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08-24万成权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古诗文中华传统

万成权等

万成权(湖北省江陵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今天上午我们听了周艳莲老师执教的“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这一省级课题的研讨课《伯牙绝弦》,还有赵倩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黎明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张维银老师执教的《渔歌子·张志和》等古诗词研讨课。我觉得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教学探究行为,“教什么”是科学,“怎么教”是艺术。科学使教育更加严谨,艺术使教育更加生动。只有把教育艺术视为真正的艺术时,才能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内容到形式都使教育成为一种美的享受。那么请问各位,她们的课堂教学预期目标是什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做法?给我们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哪些启发?

邓清萍(湖北江陵县熊河小学教导处主任,课题组核心成员):我觉得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将国学经典熟记于心、做到滚瓜烂熟,再就是要平时多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这一点周艳莲老师做得很好。她在教学“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一句时,问学生:这句仅仅是讲伯牙的琴声吗?学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优美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她追问: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学生答: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的胸怀。她引导: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学生领悟到: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说高山流水,而是在说“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理解多么渗透啊!但周老师并没有满足于此,立即顺势而问: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他的琴声只表现了高山和流水吗?一定还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接着引导: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你若是钟子期,你“必得之”——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师:志在依依杨柳,子期曰——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师:志在萋萋芳草,子期曰——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师:志在袅袅炊烟——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师: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这样的教学细节真实精美至极,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样实现了认知转换与能力提升,值得细细回味。

华丽(湖北省江陵县实验中学小学部教研组长,课题核心成员):我曾经执教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重点是理解重点字词及诗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教学难点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我的目标就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寻找诗歌写作的密码;通过吟咏诵读等方式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积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例荣获湖北“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奖,后来我认真整理后投出去,被《语言文字报》全文刊登,研究课获得这么好的成果真是对我的鞭策。

赵倩(湖北省江陵县熊河小学副校长,课题组核心成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面。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对这样经典的古诗文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世事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诗意。

高良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我国古典诗词,作为中文特有的一种文体,是“六艺之一,群经之始”。在璨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脱颖而出、传唱不衰的华美诗章,传承了真实的人类生活和文化,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她还犹如传统文化的“母乳”,不断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刚才两位老师的课题研究课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把这些经典的古诗有效的传承下来、传播开区,是我们广大语文老师的重要使命。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学习古诗应该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领悟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或思想启迪。“品悟诗情”是学习诗歌的重心。几位老师引导学生把作品放回原来的时代,站在作者所处的现实的高度,挖掘作者的情感,领悟到了作者的深意和创作意图。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究和积累传承、积累内化。由一首古诗、一篇文言文引发一种文化探究,是这几节研究课的最大亮点,它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李金梅(湖北江陵县郝穴小学骨干教师,课题组核心成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我们课题组重点对古诗文等经典中华优秀文化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承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发表了很多作品和研究课例。学习任何作品,都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透过文本与作者对话,最终获得审美体验和思想启迪的过程。所以古诗文教学,也不是局限于一首诗、一段话,而是对比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对不同作家做某一角度的对比,这就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考与鉴别。赵倩老师、华丽老师、王黎明老师引领学生跳出古诗文本,鼓励学生课外去研读李白、杜甫、王維的其它诗歌,再进行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思考,这才是古诗教学的意义所在,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好办法。

万成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古诗词的教学,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学生大脑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无论是短小精悍的诗歌、文字精美的文言文,还是情节复杂的小说,都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语文课堂教学中,探寻最优的策略、方式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到少年儿童和青年学生的心田,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师的份内之事,更是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那么她们在教学中是如何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吸收、消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的呢?谁能结合以上课例谈谈。

陈孝平(湖北江陵县资市小学副校长,课题组核心成员):我觉得她们首先教会了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其次是引导学生识别了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文;最后是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如名句、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张望陵(湖北江陵县江北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课题组核心成员):我觉得她们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了儿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词语和难懂的句子。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几位老师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借此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我国当代音乐家谷建芬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把国学经典用音乐的形式演绎,情真意切地再现古诗、古文的韵律美。既淡化了读诗时的枯燥无味,又增添了语言文字的意境美。这是用现代媒介,为国学经典的一种创新,我们今后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助推传承效果。

