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洋务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2018-07-22陈大陆
陈大陆
摘 要: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业,它独立于传统教育体制之外而自成另一个系统。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发轫,而且是晚清废科举、兴学堂,培养新型人才,全面推进教育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中介。本文追踪洋务教育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挖掘具体实例,探索洋务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洋务派;洋务教育;废科举;兴学堂
一、洋务运动促进洋务教育的兴起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张之洞为配合振兴实业,在湖北发展实业教育,经他本人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先后成立的学堂有:1891年成立的算学学堂、1892年成立的矿务学堂、1893年成立的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1897年成立的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成立的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还创办了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在张之洞的教育近代化构想和实践中,师范教育居于最基础的地位。因为他认识到发展教育主要是普及国民教育,而国民受教育的基础在于普及小学教育。普及小学则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师,这是发展小学的决定条件,而各国中小学教员也都来源于师范学堂,故师范学堂是教育开端之地,关系至重。1902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了湖北师范学堂、还与其好友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1904年创办了两湖总师范学堂、1906年创办了女子师范学堂,专门培养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在张之洞的积极带动下,全国新式学堂蓬勃发展,如雨后春笋。
可以说张之洞是湖北近代教育的创始人,他伟大的教育理念,为湖北培养了大批人才,使湖北形成了一个知识层次和价值观念不同于传统文人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积极地活跃在清末社会各界。诚然,宣扬忠君,维持清朝统治的封建色彩是他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但是,他能看到西方文化的长处,敢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足见其不凡。在当时的状况下,张之洞不可能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封建王朝做本质的区别,这充分体现了他自身思想的桎梏,但并不能掩盖他所创办的洋务学堂不仅惠泽于湖北,而且对中国近代化教育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当时在湖北处处可见张之洞的教育成果,直到今天很多湖北的高等学院仍然将张之洞视为教育伟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武汉大学被具有世界权威级的《Science》期刊,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独特办学风格,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优良校风。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新式学堂使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中国近代教育乃至现代教育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实业学堂的办学特点及其成果
这些新式学堂的办学特点及教育方向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政府主流体制内的新式教育,是从同文馆开始的。所谓“同文”,也可理解为“通文”,实际就是“翻译、译文”的意思。1862年7月29日恭亲王奕?、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学期初定3年。同文馆开办之初并不为人们所能接受,因为是新生事物,百姓没能开化,误以为学了洋文便是投降了外国,背叛了祖宗。旗门子弟不愿进入,名门望族子弟深怕受到谴责,不但不愿进入,而且也不敢进入。同文馆遭遇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招生困难,于是,政府拨款,加以利诱,初进馆的每位学员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之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那时每月十二两银子,是个很可观的数字。一个翰林(正三品的文官),为中堂尚书家教书,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以后扩大招收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外地学员,因此,入学学员逐年增多,学员的待遇也逐年缩减。1902年同文馆与算学馆、日文馆合并为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北京大学前身)。严复出任更名后的首任校长。
馆首届毕业生:张德明出生于没落的汉族人家,自幼家境贫寒,在舅父的帮助下曾读过一点私塾。他十五岁那年,凭着自己的聪慧和能力考上了洋务派开设的第一所外语学校——北京同文馆,是首届仅有的十名学员之一。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这位刚满18岁的少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曾任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清朝同治五年也就是公元1866年,是中外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9岁的张德明被清政府委派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出国旅游团,去欧洲观光。他随团游历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汉堡、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普鲁士1947年2月25日,被宣布解散)十个国家,饱览了世界风情。此次出国,清政府的目的是要了解洋人内情“探其利弊”。这次出访给了年轻的张德明很大触动,他看到闭关自守的清王朝之外竟有如此文明开化的另一番天地!这活生生的现实使他大开眼界。回国后,他写出了《航海述奇》,详细记载了他的观察见闻。这期间他对戏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用戏剧形式,形象记述、记载了欧洲盛况。他是我国第一位介绍欧美的戏剧人。
继京师同文馆之后洋务派又设立了: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台湾西学馆、新疆俄文馆等。各个外语同文馆正式规定:除了学习英、法、俄、德、日等外语,学生还要兼习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學、世界历史、世界地理以及译书等课程。后又添设翻译处、东文馆。因此,同文馆变成了一所主学外语,兼习多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广州同文馆一直办到1911年广东光复,前后达38年,培养了不少外语人才,这些毕业生一部分留在馆内继续学习,兼任副教习(助教)工作,同时还要承担西书的翻译任务。另有一部分毕业生充当了外交使节的译员。后来这些毕业生有升任使馆秘书的,有升任驻外总领事及代办的。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国内进入了政坛,有做知县知事的,有在税务、地方检察厅做官的。当时,广州同文馆首任提调(相当于校长)王镇雄、首任馆长谈广楠和唐森以办学成绩突出,而受到表扬和晋升。在广东近代教育史中,成绩斐然。是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先声。
随着同文馆毕业生的增加,创办翻译机构,集中力量翻译西书,这是洋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机构中,他们或者聘请外国人与我国懂外语的知识分子合作,或者直接利用我国自己培养的翻译人才,翻译出版了为数可观的西学著作。包括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法学、历史、外语等学科,如《富国策》、《万历公法》、《各国史略》、《英文举隅》等;又包括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学科,如《格物测算》、《化学阐原》、《天学发轫》、《中西合历》等。随着人们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和翻译机构的增多,引进翻译的书籍也日渐增多,品种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齐全。这些译著不仅为新式学堂提供了急需的教材,还为培养新式人才提供了科技素材及研究方向,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冲击和改变了封建传统旧知识结构和教育体系,它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变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这些译书本身的价值。同文堂培育出的翻译家严复当时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准则一直延用至今。现在的外语教师还是会以信、达、雅的准则去衡量学生翻译课文的水准。
三、选派留学生
选派留学生与最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学生——容闳密切相关。容闳,广东香山人,七岁随父到香港读书,1847年被美国教育家勃朗牧师带到美国,从此开始他的留学生涯。容闳读完预科,又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容闳毕业回国。他不仅带回了中国第一张耶鲁大学的毕业文凭,而且还带回了一个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年命运和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梦想。1870年,他大胆地向曾国藩提出了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教育计划”。洋务派领军人物曾国藩非常赞同,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得到了朝廷的批准。1872年8月,第一批30名幼童(年龄定为10至16岁)抵达美国,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出洋留学的新篇章,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件大事。此计划是每年30名,四年共派120名,分批赴美留学,15年后,再按年分批回国。容闳看到幼童们来美后积极奋进的精神以及美国人士的好评,内心极为欣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支持此项“教育计划”的曾国藩于1871年病世。幼童们又遭到在美监督吴子登的告密,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很多学生没能完成学业,便被提前全部召回。派遣幼童留美一事未能善始善终。但是,容闳首倡的出国留学之举并没有失败。在这之后的几年,李鴻章先后派出四批学生前往英、法、德等国学习军事、造船、医学、法律等不同学科。这批留美幼童回国后并没有沉沦,凭着他们在美国获得的真才实学,在清末民初的铁路、工矿、教育、电讯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就,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是: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飞机设计师冯如、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 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改良派代表人物严复等。
四、总结
洋务教育培养的大批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及科学研究,他们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都载入了历史史册。追思过往,洋务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可磨灭。
参考文献:
[1]《洋务运动史》夏东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2]《鲁迅全集》《呐喊》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