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在亲子游戏中参与的调查研究

2018-07-12戴莉蓉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指挥者监督者玩伴

戴莉蓉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亲子游戏是指以亲子双方的情感为纽带而开展的一种活动,是亲子之间重要的交往形式[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然而,快节奏的生活,不仅让家长忙于工作,孩子们也在不输在起跑线的压力下参加各种培训班,减少了幼儿游戏的时间。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众多,其中家长的作用最具关键性[2]6。亲子游戏作为家长和孩子交流互动的重要活动方式,家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能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亲子关系的巩固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家长对亲子游戏的认识上,刘媛的研究发现家长普遍能够正确认识亲子游戏的内涵[3]31。但对于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大部分家长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游戏时间上,大多数家长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但游戏种类比较单一,多为体育游戏[4]28。此外,在游戏材料上,翟爱萍发现家长更喜欢买现成的玩具,而自制玩具少,并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5]27。通过梳理以往研究发现,根据家长在游戏陪伴中所采用的指导方式,家长的角色可以分为无关者、安全监督者、观察者、指挥者和玩伴。对于作为无关者的家长,他们大多只是在孩子游戏时坐在一旁干自己的事,如玩手机等;而作为安全监督者的家长,他们一般无意参与孩子的游戏,只是作为看护的身份,在不远处注意孩子的安全,在特殊情况下给予照顾;作为观察者的家长,也可以说是一个旁观者解说的角色,他们会在孩子游戏时,观察孩子游戏的行为,并适时发出提问和指导语,让孩子更加高效的游戏;作为指挥者的家长,他们主导着游戏的发展方向,孩子反而处于被动的一方;作为玩伴的家长,他们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家长尊重孩子的想法,双方通过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本调查试图针对亲子游戏中家长的角色类型进行调查和探讨,了解家长到底是作为参与者参与其中,还是只是一个旁观者;在不同的角色下,他们是否满足了孩子游戏的需求。希望借此引起家长对于亲子游戏的重视,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期为家长科学参与亲子游戏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有关学前儿童的家长,通过有关老师的帮忙,在扬州市邗江区杨大附属幼儿园发放问卷,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参考刘媛的研究[3],编制了《亲子游戏中家长参与调查问卷》。问卷的效度采用了专家评价的方法进行检验,7位专家中有4位很满意,3位比较满意,因此问卷在设计和内容上基本有效。此外,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13,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包括4个维度:家长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家长对于亲子游戏的认识,亲子游戏中的条件创设(包括时间、材料、游戏内容等方面),家长参与亲子游戏的方式。对于题目的设置主要为五点记分。家长对于亲子游戏的认识方面的题目为“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记为1-5分,亲子游戏的条件创设和家长参与亲子游戏的方式为“从不”到“总是”,分别记为1-5分。其中反向记分的题目记为5-1分。

表1 基本信息

(三)研究方法

在征得班级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下,针对幼儿家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施测时间约20分钟,问卷现场收回。收回问卷162份,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7%。

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家长在亲子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根据家长在游戏陪伴中所采用的指导方式,家长的角色可以分为无关者、观察者、安全监督者、指挥者和玩伴。其中作为玩伴的家长最多,其次是观察者和安全监督者,作为指挥者的家长有20人,占12.7%,作为无关者的家长最少,有13人,占8.3%。作为观察者、安全监督者和玩伴的家长,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都在大学及以上(包括大专),在作为无关者和指挥者的家长中,各有60%左右的家长的文化水平在初高中及以下(包括中专),见表2。

(二)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对亲子游戏的认识

在亲子游戏的认识上,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67,P<0.05),作为安全监督者的家长对于亲子游戏定义的认识显著低于作为无关者(P<0.05)、指挥者(P<0.05)和玩伴(P<0.05)的家长。在不同游戏的功能的认识上,不同类型的家长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1.30,P>0.05),作为无关者的家长对此的认识显著高于作为安全监督者的家长(P<0.05)。在对待游戏与学习的态度上,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45,P<0.05),作为玩伴的家长对于游戏的重要性的认识显著高于作为无关者(P<0.05)和指挥者的(P<0.05)家长,见表3。

表2 家长在亲子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与文化水平的交叉表

表3 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对亲子游戏认识的均值比较

注: 1代表无关者,2代表观察者,3代表安全监督者,4代表指挥者,5代表玩伴。

*代表0.01

(三)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在游戏条件创设和种类上的差异

在家长每星期是否多次和孩子游戏的倾向性上,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的均分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2.18,P>0.05);在游戏种类的丰富性上,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3.22,P<0.05);在是否会给孩子用旧物制作游戏道具上,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的均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2.26,P>0.05)。进一步检验见表4。

