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性

2015-07-12甘静玲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洋务派洋务运动

甘静玲

摘 要 洋务运动是我国特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这场运动的评价,见仁见智,主要有肯定论、否定论和肯定否定各半三种基本观点。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析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性。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洋务派 历史进步性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18-02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危机四伏的“衰世”。在这内忧外患的危机之时,为拯救巩固清王朝统治,一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始于1861的洋务运动对当时中国社会及后来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它的历史进步性。徐泰来在他的《也评洋务运动》一文中就认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深入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顺应国内外新形势之举

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统治阶级内部政治生活更加腐朽,官员间勾心斗角。统治集团开始买办化以迎合外国列强侵略的需要,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未曾有的大变局。加之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民族矛盾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急需一场变革活动。

从经济状况看,封建主义经济虽然还占有绝对优势,但是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自然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清政府先后被迫新开了十几个通商口岸,从沿海扩张到长江流域,由华南到东北,外国船只可以驶入长江,侵略者可以进入内地自由经商和进行传教,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打开了便利之门,我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在此形势下,我国与外界联系较为频繁沿海一带地区,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封建生产的新生产方式。在“19世纪60、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开始投资于新式企业;一些原来的旧式手工工厂或大作坊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里,已经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这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面对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壮大,清政府内部出台相应的方针政策势所必然。

从国际形势看:19世纪中后期,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阶段过渡。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接连爆发的经济危机之中(特别是首先在英国爆发的1857年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大力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侵略矛头指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结果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程大大加快,民族矛盾更加激化,民族危亡日趋严峻。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中国这道封建大门已不能再紧闭着不开了,最终被具有开放性和侵略性的资本主义所冲破。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旋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

内外交困的清政府要应付新的局势,维持统治地位,需要寻求新的对策。由此,在一些仁人志士的呼吁和一部分清醒的封建官僚的倡导下,开展了这场以自救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场运动无疑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了当时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可谓是“与时俱进”的。

二、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以“自强”活动开始,主张效法西方的船坚炮利和某些先进技艺求得自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此后,着手以“求富”为目的创办民用企业的活动。“自强”和“求富”两个口号的提出与付之实践,充分表明近代中国在满清王朝统治下的现实状况,也说明了洋务派官僚的开明与进步的思想。在洋务运动过程中,许多事物对于中国来说都还是首创,是一种新的东西。

运动开展期间,洋务运动实实在在给近代中国提供了许多新事物。依照马列主义的标准认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洋务运动从实施到结束的三十余年里,取得了一些现实的成果,其中包括许多新事物:

兴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陆海军和新式军港;兴办了同文馆、广方言馆、翻译馆、舰政学堂、海陆军学堂等近代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出版了一批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历史、地理等书籍,并选派了一批留学生赴欧美学习近代科技知识;创办了许多报刊,主要有《羊城采新实录》《昭文新报》《汇报》《新报》等。

洋务运动中提供的这些新事物,在许多领域都促进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从此“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近代轻、重工业,在生产工具的变革上,洋务运动具有开创历史纪录的一面”。这是我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洋务运动的新制度、新政策,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培养了具有近代知识的专门人才,因而出现了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和手段;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此后,封建的中国迈向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的第一步。创办的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化历程中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有助于瓦解了封建经济促进社会的进步

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大国内部开始产生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是建立在生产力较发达的基础之上,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也将取代使用落后生产工具的小生产者的封建主义经济。洋务运动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寓强于富”的经济思想,更有力的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它是商品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发展,特别是“西用”的广泛引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和扩大。洋务运动进程中建立的近代企业是“原来封建社会中所没有的现代机器工业,这不可能不促进社会经济的变化”。这说明社会经济的变化或转型,是原来社会中所没有的,后来才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基础之上的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物的出现必定或多或少冲击着旧的社会形态,因此,它存在着很大的生命力。由此看来,洋务运动所开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就必定冲击着封建主义经济。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商品市场的出现、发展和壮大。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开始瓦解了我国的自然经济,手工业被破坏,商品市场的规模日趋扩大,这可以从以下数据得到证实。鸦片战争前,“中国进口贸易额不过1020余万元,出口贸易额为1330余万元”,但战后,“1864年到1894年中,进口贸易额大大增加,进口总值由4600余万关两到16000余万关两,出口总额从4800余万关两增加到12800余万关两。”这种贸易额的增加,说明我国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商品市场日益扩大,也同时说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其次,劳动力市场出现。我国的原始手工业遭到破坏后,使千千万万依靠手工业为生的人纷纷破产,使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出现并扩大。马克思曾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中,已较普遍地采用了雇佣劳动,大部分工人都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工资大体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决定的。这表明机器生产的优越性和战胜小生产者的必然性。机器代替手工使那些小生产者成为无事可做的劳动力,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农业上,由于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外国资本对中国农民的掠夺,出现了一大批待业的廉价劳动力。

再次,扩大了货币财富的积累。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部分的货币财富被侵略者所掠夺,60年代后,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先进科技的传播、机器设备的输入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不但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而且为我国社会经济积累了很大一部分货币财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更是如此。这也是洋务派主张的“分洋商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而收回部分利权目的的功绩所在。

我国的社会经济关系在洋务运动的开展过程中有了以上的变化,洋务派所引入的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等才得以在中国大地上生存并持续几十年之久。洋务运动中引入的“西用”使资本主义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而且“资本主义是与封建主义对立的,这一经发生,就必将对封建主义的肌体起着腐蚀作用”。说明新的生产关系对旧的生产关系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从生产力方面看“西用”,它是新生的,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壮大。在不断扩大的商品经济的作用下,经济规律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就产生了作用,影响力也日渐深刻。从生产关系上讲,资本主义对旧的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起着分解作用,作为封建结构中的小生产者必将向两极分化,为资本主义不断创造出资本,劳动力。

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可以说“真好像木乃伊遇到新鲜空气一样迅速的腐烂了”。这是人类社会也是我国向前发展的巨大进步。所以洋务运动为在中国变自然经济为商品经济,变小生产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在较大的范围内瓦解封建主义经济,对于增强我国国力,摆脱民族危亡起着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时岳.洋务运动研究四十年[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1,(8):96.

[2]陈旭麓.中国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周溯源.洋务运动给近代中国提供了哪些新东西[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3,55-56.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洋务派洋务运动
浅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探索洋务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探析
洋务派与中国近代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源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近三十年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洋务运动评价内容的演变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