周艳莲(湖北江陵县实验中学小学部副校长,课题组核心成员):古诗教学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让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它自己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以上老师的研究课在品中就很有特色:品味作品文化意蕴。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如古诗、经典现代散文等),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这来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作品、著作,也就走近了中国文化,她们引导学生着眼于对作品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概括起来有以下策略:①从语言美中品味。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体现出人文的关怀。我在国家平台上看了华丽老师的优课:她在品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古诗时,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甫现在在哪?(课件出示:地图)从四川到洛阳,你觉得怎样?(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杜甫《恨别》齐读这两句诗。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精心设计过渡语:从巴峡到巫峡再到洛阳,这一路千里迢迢,道路艰险,可在诗人的想象中那仿佛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仿佛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归心似箭。然后让学生齐读这句诗,感受诗人的归心似箭。这样的品位多美呀!②从形象美中品味。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③从情感美中品味。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輝,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高洁情操,美丽心灵的实践。④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味。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说的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当然,学生的体验是有层次和差异的,教师要把起点定低一点,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意识到学生不一定会宏观地全面分析和评价,只要从一字一句一个小问题入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有所思,有所感即可。

王方(湖北省江陵县实验中学小学部教导处主任,课题组核心成员):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是最有灵性,形式最为丰富,内涵最为饱满的语言。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学经典可以为我们讲授传统美德;可以帮忙我们的小学生从爱国、爱校做起;可以不断健全师生的人格。经典诵读可以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可以使亲子关系变得跟加亲密,老师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一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一同接受一场来自心灵的洗礼,共同的经历会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更加和谐。

陈孝平(湖北江陵县资市小学副校长,课题组核心成员):经曲古诗文诵读能够走进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固定单元,可以说是非常有利于在语文教学中增添传统文化色彩的。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集中诵读古诗文,教师加以引导,不求尽解其义,只为营造诵读氛围,这便形成了一种趋势——国学经典己经慢慢的回到主流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经典古诗文的学习中明典故、晓历史、知人事、懂礼数,学生的素养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有力培养。在内容选取上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课本中的古诗文,还应该从学生学情出发,重点把尊师重教类、陶治情操类、明礼修身类、辞藻积淀类的国学经典纳入研读范围。我校在打造楹联文化方面,可将清代车万育的《声律启豪》作为学习教材,每周选一韵进行讲授,并出对若干,一学期下来,学生二十韵就都掌握了,应对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学生拆字作对的过程也就成了传统文化浸润的过程。

沈作珍(湖北省江陵县马家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课题组核心成员):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注重古诗文的教学,还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弘扬教材蕴含的传统美德。我们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等,这些选文不仅积淀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也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学习方案。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我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就渗透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传统文化;教学《怀念母亲》时,让学生明白既要热爱自己的母亲,也要热爱祖国母亲;教学《我为你骄傲》一课,在揭示课题时,结合“谦受益,满招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格言,教育学生要谦虚,不要骄傲自满。在研读课文时结合一些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轻诺必寡信”,“民无信不立”,“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来教育学生要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这种点滴的积累与适当的运用相得益彰。对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的熏陶,提高积累的兴趣,提升品味都大有好处。

王黎明(湖北省江陵县郝穴小学教导处主任,课题组核心成员):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并不是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所以,在课外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时,我们要慎之又慎,既要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又要蕴含做人做事之道理。并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其次,我们可以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这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中,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经典诵读、背诵、赏析。同时,我们也务必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过多的形式化也许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孩子们真正的收获应该是潜心下来,快乐诵读,并有所收获。