表4 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在游戏条件创设和种类上的均值比较

(四)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参与亲子游戏的主动性

在游戏的发起上,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的均分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其中,作为无关者和安全监督者的家长的均分显著高于作为指挥者和玩伴的家长;在孩子独自游戏时家长的主动性上,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的均分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经进一步检验发现,作为玩伴的家长的均分显著高于作为无关者和安全监督者的家长,见表5。

表5 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的均值比较

(五)二胎家庭的安全监督行为的现状

对于二胎家庭是否常让两个孩子一起玩,自己在一旁注意他们安全的行为,有45%的家长选择有时,30%的家长选择经常,12.5%的家长选择偶尔,5%的家长选择总是,7.5%的家长选从不,见表6。

表6 二胎家庭的安全监督行为的差异性性检验(n=40)

三、讨论与分析

(一) 家长的角色可以分为参与者和旁观者

家长在亲子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分为无关者、安全监督者、观察者、指挥者和玩伴。其中,作为玩伴的家长的人数最多,其次是观察者。这说明家长对于如何正确的和孩子游戏具有一定的认识。这与刘媛学者的研究是相同的[3]。

就角色本身的特点来看,作为无关者、安全监督者和观察者的家长,他们在行为上并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和孩子之间没有过多的互动,他们更多的是在游戏之外的。他们是亲子游戏中的旁观者。而对于作为指挥者和玩伴的家长来说,他们是参与到亲子游戏中的。在行为上,他们有和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他们是亲子游戏中的参与者。并且,家长的文化水平对家长的角色扮演具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观察者的家长的文化程度都比较高,虽然他们没有直接进入到孩子的游戏中,但他们知道如何利用一定的指导语让孩子更加高效的游戏,掌握游戏的窍门。而作为指挥者的家长有60%的人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他们对于亲子游戏可能缺乏一定的认识,不知道如何正确指导孩子游戏。他们的主导意识太过强烈,常常忘记在游戏中孩子也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他们直接取消了孩子的话语权,让自己成为了亲子游戏中的主角,而这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6]。在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二胎对家长角色的扮演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大多数家长更愿意让两个孩子一起玩,而自己则站在一旁随时注意他们的安全。在这时,他们往往忽视了在亲子游戏中自身角色的重要性。

(二)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对于亲子游戏的认识

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对于亲子游戏的定义和功能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亲子游戏的旁观者来说,他们虽然能认识到亲子游戏是父母和孩子双方的游戏,也能了解游戏的重要性,甚至有的家长的认识水平高于作为参与者的家长,但他们并没有参与到游戏中,尤其是作为无关者和安全监督者的家长,他们的认知与行为并没有达到统一。对于亲子游戏中的参与者来说,他们对于亲子游戏的定义的认识是显著高于作为旁观者的家长的。对于不同游戏的功能的不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总的来说,大多数的家长都了解了游戏对孩子能力的培养。而这可能与当今幼儿教育的理念有关,并且孩子所处的幼儿园也在宣传游戏化教学,家长也从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亲子游戏的进行。

但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他们对于孩子在幼儿时期到底是应该学习还是游戏,认识度并不高。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游戏的时间常常留给了培训班。而作为玩伴和观察者的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能根据孩子的年龄做出相应的选择,这或许与家长的文化水平有关。尹芳也提到过家长对游戏的态度存在年龄、文化和职业差异[4]27。陈琳怡学者也有相关的调查,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但家长更加重视幼儿的学习,即使是游戏,家长也常常带幼儿玩益智类的游戏。此时,游戏成了家长锻炼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道具[7]。与以往自由自在的游戏相比,现在的游戏具有了一定的功利性。

