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应摒弃“三化”现象
2018-08-24齐国凤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需要老师“诗意”的阅读引导,让学生感悟文字描绘出的意蕴美。当今应试教育环境之下,阅读教学渐趋功利化,很多课堂违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观察,阅读弊病主要表现为目标机械化、指导程序化、答案标准化。
一、阅读目标应摒弃机械化
因为有“三维目标”的提出,所有的课型在开课之初都要强调目标的三维立体性,而且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回扣目标。这本是有目标有达成的高效课堂,但是问题就出在“机械”上。为了每一个环节紧扣目标,导致课堂束缚太紧,很多教学中应该拓展生成的地方直接被忽略。其实“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正是课堂的主要内容,而“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贯穿于整个课堂始终,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任何孤立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尤其是阅读课堂,更要根据学生的学力及时调节知识学习的难易,随时删补课堂教学内容。教法和学法也要根据学情及时切换,情感目标更要以学生的感悟程度而定,有时候阅读收获是隐形的,学生要经过沉淀以后才能接受,这是学习的延续性,也算目标达成。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目标并不能仅用课堂40分钟就可以实现,学生要经过课堂阅读学习,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结合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分析圆明园毁灭的根本原因,从而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祖国文化瑰宝的珍爱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所以,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是长远目标,老师也不必牵强回扣,即时落实在课堂。
二、阅读指导应拒绝程序化
阅读方法指导是老师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公开课”评课,方法指导的多寡甚至是评价课堂优劣的重要指标。所以,老师都热衷于“公式化”总结,学生阅读之前,老师总要细数“解读方法”,像数学上“公式定理”一樣,成为答题的“格式”。如修辞手法的句子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此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的语境作用”,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随时记住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思维被严重禁锢,面对一个优美的句子,上来就用公式“套住”,仅仅为了解读文章内容而“解读”,与阅读初衷相去甚远。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突破时空的自由驰骋,字里行间的“美”是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感受,而不是在“公式化”的分析里。
如《山雨》中的句子:“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学生只有一边阅读一边想象才可以感悟到作者所描写的“山雨”那种有声有色的美。如果按照公式化分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那么学生的思维中就只剩下孤立的几个词语,美感顿时减弱。所以老师绝不能给学生总结类似公式的“万能钥匙”,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创作的目的,在阅读中融入角色,与文本人物进行心灵交流,深入体会文章跌宕起伏的情感美。
三、阅读答案应避免标准化
阅读理解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千差万别,学生在阅读时与文章的情感共鸣有深浅,在句子理解上一定有偏差,如果用“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收获,本身就是不公平评价。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老师更应该鼓励学生的个性阅读,所以阅读理解更不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当然,有的文章可以给出阅读提示,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解读文章主题。阅读检测题所给出的答案要注明是“参考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的组织不必与“答案”完全相符,只要意思差不多即可。“参考答案”要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彻底解放学生思维。如《草虫的村落》一课,只要学生能够读出文章作者的“童趣”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即可,至于这种情怀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阅读见解,无需整齐划一的答案。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正是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主要场所,应该有着诗意的灵动性,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自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阅读课堂上老师要制定符合学情的具体目标,阅读中给予正确的方法指导,不去干涉学生的信息摄取程度,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体现个性阅读。小学生只要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量的保证下,不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提升阅读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齐国凤,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