活語文”学习,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准确,语文课上做语文的事情。如识字,写字,学会阅读,学会用口头和书面语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只要将这几件事情做好了,语文的大方向也就明朗而不偏了。三是学习的目标要有层次。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和赖以支撑的应该落实在每节课中的小目标。在每篇文章以及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都不忘循序渐进地紧扣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这几大块,紧紧围绕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等核心要素,根据文本的人文意蕴和表达形式来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课堂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以确保目标的导向性与可操作性。

4.教学活内容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灵活。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工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等选择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语文的课堂学习是一种多重多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应该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心灵发酵”的过程。教学的内容要尽可能简约而丰实,不要设计过多的学习环节,设置过多过玄的问题障碍和陷阱让学生去钻,也没有必要一味地让学生追根究底,因为过多过深的“探究”常常给学生带来“深不可测”的恐惧感,使之渐渐丧失本应具有的探究热情。

5.布置活作业

“活语文”,也体现在布置学生作业的多样与灵活上。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孩子动起来,可以将课外的预习及练习带进课堂,少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让他们在课外去读更多的书。在我看来,对于小学生而言,广泛的阅读第一重要,只有把学生引入到阅读的书海里,才能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增加他们的阅读积累与人文的积淀。“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变单纯的应试教育为多彩的语文“活教育”的应然。

三、回归常识与常态,让学生在“活语文”学习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语文课堂上的“死教育”,更加重视文字的知识、听来的知识,更加重视稳定性与程序化的操作技术。而“活语文”则注重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根据儿童的生活需要和学习兴趣设计活动,帮助他们观察事物,调查情况,从事实验,通过日常的活动课程——“做”的课程获得实际的知识和真实的经验。

1.在思中学

“活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求异发散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教师要善于在看似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主动地在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新的感悟和体验,逐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如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教师启发学生:船+飞机=水上飞机,这种航天飞机是通过两者的叠加,进行创新性的勾连而制造出来的。受此启发,你还可以设计出其他的航天飞机么?再联系我们日常的生活,通过“加法”的创造性想象,你能有哪些新奇的发现或者发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表达,拓宽了思维。

2.在问中学

黄宗羲曾经以形象的语言阐述了学的过程:“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积极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如何使学生“有疑”?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在“活语文”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引领学生练习多样的质疑发问方式。一是找寻关键词发问。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不理解的词,而在精读课文时,就要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进行质疑。二是在看似明显的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或者议论,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这些矛盾之处引导质疑,学习往往能收获格外的欣喜。三是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往往能打开思维的大门。如《石头书》,学生一看题目就可能会疑惑: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串连起来,就是一条引向课文深处的路标。四是针对文中的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这种“弄不懂”就是思维的堵塞点,及时地记下并提问交流,靶向性更强。五是从课文的空白处发问。学生读了课文,对文中的留白处会颇感兴趣。如学习《菩萨兵》一课,有学生提问:红军对藏民们这么好,为什么藏民还迟迟不肯出来?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这就是一个很有思考力的问题。六是在结尾处追问。有些文章对故事的结尾未作交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可以在想象与验证中进行追问。

引导质疑问难,需要教师有更为敏锐的发现与启发能力。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鼓励学困生大胆地说。他们往往有强烈的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的问题便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另外,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的有效控制,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不能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看起来是连珠炮般的发问,实际是低层次的重复。

3.在读中学

“活语文”的课堂,读书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书声琅琅的高声朗读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活动,可以在多种形式的反复中进行朗读的训练,如指名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等等,提出明确的任务并分解到具体的朗读过程之中。除了朗读,还要引导学生默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各个年级段都有默读的要求。要把书读通、读懂、读熟,每读一次就有一次的要求,帮助学生从“有口无心”逐步走向“有口有心”。

4.在说中学

“活语文”的课堂,学生的“说”是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这里的说,主要包括叙述、转述、复述和议论等形式。可以是看图说话,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训练;可以是观察说话,直接观察某种事物、人物、景物后进行说的练习;可以是创设情景说话,如模拟购物、打电话、借书等等,让学生在某种假设的情境进行交际;可以是讨论与辩论,这些多用于高年级,话题可以由教师预设,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内容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辩论价值与思维张力,如“开卷一定有益吗”“电脑普及了,还要练书法吗”等等。此外,还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复述。复述不同于背诵,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全部或部分地叙述指定的内容,一般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形式。如教学《九色鹿》,可以有多种的复述课文的方法。第一种,画出人物关系图,学生看着关系图复述。第二种,化文为图,学生借着画面,按图索骥,唤起对故事内容的记忆,然后复述。第三种,把握关键词:救人—发誓—告密—斥责,以关键词为线索进行复述。还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比如对不重要的情节减一减,重要的内容则加一加,改一下故事的情节变一变,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用方言进行复述,大家快乐地交流。

