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几个问题探讨

2018-08-31吴一鸣

职教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功能定位实施路径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是学校基于内部视角针对本校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自我检视与自我评价。它既是一种管理行为,也是一项质量控制措施。在准确认识和理解其功能定位、目标导向的基础上,应结合实际因校制宜做好评估指标设计,并在推进策略和实施路径上予以准确把握。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功能定位;指标设计;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吴一鸣(1978-),男,安徽桐城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评价研究”(编号:16YJA880050),主持人:吴一鸣;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应性研究”(编号:AHSKY2016D28),主持人:吴一鸣;安徽省2018年度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编号:gxbjZD78)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4-0019-05

我国高职教育举办时间并不长,从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内涵发展阶段更是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通过两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引导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改革。应该说,政策引导、外部推动,是高职教育二十多年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在我国区域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高职院校又具有极其鲜明的“区域性”这样一个大的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不能形成只靠外力推动的路径依赖,而是要不断激发内部动力来推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所有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从当前实践来看,无论是从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出发,还是从深化学校内涵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高职院校都亟待在专业层面建立完善内部评估工作机制,并藉此推进“诊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一、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内涵界定与功能定位

(一)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内涵界定

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998)认为,专业评估(specialty evaluation)是对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各种专业的教育质量的评估,是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实现自我调节、激发专业办学活力和增强竞争意识,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并指出要从教育训练水平、培养条件、管理工作、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水平、毕业生工作学习状况等五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1]。倪小敏则认为,成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政府和社会三个维度质量保障的有机融合。而专业评估的本质特征就是来自社会维度的质量保障[2]。应该说,这两种关于专业评估较为典型的内涵界定,主要是从政府或社会的角度出发,更多地是一个外部视角。

而本文所讨论的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则是指学校基于内部视角针对本校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自我检视与自我评价。它既是学校为推进内涵建设而实施的一种管理行为,也是学校为保障专业建设质量而采取的一项质量控制措施。不难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内部视角,二是学校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部专业评估可以被认为是高职院校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是高职院校健全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举措。虽然荣莉等学者通过文献和政策梳理指出专业评估和专业诊改在理论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坐标、内容、程序、结论运用等方面具有明顯区别[3],但为讨论方便,本文在这里仍采用内部专业评估的表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做探讨都在笔者清晰确定的框架下进行。

(二)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功能定位

就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目标而言,就是要发挥专业评估的功能与作用,按照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和教学资源等要素,分类分级推进专业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动态调控机制[4]。对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功能定位,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认识和理解。

首先,内部专业评估是对办学定位的自我把脉。在已经开展的两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更多地是从学校办学宏观层面来看学校办学定位问题,并没有细化到专业层面。学校的办学定位最终需要落实到专业上。政策层面反复要求的要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不能简单依靠拍脑袋决策,必须有充分的论证,形成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内部专业评估是对学校办学定位的一种自我诊断和自我纠偏。

其次,内部专业评估是办学资源配置的优化依据。办学资源配置,始终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容易造成不和谐局面的重要问题。能否科学、有效、合理地配置办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高校发展的态势与走向。对所有专业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内部评估机制,一方面可以对学校层面专业建设规划的实施成效进行检查和验证,另一方面也是对今后一段时期办学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

再次,内部专业评估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措施。对高职院校进行的两轮评估更多地是从学校办学层面进行的,并未深入到具体的专业和课程。从笔者通过访谈调研的情况看,虽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在很多学校深入人心且对内涵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成效,但在评估中更多在于整理结果性的支撑材料而对一线教师和教学行为的关注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内部专业评估作为学校自身为了提升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抓手,可以更关注过程性,更突出对专业建设本身的观察和考量,从而更方便更直接地为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机制性保障。

第四,内部专业评估是学校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随着高职院校章程制度的全面实施,高职院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步伐正逐步加快。在高职院校中,如何结合实际,赋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学校改革发展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当然会成为有效建立并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抓手。而这在大力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今天,还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目标导向与指标设计

(一)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目标导向

专业评估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促进和规范作用[5]。但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实践看,虽然有高校内部自我评价方式的存在,但这大都是作为外部评估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应付外部评估而存在的,真正保证专业质量的自主、自觉的内部评估机制在中国高校中普遍缺乏[6]。蒋宗礼等认为,专业评估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转移在学校的落实,也可以是学校各个专业发展中的“加油站”[7]。对正在经由规模扩张全面走向内涵发展的高职院校来说,要做好内部专业评估,首先必须将专业置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中予以考量,聚焦专业内涵、聚焦人才培养质量、聚焦办学特色,从多个维度对专业建设进行系统把握和准确评判。

