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品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

2018-07-27纪士忠

江西教育C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价值取向品德与社会

纪士忠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水准和行为规范,促使其形成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的综合性课程。通过以促进人际交往为主题,组织相关的课程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本文将分三个层面,详细阐述如何在品社课中渗透人际交往教育。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人际交往 价值取向

良好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使其在面对各种人物关系时持有正确的立场与态度。但就目前来看,小学思品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方面重视力度不够,同学之间缺乏沟通与共享。因此,通过组织相关的游戏活动,来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并将生态观、共赢观、分享观渗透其中,逐渐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促进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从而达到思品课的育人目的。

一、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

学会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突发情境下,学生往往会根据这件事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而做出反应,从而忽视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在授课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其拥有不一样的真实体验,逐渐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予他人理解和信任。

比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和睦相处”一课时,笔者将授课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的美好经历,以此获取积极的情绪体验;二是回忆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与争执的经历,体会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在积极与消极体验的对比中,学生们逐渐明白互相理解、尊重、帮助的重要性。随后采取模拟活动的方式,将某一突发矛盾再现:小明与小红是同桌,小明因为被老师批评心情不是很好,小红因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垂头丧气,俩人因为一点小矛盾争吵起来……假如你是小明或小红,会怎么想呢?随后让学生自由选择扮演角色并发言。有的学生讲:如果我是小明,不希望有人来烦我;如果我是小红,需要有人来安慰我、鼓励我,而不是埋怨我。于是,老师继续引导,提问“小明”:你是在以小红希望的方式对待她吗?“小明”低下头想了想,说:我没有,没有给予她安慰与鼓励,反而生她的气,她肯定会更加伤心。随后提问“小红”同样的问题,也得到相近的答案。学生们顿时恍然大悟,纷纷表示如果再发生类似的问题,一定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避免矛盾的积累。

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互换活动,训练其将自己的行为反应、情绪体验与对方联系起来,深化换位思考的价值所在,使得人与人间的交流多一份理解与宽容,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组织实践,懂得生态共生

虽然品社课程培养学生的独立与自主,但并不意味他们可以唯我独尊、我行我素。部分学生从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理所当然地认为身边的一切都是为自己服务的,于是形成了过分自我的人格。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融入到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建立起生态型共生关系。

比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让我们同行”一課时,因每位同学在班级中都担任不同的职务,所以引导他们回忆任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依次发表感受,体会每一位同学为班级做出的贡献,感受每位成员缺一不可的共生性。随后由班级面向学校,提问学生:除了我们接触最多的校长和各科老师,大家还知道学校里的其他岗位吗?学生思考之后陆续说出了餐饮工人、环卫工人、取暖供水工人、文具店服务员等等岗位,但对这些职位的存在意义感受略浅。于是,笔者帮助他们选择校内岗位进行实践体验。在经历学校里不同职位的劳动过程之后,又组织他们进行劳动反馈。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家庭、班级、学校及社会的大团体中,成员相互依存,各司其职,每一位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份劳动的付出都是值得尊敬的。

三、妙设游戏,渗透合作共赢

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之中,发展集体交流就是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从而实现集体的共同进步。结合相应的课程目标设计团体竞争游戏,通过指导学生分工、沟通与配合,提升其集体意识,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积极奋起,从而形成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比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集体力量大”一课时,本着促进学生分工合作,培养集体参与意识为目标设计“拼剪竞赛”的游戏,首先为大家介绍游戏规则:每四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按轮廓剪出汉字组成一句话贴在纸条上,完成后将纸条贴到黑板上,最快完成的组获胜。随后为每组发放材料包:一张长方形空白纸条,一张杂乱无章的字,两把剪刀,一卷双面胶纸,在所有组都拿到材料后,老师开始计时。游戏开始的瞬间,有些组的同学一上来便裁剪汉字,手忙脚乱,甚至因为争抢剪刀而发生矛盾;而有些组,起始时刻安静地讨论分工,随后有序地进行后续的任务。很显然,胜利的一组在后者中产生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对游戏结果进行评议,请获胜组上台分享获胜的经验。

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感悟到队友之间不仅需要明确的分工、合作与交流,还需要齐心协力。

四、主题探究,形成分享观念

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小学生的关注点逐渐由自我转向他人,寻求同伴的渴望更加强烈,这是提升其人际交往的绝佳时期。通过主题探究创设情境氛围,在沟通与交流中,拥有更加亲密的关系。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分享的价值观,传递快乐的情绪,分担痛苦的经历,掌握沟通的技巧,进一步影响其道德行为。

比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时,从与别人分享快乐、分担痛苦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设计主题探究活动“如何成为好朋友?”首先为大家引入课题:在我们的班级里,大家是不是都有很多的朋友呀?那么有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大家呢?并说说你们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道:我和我的同桌是好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我的好朋友在这里(手指向一位女同学),我们都喜欢漫画,把我们的漫画书交换着看;我的好朋友是他(手指向一位男同学),我们都爱玩游戏,总是一起玩双人小游戏……可见,同学之间兴趣相同,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并且懂得一起分享有趣的事物,传递快乐的情绪。笔者于是继续提问:朋友之间仅仅只分享快乐是不够的,当他难过、悲伤时,作为朋友的你应该怎样做呢?同学们踊跃地回答:我会一直陪着她,听她讲述自己的伤心事;我会尝试帮他分担痛苦,一起想办法解决困难;我要带他去游乐场,帮他忘记痛苦……面对自己的朋友,大多数学生都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体会他们的痛处,并且表示可以分担、互助和宽慰。

在主题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正视朋友之间的感情,理解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在于学会分享、传递快乐、体会忧愁、分担痛苦,使得同伴之间的相处更加融洽,友谊更加长久。

综上所述,学生的道德发展及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需要不断地摸索与构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融入角色扮演、组织实践、妙设游戏及主题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获取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发现与人交往的技巧与乐趣,在换位思考、共生观、共赢观、分享观等价值取向的指引下规范自身的行为,收获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杨岭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价值取向品德与社会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