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内外对社会交往的研究
2018-08-31李建凤
李建凤
摘 要:社会交往的研究一直是社会研究热衷的话题,且中西方学者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社会交往,国外学者则更深入于研究内部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本文旨在对国内社会交往研究和国外社会交往研究进行浅显分析。
关键词:社会交往研究;国内;国外
人的社会交往如《礼记·乐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是有分有类、有群有聚的交往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面考察了人的交往问题,认为,社会交往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交换。1王武召在《社会交往论》中阐释,社会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2综上,社会交往是人们社会化的必将途径,包含着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和物质的交换。
1国内的社会交往研究
国内学者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为基础,对中国人的社會交往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费孝通《乡土中国》认为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有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特征,中国社会关系就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构建的,对个体而言,其社会交往就是以己为中心,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缔结的如波纹版扩散出去的社会关系网络。费老的研究是抽象的中国社会,是从具体的社会中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阎云翔着实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其作品《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中,作者从更为具体的社会现象入手,发现了礼物交换的原则、模式及其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网络运行方式,以及物质交换(礼物流动)在关系培养和人情维护方面的作用。阎云翔的研究弥补了中国的礼物与乡村人际关系研究的不足。
黄光国《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根据交往主体的交往目的对人际关系进行了更细的划分,他认为人际关系的类型可以由其中所含的情感性行为和工具性行为之比例来划分,有“情感性关系”,这种关系通常发生在个人和家人之间,以情感性成分为主;其次是“工具性关系”,通常发生在个人与陌生人之间,交流的目的性很强;再次是“混合性关系”,发生在个人与亲戚、朋友和熟人之间。作者的分类让我们对人际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但是没有反映人际关系的本质。3
而翟学伟在《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概念及其模式》一文中提出了人伦、人情和人缘三个本土概念4,揭示了中国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内涵。人伦、人情、人缘描述出了社会交往甚至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内在机制问题。
2国外的社会交往研究
符号互动论者从“符号”这一角度出发,认为社会交往是符号互动的过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理解和定义进行互动5。米德被誉为是符号互动论之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论证作为心理意识活动的人的心灵与自我完全是社会的产物,并提出了主我、客我和自我三个概念。他把人的理性归之于某种行为,即个体采取他人的态度,个体置身于他所属的整个群体态度中的行为。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轴线。6那么这也揭示出了人的社会交往是在与他人的符号互动中,认识自我。他虽然试图说明人类交往的机制,但是只是对人类特征逐渐显示的过程中作了逻辑的重建,而没有提出一种完整的包括生物学条件在内的人类学理论。7但米德对社会交往的研究体现了宏大的哲学关怀。
但符号互动论明显的形式化倾向,使不少学者认为它过于华丽、空洞,脱离社会现实,缺乏操作性,不能说明情景本身、情景对互动的具体影响。8而欧文·戈夫曼则提供了社会互动研究的“情境论”。
欧文·戈夫曼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互动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情境论”大致的论述思路是:面对面→情境→情境定义→行为,即:当一个人出现在另一个人面前时,便形成了情境,接着,人对这样一种情境产生“情境定义”,然后人据此作出反应和行为。9如一个人一旦介入他人的存在,就要考虑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因为正是这些形象构成了这个人事实上的社会存在。戈夫曼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即“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10戈夫曼关注的是个体之间的社会交往情况,并不关心客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如他所说,“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11
而彼得·布劳在其著作《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2的研究克服了戈夫曼不考虑社会结构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的问题。其引论一开始就表明了目的:分析各种支配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以此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理论的前言13。本书理论目标是力图提供一般性交换理论框架以克服霍曼斯理论中的心理还原主义14,并说明社会交换是如何“从个人间日常相互作用及人际关系中到处存在的较为简单的过程演变为支配着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过程”,15即讨论是从人际交往中的较为简单的过程入手,逐步转到大型社会结构中的更为复杂的过程。
哈贝马斯对交往行为进行了重新定义:“交往行动首先是指,使参与者能毫无保留地在交往后意见一致的基础上,使个人行动计划合作化的一切内在活动。”16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传统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以及当代语言哲学与批判理论的综合,将是“世界”区分为三部分: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根据行为者与三个世界所发生的不同关系,可将社会行为去区分为四种类型:工具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交往行为。17哈贝马斯夸大了语言在理想的话语环境中的作用,试图通过恰当的语言,使社会全体成员能够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平等地交往和对话,消除彼此的误解和冲突,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团结一致、统一行动。18
在哈贝马斯之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对人类的交往行为进行了研究。马克思把交往看成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面考察了人的交往问题。马恩认为,人的交往活动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并且会受到他们二者的重要影响。
綜观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交往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有涉及,国内学者对社会交往的研究,是对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交往行为和准则的研究。国外学者对社会交往的研究,深入发生机制,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理论。但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对象都是模糊的,并没有对特定身份的研究对象社会交往情况的考察。
注文:
[1]李斌.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交往影响的研究[J].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11年,第5页
[2]王武召.社会交往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4页
[3]黄光国.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在人类学?社会学或质化研究中,“本土概念”主要是指被研究者在口头表达中反复使用的一些概念,它们是“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所以本土概念蕴含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视角,而质化研究正是通过研究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是怎么观看世界的,然后来解释这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参考叶飞.“本土概念”及其教育学研究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
[5]陈经富.“三西”移民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因素影响[J].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10年,第5页
[6][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7][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8]陈经富.“三西”移民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因素影响[J].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10年,第6页
[9]车淼洁.戈夫曼和梅罗维茨“情境论”比较[J].国际新闻界,2006
[10]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
[11][美]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12]社会交换论是20世纪60年代创建于美国并在西方社会学界取得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该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就是霍曼斯和布劳?社会交换论认为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而人们在社会的相互交往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社会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交换关系?参见邱珊.与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比较看布劳理论的发展[J].人文论坛
[13][美]彼得·布劳著,孙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页
[14]霍曼斯主要依赖行为心理学建立起了自己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因此他的理论又称之为行为主义交换论,企图把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统统还原为简单的个人心理想象?参见邱珊.与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比较看布劳理论的发展[J].人文论坛
[15]赵云云.对布劳交换理论的解读与新探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6]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蔺青译.社会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M],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401页.
[17]陈经富.“三西”移民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因素影响[J].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10年,第7页
[18]陈媛媛.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J].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