(三) 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在亲子游戏中的行为表现

就游戏的发起来说,作为参与者的家长的主动性不是很高,游戏更多是由孩子来发起的。但他们能在孩子独自游戏时,主动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陪伴孩子一起游戏。而作为旁观者的家长,尤其是作为无关者和安全监督者的家长,虽然由孩子来发起游戏的次数显著少于作为参与者的家长,但我们可以发现,在孩子独自游戏时他们的主动性是低于作为参与者的家长的,他们没有主动加入到孩子游戏中的意识,这也与他们本身的角色特点相符合。总的来说,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在游戏的主动性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这可能与家长的职业有关,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忽视幼儿对于亲子游戏的需求。另一方面,家长对于如何和孩子游戏交流缺乏相应的知识,在意识上没有相关的认知。有的学者也提到过,在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中,都存在互动性强弱的问题[5]23。虽然有的家长能够主动加入到亲子游戏当中,但是并不具有科学的指导策略,在游戏中处于被动一方,并不能在游戏中活跃气氛,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在游戏的时间上,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都能做到每星期多次与孩子游戏。但我们知道作为无关者和安全监督者的家长即使多次与孩子游戏,他们本身也并没有参与其中,只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并且翟爱萍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有研究显示,亲子游戏的时间常常是不够的,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忙于参加辅导班,这就导致亲子游戏的两个主体常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一起进行游戏[5]26。另外,在游戏的种类上,作为参与者的家长游戏的丰富性是显著高于作为旁观者的家长的(无关者和安全监督者)。但是,通过提问可以知道,大部分的家长的游戏都是体育类的游戏,其次是益智类的游戏,如拼图和七巧板。虽然他们每次玩的游戏或许是不一样的,但都属于一个种类。这与尹芳的研究相同[4]。在游戏的的手工制作方面,大部分的家长的意愿并不高。虽然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自制过玩具,但更多的是幼儿教师布置的作业。家长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更倾向于提供者,而不是和孩子一起制作游戏的合作者。此外,作为观察者的家长的意愿是高于其他角色类型的家长的。这可能与家长角色的特性有关,作为观察者的家长比较注意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和策略,而针对孩子该阶段的发展,制作相应的游戏道具可以让孩子的能力得到锻炼。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商场上的玩具颜色鲜艳,种类丰富,更能与孩子的年龄相匹配,对于家长来说简单又省事,而孩子从其中也能获得乐趣。而自制游戏道具费时又费力,常常做出来不过多久就坏了。并且从翟爱萍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家长对于自制游戏道具的认识不够全面[5]22,只认识到它对于幼儿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在其过程中家长陪伴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在亲子游戏中的参与状况,主要结论如下:除了本身角色存在的问题之外,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对于游戏与学习的认识不太清楚,并且手工制作游戏道具的意愿不大,而游戏本身的性质,了解渠道的缺少等都会对家长的参与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此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对于作为无关者和安全监督者的家长来说,需要自己主动迈出第一步,和孩子一起游戏。家长可以先选择一些擅长而又适合孩子的体育游戏,可以带有合作或者竞赛的性质,在运动过程中发现和孩子一起游戏的乐趣,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和默契。而对于一些智力、结构类的游戏,家长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必要时可以参加一些亲子机构活动,从中获取经验。此外,对于作为指挥者的家长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就是放手和尊重。在游戏中需要让孩子自己去掌握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孩子在长期的指挥下,会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时候家长要对孩子的选择加以鼓励,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在成功中建立自信。最后,对于作为观察者和玩伴的家长来说,要将两者的特性相结合。作为观察者的家长可以适时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作为孩子的玩伴。只是单纯的站在一旁,给孩子提出建议,会让孩子产生距离感。作为玩伴的家长,和孩子相处中也要掌握一个度,有时也需要“站远”一点,树立自己的威信。

二是促进家园合作。幼儿园可以举行一些亲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幼儿家长和孩子交流,逐渐让家长了解到科学的游戏指导策略。此外,教师要加强和孩子、家长的交流,时刻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可以开展家长会、家庭教育会等为家长进行一些知识的科普。

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家长可以利用网络来了解亲子游戏的多样性。此外,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整理一些关于亲子游戏的资料,让幼儿家长了解参考,也可以发送一些视频让家长学习。可以用qq,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加强和家长的交流。通过交流,加深幼儿家长对亲子游戏的了解。

猜你喜欢

指挥者监督者玩伴
监督过失犯“归因-归责”路径之厘定
玩伴“妞妞”我最爱
让监督者接受监督——河北省石家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扎实开展“双评”工作
大型交响乐团表演中指挥的作用探究
家教“漫”镜头
最佳玩伴 5分钟带你了解马自达MX—5 RF
谁来监督监督者——德国检察官之监督与制衡刍议
合唱指挥者应具有的素质及指挥要点探析
官员更需要“不自觉地接受监督”
一位富有创见的指挥者——邓华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