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诵读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积极影响

2018-08-24王月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国学人文

何谓“国学”,就是指历经时间淘漉与历史沉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和精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的精髓。“国学经典”是中华历史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睿智元素和传统美德,经常触摸、学习和深入国学经典,无论对于人的思想、人格和个性的塑造,还是对于人的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升与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立足诵读国学经典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角度,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一、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中不斷提升人文素养

如果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在强调“读书学习”的“工具性”教学功能,那么“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宋·苏轼)则意在强调它的“人文性”教育功能,而对于人的内在修养而言,“读书学习”既特别重要又非常必要。从近处说来,诸如章太炎、胡适、王国维、鲁迅、巴金、吕叔湘、钱钟书等饱学大师,他们的国学功底都是从“私塾诵读”中奠定而成的。今天的语文学习同样重视“读”,它却与古代私塾中的“摇头晃脑”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强调“诵读+感悟”,而前者强调“理解+记忆”。为什么有人说“从私塾里打下的国学功底是现代学校教育所无法企及的”,这就是其中的最根本因素。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悟与体会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多地走向、走近、走入国学经典,一方面引导他们善于把“诵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诵感”“读悟”中逐步增强自我人文素养。

二、引导学生在“诵读+体验”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是一种融“音到、心到、情到”为一体的读书方式,除了重视“音律和谐、抑扬顿挫”,更要强调以个性化体验为主的情感实践活动,所谓“声情并茂”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让他们从经典诵读中切实体会应有的节奏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品味与体验国学经典作品中的无限情趣和内在神韵。比如《琵琶行》,这是“把语言描绘与音乐律音高度融合的一部不朽之作”,由于学生对“琵琶曲”和“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有限,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琵琶曲”弹奏视频,提供激荡人心的“视听盛宴”,从而让学生在“诵读—体验—诵读”中切实感悟到“语音合一”的特质,这不是对人文素养的有效熏陶吗?

三、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无论一般性学习活动,还是国学经典诵读等,都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不容忽视的“学用结合、知行统一”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把学习活动引向更加深远,同时为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为此,笔者在语文课的前三五分钟开辟“国学经典作品自由诵读”专栏,让学生在同伴之间的诵读与聆听中相互促进、和谐共长;在每两周一次的阅读课上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与评比”活动,以不断培养高中生的国学意识、诵读能力和良好习惯,更好地促进和实现国学经典作品的资源共享目标;组织并引导学生建立“亲近国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之类的兴趣小组,并积极开展以“诵读与积累、体悟与创新”为目的的各类主题活动,如“忠义”、“诚信”、“民族魂”等,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学”的良好效益和效应;还有,把《孔雀东南飞》等一些国学经典作品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所有这些活动,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国学,承载着先贤的智慧,凝聚着圣人的心血,包蕴着民族的美德。它是国人立身的原则,处世的规范。国学经典中既富有无限睿智的“工具性”成分,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性”元素。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国学以它特有的方式于耳濡目染中规范当代,潜移默化中影响后世。

王月英,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国学人文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垂”改成“掉”,好不好?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人文绍兴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