5.在做中学

“活语文”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写、画、做”的实践中学习语文。一是写。如低年级识字课上,教师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生字进行书写练习,提高识字效果。中年级,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堂上的小练笔。中高年级,可以就问题的一个角度,较为准确而有说服力地写出自己的观点。二是画。主要是指让学生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把课文的有关内容用手中的笔画出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灰椋鸟》一文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画一画思维导图,借着图来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也可以采用“画点批注”的阅读方法,画出灰椋鸟的动作、声音、气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古人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的价值,把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句用笔标示出来,往往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三是做。主要指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做一些有关的小手工,进行一些小的科学实验等等。如在人教版《八只铁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做水的浮力及铲沙拔铁牛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折一些纸船,在桌子上摆成作战图,学习的趣味肯定更加浓厚,学生能借着实践操作,更好地理解文本。四是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小魔术”“小话剧”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如教学《三袋麦子》《“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好头饰,几个人一组,一人做导演,其他人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教师及时地予以指导,以教辅学。

在“活语文”的课堂上,教育成了一种美好的相遇,那么多的心灵从四面八方簇拥而来,彼此发现,彼此温暖,彼此成就。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教育的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宣丽华

【人物速写】

他从小喜欢读武侠小说,尤其爱读《笑傲江湖》,第十章《传剑》读了又读。他当然没能站在华山之巅论剑,而是走上了三尺讲台授课。但是风清扬传剑的故事总在眼前挥之不去,“这个‘活字,你要牢牢记住了。学招时要活学,使招时要活使。倘若拘泥不化,便练熟了几千万手绝招,遇上了真正高手,终究还是给人家破得干干净净。”风清扬传剑的话语常在他的耳畔环绕回响。

渐渐地,他的课堂活起来了。没有亦步亦趋的“程式”,没有五花八门的“招式”,而是咬住“语言文字”不放松,看似简单实则自然灵动。课堂上,他手中有教本,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常常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与呵护他们的每一点发现,静心等待他们课堂上拔节的声音。于是,在这等待中,学生的思维活了,学习的方法活了,表达的语言活了……学生喜爱他的课,有时候他在出差请另外的老师代课时,他们常常身子矮了下来,没精打采地应一声长长的“哦”。学生升入大学,给他寄来明信片:“没有春夏秋冬∕也不管风霜雨雪∕拿一支粉笔∕在黑板上耕耘∕握一支红笔∕在心语随笔本上泛舟∕辛勤地劳作,默默地耕耘 ∕岁月磨短您的青春年华∕却播下越来越厚的希翼∕在您含笑的皱纹里∕却不知装下多少孩子的故事。”多年的学习、思考与打磨,他仿佛找到了一点风清扬传剑的感觉。“活”是他希冀的最高教学境界,然而这种“活”不是追求新奇的花样翻新,甚至在赛课时他反而有些“死”,不喜欢埋“钉子”,不愿意作秀,更多的是“简教”甚至“隐教”。有些人说他不知变通,而他觉得平时就是这样上课的,不要过于注重形式的包装。他朴实而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更多的共鸣与认可,在竞争激烈的省级赛课中,先后拿到了两个一等奖。

盐城市日月路小学是4所村小合并起来的新学校,2012年5月从盐城市盐都区划转到城南新区。学校选调校长,应者寥寥,这时他挺身而出。如何发展团队?如何打造特色?如何提升内涵?如何管理这100多人的学校?对于以前连副校长都未做过的他,难度可想而知,同事、朋友不禁为他捏了把汗。“风清扬一夜能教好令狐冲,我就没有办法吗?”他的心底升腾起一股豪情。学校老师的教育理念可能还落后,方法手段可能还不先进,但他们“三字”的基本功比较扎实。于是,他把书法(写字)教学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外请名师,内培骨干,成立书法(写字)教学核心团队。短短4年,校园书法氛围浓厚,12册校本教材《写美汉字》正式出版,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中国书法教育实验学校”。他还率先在盐城市区利用校内时间进行全员走班。每周二、四下午,学生穿行在学校的楼道、功能室、运动场,自主选择,个性发展,走出一道“流动”的风景。学校声誉渐佳,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校园。有人说:“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你要多宣传。”这时,他却显得不合时宜,固执地拒绝了许多媒体的宣传,等待时间的检验与别人的评说。5年匆匆,他的乌发不再,两鬓微白。他自嘲:“理发师挑染的。”

闲暇时,他喜欢旅行,喜欢体育,尤其爱打篮球。篮球场上的他,传球、突破、上篮,身影飘忽,汗水挥洒,仿佛那不是篮球场,而是他深沉心底里的武林。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是他所追求的。更多时,他一边品茗,一边阅读。他的阅读不拘于教育书籍,历史、地理、军事、探险都有所涉猎,当然武侠小说是少不了的。

这就是盐城市日月路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许兵。初见他感觉有点刻板,然而一走近他,听他聊武侠小说,聊語文教学,聊学校管理,还有他工作之外的生活,那飞扬的神采、爆发的热情,就这么缠着绕着你,让你情不自禁地被裹挟着,跟着他一起思考,一起策划,一起放飞。

【人物档案】

许兵,盐城市日月路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语文高级教师,全国“新体系作文教学研究共同体”学术委员。盐城市名教师,盐城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年来,先后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生成型小语课堂教学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高年段‘写作本位课堂教学研究”,2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者获奖,独立撰写了语文教学专著《问题在左,探索在右》。《“生命桥”》一课在苏教版(国标本)第3届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番茄太阳”》一课在第13届“蓝天杯”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

猜你喜欢

活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分析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活教育
论陈鹤琴“活教育”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