一是聚焦内涵。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是国家层面对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提出的目标和要求[8]。从高职教育20多年的发展路径看,虽然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层面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上一般采取备案审批制,但事实上大多还是尊重高职院校的意见,除国控专业外,很少有院校申报新专业未获批准的现象发生。这虽然体现了对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尊重,但也助推了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随意性。在校内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机制,可以推动学校以一种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地来审视和决策专业设置和内涵建设问题。该不该办?能不能办?如何办好?必须成为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聚焦的首要问题。

二是聚焦质量。在前两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均从学校办学层面对专业建设提出了考察和评估的重点。比如2004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教学建设与改革”作为评估一级指标,“专业”“课程”“职业能力训练”“素质教育”等4项作为其二级指标。2008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则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级指标,并引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的数据进行监测。但在专业与课程层面通过建立逻辑相关的系列标准来指导专业建设,仍然是当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必须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9]。立足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有效构建起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成为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目标指向。

三是聚焦特色。高职院校鲜明的“区域性”或“行业性”特征,要求专业层面应当始终保持对产业发展和区域需求的敏感性、适应性,并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中打造、积淀和形成自身特色。对不同专业而言,这种特色也许是专业设置本身,也许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也许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虽然各不相同,但放在一起就构成了学校的整体特色。在学校层面,借助校内专业评估,对各个专业建设的目标、过程、成效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的分析论证,并进而推动各个专业优势、特色、品牌的积淀形成,显然是一种必要且必须也是有力且有效的管理行为。

(二)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指标设计

关于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导向,笔者在2016年就已撰文提出,要重点从“对办学定位的支撑性”“资源条件上的保障性”“人才培养上的科学性”“质量保障上的有效性”“社会服务上的适应性”等五个方面予以重点把握,并将专业建设的外部要求、内部环节、表象特征三个方面作为重点关注要素[10]。其大致想法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关注要素示意图

笔者认为,在进行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指标设计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坚持系统思维。从现有文献梳理看,对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讨论或参照本科高校专业评估,或将2008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涉及专业部分指标予以细化分解,其中或多或少地忽视了两个视角的审视,一是学校发展层面对专业的定位,二是区域发展层面对专业的需求。在设计指标体系时,以一种系统思维来做整体设计,防止可能出现的或过于宏观宽泛或过于微观细化的两个极端,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突出学校视野。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不是简单的专业建设总结,也不是简单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而是需要站在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专业建设进行全方位地系统考察与评估,需要跳出专业看专业,既关注专业自身建设质量和水平,也关注专业在学校专业整体布局中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强调量化分析。在评估指标体系建构中,首先,尽可能地匹配目前學校办学需要填报的诸如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等数据,以减少重复工作量;其次,尽可能地选取可量化指标作为指标建构的基础,努力提高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再次,对实际上没有量化数据且又必须纳入指标体系的信息,需要针对性地提出诸如专家赋分等量化解决建议。

第四,重视纵横比较。这种纵横比较不仅体现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功能上,而且体现在评估指标体系本身的指标设计上。需要通过设置一些纵横比较的量化指标,反映出专业在学校专业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以及专业自身的成长性。

目前在内部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建设上有很多讨论[11-16],可谓见仁见智,但鉴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等工具已经相对成熟,所以各高职院校完全可以结合校情设计出内部专业评估的校本指标体系。在这里,笔者综合前文分析,尝试给出一个由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内部专业评估参考指标体系。其中,除一级指标“对办学定位的支撑性”需要由决策者或专家赋分以外,其它指标均可以通过设置可量化的三级细分指标来予以量化赋分。具体见表1。虽然在评估指标的选择上见仁见智,也不管实践中是采取何种赋权方法,但经由立足校情充分论证后确定的指标体系所作出的内部专业评估结果,完全可以作为高职院校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的一个可供决策参考的重要量化依据。

三、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推进策略与实施路径

内部专业评估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和一项质量控制措施,在目前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仍然是新生事物,无论是对其功能定位的理解和把握上,还是评估方法和程序上,都还有很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随着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快速推进,高职院校实施内部专业评估已经具备良好的认识和实践基础,内部专业评估正日益显现出其作为“诊改”突破口的重要价值。

