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018-08-06吴香芝

魅力中国 2018年25期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学生参与语文教学

吴香芝

摘要: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中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接受文本的感染、熏陶中不断强化阅读探究能力,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参与;探究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主动地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阐释,将获得的各种信息重组,内化为自己的独特体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及方法,这也是一个创新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适应新时代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还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呢?

一、选择有效的切入点进行探究性阅读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探究性阅读的方法,方法的形成才是语文教学的精髓。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展探究性阅读需要教师的引领,而选准探究的切入点又是关键所在。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课文,选准不同的探究切入点。1、抓住题目探究。如学习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若让学生仔细研读课题,抓住题眼──“舍身”进行探究性阅读活动,必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围绕作者进行探究。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和写名人故事的文章,以作者为切入口,形成一组板块来进行研读,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教材中选有老舍的文章三篇,分别是第九册《猫》、第十二册《养花》、《林海》。在学习《养花》时,可联系《猫》,并把《林海》提上来组成板块学习研究,感受语言大师纯朴自然、风趣清新的语言特色,感受大师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崇高人格。课外可以研读老舍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现代作家。课文的重点词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挚领的作用,研读时抓住重点词句,能提高学习效率。3、选择重点词语进行探究。如《伟大的友谊》一文中的重点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不分你我,亲密合作。”组织读书活动时,可将这句作为研读点,分组研读。学生通过深入研究,查找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料,体会两人绝唱于世的友谊,领略伟人的人格魅力。4、抓住写作特色进行探究性阅读。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充分发挥好例子的示范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妨把课文的写作特点作为研读点,研究课文的遣词造句、段落布局、巧妙构思。《背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研读点就设在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美的?让学生列出文章美之所在。学生反复地读,反复地说,反复地咬文嚼字,在读中感悟,在“嚼”中受到艺术美的熏陶。

二、精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

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载体,探究性阅读通常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我们也常说一切学问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不竭动力。在阅读教学中,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教师设疑。教师在深入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刻内涵之后,恰当设置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把握文本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孙双金老师教学《赠汪伦》一诗,引导学生探究“李白乘舟将欲行”时,提出了为什么汪伦要等到李白乘舟之时才来送行的问题,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探究问题的答案。学生各抒己见:“李白可能怕分别时汪伦伤心,故而留下一封送别书信,悄悄登船离去,汪伦见了书信,匆匆赶来送行。”“汪伦开始可能故意不过来,想给李白一个惊喜”。“两个人已经饯别过了,昨天说了一夜的知心别离话。早晨起来,李白看到汪伦还在熟睡之中,故而没叫醒他,等汪伦发现李白不在了,马上赶来送行了”。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知识背景把知识学活,把书读活,在结论中凸现出了丰富的个性,显现出了广阔的探究视野。教师的问题要精准到位,太深学生有畏难情绪,不能深入,太浅,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2、学生自主设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要把学习的过程从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考个性,为今后的发展和创新形成有效的积累。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有的学生针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句,提出问题:在冰天雪地,“人踪灭”、“鸟飞绝”的天地间,一位身披蓑衣的老翁,为什么还在江边冒雪垂钓?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力度,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探究,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领悟本诗的深刻的思维内涵。有的学生回答:“这位老翁一边钓鱼,一边在欣赏雪景”,“老翁家中缺少食物,钓鱼为了生活”,“老翁钓鱼尝鲜鱼,来回忆自己的生活。”面对些幼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不能浅尝辄止,可以让学生查阅参考材料,深刻了解作者的境遇,老翁在寒江上说的是钓鱼也不是赏景,而是在对社、人生进行着深刻的思索,天地之间一钓翁,世人皆醉我独醒。

三、结合现实生活开展探究性阅读

文本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把文学现象还原为现实生活,向现实生活拓展问题。如教学《落花生》一文,仔細思考生活中的落花生和文中的落花生有什么不同,现实中的落花生只是一种植物,而教材中的落花生却有着深厚的教育意义,原因就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由物及人,推想到现实生活中像落花生这样的人,我们如何学习落花生的默默无闻的精神,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同时,我们还要学习作者这种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思考如何在作文中恰当地应用,如何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抒写生活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运用教材、超越教材。如教学《琥珀》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针自己大胆想象琥珀形成的原因,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推测。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推理、猜测的思辨能力。

猜你喜欢

探究性阅读学生参与语文教学
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鼓励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