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研究

2018-08-31张元宝宋瑾瑜黄晓赟

职教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

张元宝 宋瑾瑜 黄晓赟

摘 要:本科职业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一个类型,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是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从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出发,鉴于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类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职能以及培养方式的不同,本科职业教育应坚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突破口,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本科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职教体系;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张元宝(1983-),男,安徽六安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常熟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宋瑾瑜(1984-),女,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黄晓赟(1978-),女,江苏宜兴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民工城市化的社区教育支持研究——以苏南为例”(编号:15YJC880025),主持人:黄晓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4-0038-05

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构建符合职业教育人才特点的学位制度和教育层次结构。次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意见》指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重点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本科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形式。

一、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及价值取向

本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从教育类型上看,它隶属于职业教育。按照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划分,它属于高等教育第5层级中的5B教育类型,即侧重于应用性教育的职业技术教育。从教育层次看,它与普通本科教育同属一个层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的划分,它属于授予本科学历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的这一层次。可见,本科职业教育具有与本科教育“同级不同类”,与高职教育“同类不同级”的典型特征,是本科教育的一个新类型,职业教育的一个新层次。

本科职业教育是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旨在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衔接机制,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整体优化。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旨在通过深化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从这个视角上来说,本科职业教育除了具有教育一般价值取向之外,还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价值追求。

(一)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转向中高端水平,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转型升级,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创新,核心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供需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为此,国家鼓励和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重点实施本科职业教育,就是要从人才供给侧进行根本性改革。从具体实施上来看,“十三五”期间,高职高专原则上不升本,不与本科院校合并,地方本科院校或将成为本科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载体,这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地方本科院校的本质特征是“地方性”,即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与产业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由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本科职业教育不是对其办学的否定,而是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具备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条件和经验,实施本科职业教育是对其“应用型”和“地方性”办学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这样以来地方本科院校将成为职業教育的“龙头”,其优势和特色可以得到进一步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价值取向

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各级职业院校计1.23万所,在校生2682万人,10万个专业点,每年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1000万名毕业生。职业教育作为当前我国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也是实现终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反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却不尽合理,本科以上职业教育缺失,人才结构断层,教育的“天花板”切断了高职学生的学历晋升通道,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实施很好地弥补了这一制度缺失,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沟通,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结构由传统的“h”向“H”的转变(见图1)[1]。由图一可以看出,本科职业教育是“H”型人才结构的关键连接点,它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天花板”现象,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左右贯通以及各层级职业教育的上下衔接,进而促使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

图1 人才培养结构的转变

二、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分类

学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分类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基于所接受的教育类型的不同,如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认为我国高等学校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型人才;第二类是专业性应用型多学科性或单学科性的大学或学院,主要是培养理论基础宽厚的不同层次的专门性人才;第三类是职业性技能型高等院校,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技术型人才。因此,他将应用型人才定义为“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类人才”[2]。二是基于职业类型的差异,如常州工学院刘维俭教授,他将认识世界,并致力于科学原理发现或发明的一类人才,归类于“研究型”范畴;把改造世界,利用客观规律服务于生产实践的一类人才,归类于“应用型”范畴。因此,他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一类人才[3]。怀化学院宋克慧教授在此基础上又把应用型人才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工程应用型人才,他们主要从事科学原理的转化,负责将学术性人才的新发现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规划或决策;第二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主要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设计、规划或决策转化为具体方案、计划或操作流程,并组织实施和指导生产实践;第三种类型是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一线操作,负责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方案、计划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产品[4]。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基于教育类型的不同还是职业类型的差异,应用型人才最终的落脚点是“用”。正如南京工程学院吴中江教授所言,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5]。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特征和培养方式四个纬度进行综合比较,以审视不同类型人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见表1)。

可以看出,不同类型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产品生产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彼此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就本科职业教育而言,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生产链上处于中间环节,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他们既要能够对“上一层面”的设计规划进行全面“解读”,又要能够对“下一层面”的实施进行组织和指导。