(一)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推进策略

在“诊改”话语体系下,要有效实现好内部专业评估的功能定位,高职院校在推进具体工作上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策略上的把握。

第一,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高职院校首先可以选取在校生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办学特色较为鲜明的专业作为内部专业评估的试点,以减少校内可能会出现的消极应对情况。同时,因为校内数据信息获取较为方便,在实际上也完全可以全面整体推进内部专业评估,以便为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第二,总体考量与特色评价相结合。笔者在前面给出了一个由两级指标组成的内部专业评估的参考指标体系,但在学校层面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在细化分解评估指标时,需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对学校不同专业既要有总体上的考量,也要有办学特色上的评价,不可偏废。

第三,质量为先与服务发展相结合。毫无疑问,内部专业评估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质量为先当然是其首要目标指向。但我们要紧紧把握住高职院校的区域性办学属性,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宗旨,防止可能出现的无视学校专业建设在服务发展中的成长性而过分强调短期质量的完美主义倾向。

第四,问题诊断与改进提升相结合。对内部专业评估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或不足,高职院校应结合“诊改”的全面推进,不断健全和完善问题诊断、反馈、改进的工作机制,推动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和螺旋式提升。

(二)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实施路径

立足其功能定位和评价导向,高职院校需要坚持以“四化”来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专业评估的实施路径。

1.方案设计上的体系化。首先,内部专业评估这项工作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办学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其次,在内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上,应在准确把握其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保指标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数据信息的可获得性。再次,在内部评估专业评估工作方案设计上,需要明确评估实施主体、实施进度计划和实施质量要求,确保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工作推进上的专业化。内部专业评估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需要摆脱部门或院系立场的工作。无论是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完善、数据信息的采集和获取、评估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还是评估结果的呈现和解读,都需要专业化能力和素质以及全局性的视野和态度来推进。从目前实践来看,高职院校中可能承担此项工作的多为教务部门、发展规划部门或研究部门,或单设或合署。考虑到此项工作周期实际并不会太长,再加上数据获取渠道相对单一和直接,高职院校完全可以整合校内外专家资源,组成内部专业评估专家委员会,来负责具体实施内部专业评估工作,以保证工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3.实施操作上的简捷化。作為一种管理行为,内部专业评估必须要强调效率。这种效率直接体现在实施操作上的简捷化上。所谓“简”,就是要充分依托现有的信息化数据采集平台或采集工具,打通目前高职院校校园中仍然较为常见的信息“孤岛”,加强信息采集和共享,尽可能地减少专业教师填报数据信息的负担。所谓“捷”,就是强调一次设计、常态采集、工具评价,在对评估指标体系系统设计和完善的基础上,充分依托目前高职院校所做的各种数据信息的常态化采集,善用且用好数据统计分析工具,让内部专业评估可以快速、高效地呈现出评估结果。

4.结果解读上的科学化。实施内部专业评估的专家团队,对评估结果需要有一个客观、合理、科学、系统的解读,既要呈现出事实,还要分析事实背后的原因,进而还要提出改进提升的对策建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内部专业评估结果的解读,不仅是一种专家行为,而且还是一种需要有效实现内部专业评估功能定位的专家行为,一种可能会对高职院校办学重大决策形成影响的专家行为。所以,必须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倪小敏.专业评估:社会维度的质量保障[J].江苏高教,2004(4):31.

[3]荣莉,唐以志.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与专业诊改的区别[J].职业技术教育,2017(27):30-35.

[4]刘金存.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目标定位和原则设定[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6):96-99+104.

[5]曲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4.

[6]吴雪.专业评估:内部学者治学和外部同行评议的协调[J].复旦教育论坛,2008(1):52.

[7]蒋宗礼,李雨竹,郭福.校内专业评估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40.

[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http: //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9]袁洪志.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N].中国教育报,2017-10-31(011).

[10]吴一鸣.高职“诊改”突破口:内部专业评估[N].中国教育报,2016-09-13(006).

[11]曹晓艳.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7-20.

[12]熊威,陈寿根.高职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19-20.

[13]陈晓云,石裕勤.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及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4-6.

[14]佘远富,王庆仁,周福才.高校内部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45-149+154.

[15]陈寿根.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93-96.

[16]张文毅,肖万里,李汉邦.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指标核心要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96.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实施路径高职院校
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核心思路分析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物流信息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