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2016-10-18李宪亮
李宪亮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整个供给体系效益和质量的全面提升,2015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十三五”期间的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加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能力,提升供给结构整体水平,保障农产品数量、品质切合消费者需求,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转换。通过对农业供给的分析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优化升级。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分析;提升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056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在2015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根据对当前农业生产、农村现状的准确分析,中央首次提出了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决策,这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采取的重要举措,为“十三五”及2016年的农业政策实施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1 当前农业供给侧的环境背景
1.1 中央高度重视农业供给侧紧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015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切实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切实提升供给体系效率和质量,使经济的增长动力持续增强,推动我国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质的整体跃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重点部署,将其描述为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1.2 当前对供给侧发展的认识
供给侧改革不仅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理念,还要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供给改革并不是紧缩需求,而是需求和改革两方面都得相互协调着改,只是当前要抓住主攻方向。同时,改革并不是实行新的计划经济,而是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职权。有专家认为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全面推进,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冲击。其实,这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再加上我国当前正处于三期改革的阶段,所以必然导致一些阻力,但若准确把握则可平稳过渡。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是必须迈过的坎,必须闯过的关,此项改革等不起、拖不得,要始终加紧向前推进、加快步伐避免因结构不合适而导致的问题。
2 农业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在农业供给侧的各项基础建设、统筹管控方面的问题
2.1.1 政府价格调控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农业产品价格机制尚不完善,超市从农民手中购进各种农产品时多数是根据经验大体定价,不仅对农户的收益没有保障,对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更是无从检验。对农产品多半是通过政府的专项补贴进行扶持,对市场作用的发挥得不到充分利用。
2.1.2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农产品质量尚不能得到完全保障
由于农户家庭经营的影响,大多数是通过农民自行销售,自用与销售的农产品是没有特别区分的,这给监管造成很大难度。此外对各类农产品集散地、超市的监管力度不够,存在检测时间较长、检测程度不全面等缺陷,一方面是受管理机构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多数主管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导致其是否做到有效监管及监管方面是否全面等信息无法向社会及时公开,无法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关注的良性循环。
2.2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与二、三产业联系力度尚需加强
农业供给仍是以大量生产保障供给为主,还未能完全跟上工业化带来的快速变化。供给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结构制约,现今农业创新的主要力量是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它们大多自主科研,与农业具体生产、市场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与二、三产业的联系就更加缺乏。其本身技术并不落后甚至较先进,但在技术转应用中却存在一定难度,说明结构还未达到最佳方式。在市场中经常出现农民需要的良种科研机构无法培育、市场大量需要的农作物供给数量少、农民大量种植的作物却又得不到很好销路的尴尬局面,可见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势在必行。
2.3 农业生产分散化,生产效率较低
农业供给适度规模化比例较低。农产品供给多数是直接出售给蔬菜供应商或者是自行销售,大多数都未想过要再深加工一步,使其价值再提升一步,这有多方面原因。适度规模经营是结构性改革的中坚力量,即保证了粮食安全又提高了效率。但就目前广大农村而言,农民依旧视土地为生存保障,对农场式的经营缺乏认识。我国的小农家庭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产业链变长,家庭经营有其优势,可以保证粮食基本温饱、农村稳定,但却反映了工业化、城镇化仍需继续发展吸收大量农村人口,而此过程却需要工业乃至全社会的整体供给改革,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过程。
2.4 农业生产专业化人才短缺
农业科技的研发需要进一步与实际联系。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依旧是处于相对薄弱的一方,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农业人才是改革的重要一环,然而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多是留守中老年人或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的返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多数只能进行初级生产,而受过专业教育的高级农业人才则多数不愿去农村。究其原因有:认为农村发展前景小、缺乏一定的配套设施以及对农业知识掌握不足而不敢去农村等各种情况,因此,不仅要求进行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专项人才培养。
