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片段及教学评析

2018-08-24王黎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客舍渭城阳关

【执教者:王黎明,湖北荆州市江陵县郝穴小学;评析者,万成权,湖北荆州市江陵县教学研究室】

片段描述(一):

一、体悟送别景

1.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一、二句诗。

(1)请学生再读读诗题。

生读题:《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汇报。

生:我看到渭城的早晨刚刚下了一场小雨,绿绿的柳枝,蒙蒙的细雨,特别富有诗情画意。

师:谁还能试着想想诗中没有提到的画面呢?

生:柳树刚发芽,小鸟从南方飞回来。

生:低垂的柳枝,天空特别蓝,空气格外清新。

生:我看到了渭城雨停了,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

师: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生:生机勃勃。

生:明丽。

生:欣欣向荣。

师:这就是景语。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让我们走入景中,先去感受渭城的美。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体味古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感悟有极大的帮助。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2.再次品读,感受离别情。

(1)师引导学生感受离别情。

师: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

(2)生再次品读,感受离别情。

①指名读。②分男女生读。③齐读。

3.教师引导并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1)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

师: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生:绵长、惆怅。

师:愁的感觉。

师: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2)学生朗读一、二句。

【点评:通过“折柳送行”习俗的介绍,为学生学习这首古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元素和文化积淀。】

片段描述(二):

二、体会送别情

1.了解安西的荒凉。

师:元二要去的地方是哪儿?

生:要到安西。

2.出示唐朝疆域图。

师: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如果是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惊讶万分)

师:同学们请看。(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播放课件画面)。

3.背景音乐中学生写话。

师:元二即将远行,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

4.交流、评议。

生:元兄啊!你可记得那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去郊外踏青,吟诗,饮酒……

生:元兄啊!你还记得那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吗?我们在桂花树下下棋,绘画……你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生:元二,你再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生:元二,你路上要多加小心,照顾好自己。

生:元二,你走了,谁来陪我喝酒、下棋、商量国事……

生:元兄啊!你走了,我会想你的,你一定要给我写信啊!

生:元兄啊!你到了那边好好干,一定要为朝廷效力,我等着你凯旋归来的那一天……

【点评: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思想融于作者思想,体会“送”与“别”;“走”与“留”时的情感,使学生体验到珍惜友情的心灵净化。课堂练笔写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仿佛自己就是诗人,他们难舍难分的情景映入眼帘。此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朋友情深,留恋不舍)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指导朗读,體会离别之情。

师: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这还是一杯简单的酒吗?这酒中还包含了什么?

生:恋恋不舍之情。

师:好,带着这种感情,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充满了留恋还有呢?

生:对他的朋友充满了关爱。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关爱,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我们就来多几杯酒,读课文!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除了留恋,除了关心,还会有什么?

生:还会有王维对元二的祝福。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好,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可是,喝下这杯酒,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让我们一起举起酒杯再送元二一程吧!劝君更尽一杯酒——预备起!

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点评:充分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让“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读中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此时全诗已经被学生内化于心了,师生可以一生传唱、传诵、传承。】

【教学评析】

一、想象诗中之画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特色虽然更多的体现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但细品这首送别诗,也不难感受诗歌中的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于是,王老师考虑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充实这些略去的画面,让他们在读悟之间有所见。因为唯有如此,诗歌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才能在学生头脑里丰满充盈起来,升华成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也才能真正走入诗人的情感,与诗人达致心灵契合。因此她在这节课中设计了大量的想象,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问题作为明线贯穿始终。第一层,让学生在初读后,感受诗中的景和人,学生不难体会到美景和故人。通过这一环节,也扫清了诗歌中的字词障碍,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层含义。在学习第一二句时让学生想象以渭城为代表的阳关以东细雨如酥、客舍青青、杨柳依依……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第二层,借助音乐,让学生想象诗人与好友以前相處的画面,既是故人,他们以前有过怎样的相处的情景?因为学生如果不感受到朋友之间的交情之深,自然无法体会此时的离别之痛。第三层,话锋一转,通过图片和音乐向学生展示阳关以西却是黄沙漫漫、风吼马嘶、杂草丛生……一片凄惨荒凉的边疆图。再让学生想象元二即将远行,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学生大胆的想象了元二路途中的种种困难,想象了以前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想象了未来的情景……这一次的想象与前一次形成强烈的对比,而正是这种对比渲染了离别时的愁绪。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为后面的感悟酒中之情做了铺垫。

二、感悟酒中之情

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所有想象的画面,所有由画面激发出的情感,最后也归宿到一杯酒里。于是,“体会酒中之情”作为这堂课的暗线,穿插在全诗的教学之中。首先,她设计通过想象元二即将远行,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学生大胆的想象了元二路途中的种种困难,想象了以前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想象了未来的情景……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学们,此时此刻,这还是一杯简单的酒吗?这酒中还包含了怎样的滋味?此时,学生体会到这是一杯离别的酒,伤心的酒,祝福的酒……通过理解的不断深入,最后让学生感悟到,“这哪儿还是一杯酒,这分明是——?”学生回答,是作者对朋友的情,是深深的友谊,是绵绵的思念……当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一杯酒便具有了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魔力,将学生与诗人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从而全诗被学生内化,可以随时传诵、传唱!

王黎明,湖北荆州市江陵县郝穴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客舍渭城阳关
渭城的雨
遥望阳关
乡思
客舍随笔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西出阳关
黄沙当中寻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