三、本科职业教育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已形成共识,由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本科职业教育也势在必行。应用型高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职业教育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两者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见,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是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6]把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坚守型,主要是那些已经具备行业背景的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坚守应用型办学;二是主动探索型,主要是那些不具备行业背景,主动探索应用型办学之路的地方本科院校;三是观望型,主要是那些对转型发展尚未付诸实际行动,持观望态度的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这三类高校的转型发展,一些学者从政策引导、路径选择和特色彰显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如荷泽学院陈光磊教授[7]认为,对于第一类“坚守型”高校的转型应“回归”到原来的产业行业;对于第二类“主动探索型”高校的转型应在“地方性”和“应用型”上做文章;对于第三类“观望型”高校的转型应加强政策引导。此外,应用型高校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还需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一些教师担忧“转型”后扣上了“职业”的帽子会“低人一等”,而拒绝“转型”;一些学生和家长把应用型高校等同于高职高专,而在报考院校时抵触“填报”。这些错误认识不仅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也对本科职业教育的实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究其原因是对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规格的认识不清,片面地强调“职业”和“技术”这一应用属性问题,而忽视了本科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正如三江学院沙美鑫教授所说,本科职业教育既不是学术本科的“缩减版”,也不是高职教育的“加强版”[8],而是一类面向行业、产业群,专门培养本科层次“技术师”的“师化”教育。二是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首先,应该从体制机制上打破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壁垒,架起高职高专通往应用型高校的“桥梁”。其次,多元并举,探索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

(二)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突破口,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努力办好职业教育,建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学科系部,培养和造就一批制造强国的大国工匠和复合型的技术人才。”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效。据教育部网站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930余万人,每年为社会输送毕业生近千万人,十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不适应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高层次人才缺失。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人才结构断层的直接原因。从教育层次上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仅有中职和高职两个学历层次,本科以上学历教育几乎空白。从人才晋升通道上看,“专升本”考试是通往本科教育的唯一途径,但由于招生规模的限制,很难满足当下数以万计高职学生的教育需求。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规划(2014—2010年)》(教发[2014]6号),提出系统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在一些确实有需要的职业领域,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可以看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解决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社会吸引力低等突出矛盾的重要举措。从纵向上看,本科职业教育的实施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天花板”现象,结束了职业教育的“断头路”,实现了人才培养层次的上下衔接,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人才结构一体化。从横向上看,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上,既可以选择“学术本科-学术硕士-学术博士”的学术型发展路线,也可以选择“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应用型发展路线。同时高职高专学生还可以通过“专升本”通道走学术型发展路线,只是随着现代职教体系的不断完善,选择此种发展路线的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少。这种上下衔接、左右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職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层次,也使人才多样化发展成为可能。

江苏省作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试点省份,自2012年实施现代职教体系试点工作以来,逐步探索出了一条“3+X”分段培养模式。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7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职[2017]7号)数据显示,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已由2012年的71个增加到548个,基本形成了“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的一体化学制框架。这也说明了江苏省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由试点阶段步入推广和全面实施阶段。这种“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架起了中职、高职高专通往本科教育的“立交桥”,从根源上结束了职业教育的“断头路”,进而实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整体优化。

(三)以全面深化“产教融合”为抓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是在产教结合基础上的一种深化和升华。我国早期产教结合主要出现在职业教育领域,一般通过设立“校中厂”和“厂中校”校企一体化办学,把教育和产业进行对接,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相互促进。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教育和产业的相互依赖关系愈加紧密。这是因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产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可以反哺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赵志群教授所说:“产业与教育原本就是一对天然的合作者。”在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工作的张健教授[9]依据产业与教育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把“产教融合”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撮合,第二个层级是结合,第三个层级是深度融合。按照这个逻辑来划分,目前我国产业与教育正处于由第二层级向第三层级迈进阶段,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恰好也能说明这一点。为加速推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发办[2017]95号),明确提出应用型高校应面向产业区域发展需求,对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对于人才供给的迫切需求,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解决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人才供给之间不匹配的问题。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设计,充分突出了产教融合在统筹推进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和人才开发的关键作用,也为本科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本科职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一,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既是对其“职业教育”属性的深化,又是对其“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在此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关键词,一是“政府主导”。校企合作是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当前高校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然而,“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却依然普遍存在,这其中既有高校自身问题,也有企业的问题,但更直接的原因是政府的功能缺失。政府作为架接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对推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为此,政府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政策和金融优势,引领校企合作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构建第三方服务平台和评价系统,保障校企合作成效。二是“企业主动”。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接收端,它既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监测站,也是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学校自己制定的标准进行统一“生产”,这其中不免会产生一些“半成品”和“不合格品”,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企业却常常游走于人才培养的边缘,处于被动接收的局面。“产教融合”则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全程参与。一方面通过“引企入教”,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引校进企”,实现“校内职业化”,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三是“学校主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人才输出端,也是检验“产教融合”成效的最终拷问者,需要立足地方,主动对接产业群和行业,重视并坚持产业与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8]沙鑫美.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与培养特征[J].教育与职业,2017(22):27-32.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3]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3):98-100.

[4]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6]黄达人,等.大学的转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7]陈光磊,张婕.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3):66-72.

[9]张健.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之思[N].中国教育报,2018-03-27(09).

責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