2.5 农产品供给产业链短、缺乏高档农产品的生产
2.5.1 农产品供给不能适应消费需求
生产的农产品不是市场所需要的,这是供需失衡的重要方面。在我们国家除了少数能适度规模经营的农场以及国家级粮食生产区能够生产较高质量的粮食农产品,家庭的小农生产模式仍是主导地位,这也是我国地理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家庭的分散化种植必然存在松散自由、资金有限、高技术难以应用等特点。
2.5.2 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
诸如农村生活污染、农业企业排放污染、面源污染等是当前主要污染源,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土地上种出的各种农作物又有什么高品质可谈。农村成了工业化中各类排放物的最佳选择,且几乎没有任何处罚措施,这必然使得本就发展落后的农业遭受更加严峻的挑战。
3 农业供给结构改革措施
3.1 政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与市场的协同
3.1.1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与市场相协调的供给农业
粮食安全是国家整体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逐步减少农业生产人数,在保证改革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要改革就必须清楚:市场需要什么;政府职权应怎样划分,妥善协调粮食收储与价格形成机制的关系。农业方面“化产能”的最好方式就是进行结构改革,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积极促进供给改革;既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动向,又要通过供给改革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局面,以改革加强供给与市场发展,以发展拉动供给与创新改革。
3.1.2 加大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检验
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督管理措施,配套相关检测设备,使监督检测落到实处。另外,只有完善的法律政策仍旧是不够的,通过实践,普遍存在政策在最后一公里处落实难的问题,这说明仍存在管理制度的欠缺,需要详细到每个具体农户由谁负责,在流通、销售环节也应该要明确责任人,切实保护好老百姓的“菜篮子”。
3.2 加强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有机融合,实现多方位全面发展
首先,农业供给改革必然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这就要第二、三产业去合理容纳这些人数,又使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要进行结构优化,第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其次,加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后必然对农业改革的重点与方向加以明确,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质量将得到提升。最后,培育新动能、改善旧动能。新旧动能转换是辩证统一的,新动能成长创造出大量就业,接受农业生产者,为传统生产增效升级和人员分流创造条件;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激活沉淀的要素资源,也可为新动能成长腾出空间。
3.3 发展科技农业,提升供给侧水平
农业供给改革应积极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农业是进一步发展科教兴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3.3.1 建立农村大数据体系
加快整合数据,做到创新驱动、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的研究分析,提前在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经营等环节做出合理调整,建立国家农业数据平台,为政府决策、市场参与者的活动提供数据支持,对农、林、牧、渔的生产提供全方位数据。
3.3.2 农业供给改革智能化
供给改革智能化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结合,减少人力的使用。发展智慧农业,将物联网技术、3S 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视音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集合,通过远程实时检测诊断,做到远程控制,采取及时准确的措施精确服务,可以同时解决粮食安全、质量安全两大问题。
3.4 推进农产品的无污染高端生产
3.4.1 深化农产品供给端产业链
在过去长时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围绕粮食安全发展,必然导致粮食生产追求量大而不注重其高品质。因此,发展农村电商、互联网、农村信息大数据为供给产业链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保证农产品深加工的各个环节都有很好的销路,促进了多元化生产模式建立以及农村、农业新动能的产生,改善旧动能更加适合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3.4.2 供给生态农产品
在保证藏粮于地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生产生态农产品:第一,应该改善土地污染,减少过量的农药化肥使用;第二,因地制宜,生产适合本地区的农产品;第三,增加土地轮休、封鱼期、草场轮换,只要耕地、水资源、草场得到很好保护,则粮食安全及肉蛋奶的生产也就不用担心了。做好环境保护,生产生态农产品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4 结 论
改革的深水区是必须要面对的,是问题倒逼的必经关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对农业现代化乃至于全面经济改革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能期待一蹴而就,更不能投机取巧,只有坚定决心,硬碰硬地面对困难干下去,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首提农民主体论[J].吉林农业,2016(4):11-12.
[2]张海鹏.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221-224.
[3]许经勇.论农产品流通与农业供给侧改革[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6(1):1-5.
[4]吴宏耀,祝卫东,罗丹.农业供给侧改革重在粮食安全[J].中国合作经济,2016(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