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提升策略探究
2018-07-23陶杨丹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作为我国一门以育人型教育方法为主的小学教育课,对于刻画学生纯真善良的品质、健全其性格以及发展他们健康心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开启教学质量的大门钥匙便是教学有效性,从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把握就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便从这个角度对如何增强教学效率的几种方式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教育 思想与社会课 实效性 提升策略
面向小学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该课程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其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不仅仅是其科目教育的中心思想,作为提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社會性,对于小学生日后文明理念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成就。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壮大的洪流背景之下,众多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新理念层出不穷,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输入一股新时代新力量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给教学方面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因此,为了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实效性。[1]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中心问题
有关的课程教学理念在新版《品德与社会》一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尽管其内容进一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具有力的参照指导作用。但就目前的教学发展现状而言,品德与社会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例如:即使在浩浩荡荡的新课程改革洪流之下,由于受到单一落后的教学思想影响,一方面,教师们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并且缺少对教材的实时性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依然使用强制硬塞知识的手段进行教学,并没有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出现学生在教师的强力灌输之下常处于被动处境之中去接收知识的现象。学生严重缺乏自我探究自我学习的能力,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无法得到良好的促进,进一步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的时效性长期处于低迷盘旋的困境之中无法寻找到正确的道路。[2]
二、有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的五项具体措施
实效性不仅促进学科教育的发展,更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成长的有力推动点。想要预防和解决其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教育工作者们不妨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目前存在误区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措施进行改正:
1.多角度多方面把握课程目标
始终抓住新课程教学标准这个中心,遵从“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师生之间创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理论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等各项教学准则,围绕中心及原则来展开教学,此外在确定具体各单元,各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增强总目标的有效针对性和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转变现行传统教学模式中偏重于单一死板,强制灌输知识的教学思想局面,从而尽可能为促进学生学习观念,情感态度,人生观世界观等各方面要素的有机整合与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3]
2.展开情景性教学工作,加强教学理论活动与实际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础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实世界。因此,想要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育工作者们就必须要克服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脱离实际的错误思想,尽可能加强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不断挖掘学生个体在实际生活之中形成的各种生活要素与经验,更好的创造适合师生双方共同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从而逐渐增强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构建起顺应时代潮流思想的教育大厦并不断加强巩固。除上述所提之外,校外教学资源亦是值得教师去使用的一大优势所在,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去感受自然社会的无尽的宽阔与绚丽,增强其实践,扩宽其眼界,增长其见闻,激发其潜在的探索愿望和能力,最终得以提高教学实效性假设:当学习《商场购物》时,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商城中亲身体验购物的乐趣,让同学以个人或分组的模式去询问产品价格,在亲身实践之中彰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便捷。
3.挖掘有效课程资源,量身定制教育教学内容
鉴于《品德与社会》一书中高度的学术概括性,教师便可利用原先的教材充分的挖掘身边的各式各样有效资源。这些资料在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良性发展奠基扎实的基础时,教师还需不断深化自身对教材研究分析的能力,做到能够吃透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关键,正确把握教学之中的难点和重点。灵活利用这些去处理日常事务,同时注重对学生多维多方面思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关于热爱祖国与团结民族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以及诚实守信的品德等方面内容,师生双方以教学为基石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4.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过程
保持儿童的童心和童趣正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在处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时,教师可选用多变的教学形式,例如:分组,分层式教学,亲身体验教学式等教学组织形式。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之中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自身独立思考自我实践能力的发展。
5.定制科学合理的教学评判标准
教学评判作为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检验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评判准则,而教学评价的两大方面包括了“评教”与“评学”。只有表现教学评价工作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善于去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留心学生个体的不同的学习方式与特色,对于学生良好的表现做出适当的夸奖,推动其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此外,采用多种评价手段,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等级评价,分层评价以及语言评价等,才能更好的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判标准。
总的来说,教学实效性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处理众多教学问题时,教师更加应该积极的热情的去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工作,挖掘学生闪光点,把握其个性和特点,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利.例谈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4(6)
[2]邓礼生.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的思考[J].教育,2017(1)
[3]李传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15(30)
作者简介
陶杨丹(1980-10-)女浙江温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品德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