张玲(湖北省江陵县江北小学教导处主任,课题组核心成员):我们要创新教学手段,学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的词语,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国学学习,借此培养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既淡化了诵读诗文时的枯燥无味,又增添了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张维银(湖北省江陵县白马小学副校长,课题组核心成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要开展有特色的活动,“学校变革的重心就在于教育活动的持续改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心在于创生活动文化。”我们学校根据“和美”特色理念,围绕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促进儿童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特色教育活动。每次活动都争取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让学校变成快乐学习,阳光成长的幸福乐园。具体为:1.“和美”精彩展示节。开展“和美杯”师生诗词、楹联作品征集大赛,评选优秀的诗联、书画作品。经典诗文共赏,让广大师生感受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等核心素养。组织班级齐唱《礼让歌》,齐做《礼仪操》《弟子规》韵语操,评选优胜班级。开展经典诵读背默知识竞赛,以赛促学,以评促教,评选“经典诵读之星”,给予全校表彰,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全体学生。2.“和美”快乐文艺节。学校“诵读经典,演绎经典”的文艺节目展演活动,寓教于乐,精彩纷呈。从2013年开始,我校已经举办了四届文艺节展演活动,师生们以经典诗歌朗诵、歌舞表演、相声小品等形式,展示了高超的才艺,表达了对“诵读经典,演绎经典”活动的热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赞。3.“和美”趣味读书节。根据“和美”特色教育理念,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让经典诵读活动从课堂、从学校向课外,向家庭延伸,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核心素养,学校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为人生奠基”主题读书节活动。学校提出教师、学生、家长携起手來,同读经典,一起成长。依据自己的阅读水平与兴趣,选择三到四本经典书籍,将阅读的收获和体验整理记录出来,开班级读书会,学校读书会,经典诵读故事会,亲子读书故事会。家庭、学校联动,都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演绎对经典的理解,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邹红(湖北江陵县实验中学小学部副校长,课题组核心成员):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今后统编教材里的重点。我认为古诗文教学的一般步骤是:激发兴趣、理解文意、感悟诗情、体味诗境。郝穴小学王黎明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的一个环节处理得很有新意,请看: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所有想象的画面,所有由画面激发出的情感,最后都归宿到一杯酒里。于是,她把“体会酒中之情”作为这堂课的暗线,穿插在全诗的教学之中。首先,她设计通过想象元二即将远行,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学生大胆的想象了元二路途中的种种困难,想象了以前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想象了未来的情景……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此刻,这还是一杯简单的酒吗?这酒中还包含了怎样的滋味?此时,学生体会到这是一杯离别的酒,伤心的酒,祝福的酒……通过理解的不断深入,最后让学生感悟到,“这哪儿还是一杯酒,这分明是——?”学生回答,是作者对朋友的情,是深深的友谊,是绵绵的思念……当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一杯酒便具有了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魔力,将学生与诗人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从而全诗被学生内化,可以随时在生活中传诵、传唱!

华丽: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比例大幅度增加,彰显了国家对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视。究竟应该怎样教这些古诗词?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有个观点:不求甚解,熟读成诵,滚瓜烂熟。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与其读一百部诗集,不如背诵一部诗集。什么叫有文化?就是你随时随地能把经典诗文纯熟地背诵下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背诵得流畅纯熟,背诵得滚瓜烂熟,方能终生不忘,成为带得走的本领,带得走的素质,带得走的文化。把经典诗文背得滚瓜烂熟,就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童子功,是一辈子都用得上的文化修养。

高良琴:刚才大家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抓住课堂,传承传统文化知识,还要利用课外,弘扬传统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还要不定期的举办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如:讲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成语大赛、灯谜会等学生活动,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亲近古代圣贤,知晓唐宗宋祖,在活动中感悟中华经典的深情与魅力。“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通过开展以上活动,我们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养,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在祖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万成权: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逐步探索新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挖掘、感悟课文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气息,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情趣。只有不断的尝试、探索、挖掘,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课程与课堂的双向探索,完成弘扬传统文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万成权,湖北荆州市江陵县教学研究室教师。

猜你喜欢

古诗文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