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演变及开发对策

2018-07-12李秀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白族民间儿童

李秀芳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在社会文化的视野下,游戏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游戏的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关注游戏的社会文化起源、影响游戏发展和演变的社会文化因素、不同文化生态系统中人类游戏的特点、游戏对于社会文化传承、传播的意义和功能等问题[1]1。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大理白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白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白族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白族民间儿童游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现代化过程中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演变

为了了解白族民间儿童游戏在现代的发展,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笔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上关、双廊三地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童年(12岁以前)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和21世纪前10年度过的三个年龄组的124名受访者(包括成人和儿童)的童年游戏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发现三个年龄组童年时代的游戏特征基本可以按照该地区电视基本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及网吧诞生的21世纪初期为界限划分为1985-1995,1996-2005,2005至今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1985年至今,大理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演变(见表1)

表1 1985-2017年大理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演变

(资料来源于笔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上关、双廊三地的问卷和访谈资料)

(二)1985年至今大理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特点

1.1985-1995年间大理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特点

1985-1995年间大理白族民间儿童游戏主要具有自然性、群体性强的特点,与其农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该时期的儿童游戏具有较强自然性,表现在儿童的游戏材料多直接来源于自然界,或由儿童自己用自然材料制作,游戏大部分在户外自然环境中进行。85%以上的受访者说他们小时候自己制作玩具,如做弹弓、秸秆枪、泥人、海螺哨、蝈蝈笼等。近90%的受访者曾经常摸鱼、抓虾、捉泥鳅、爬树、掏鸟窝、拾蘑菇等。75%的受访者报告小时候经常动手捉诸如蜗牛、萤火虫、蜻蜓、蝴蝶、屎壳郎等来玩。70%以上的受访者曾收集桃核、豆子、糖纸、冰棒棍、电池盖、纸烟壳、破旧碗勺等作为游戏材料。没有玩过积木、拼图等现成玩具。

该时期儿童最常玩的三类游戏分别是:1)身体大肌肉技能型游戏,包括爬树、捉鱼、掏鸟窝、扑蝴蝶、游泳、翻跟斗、斗鸡、跳皮筋、跳房子、跳绳、丢沙包、掰手腕等。大约有75%的儿童玩这类游戏。2)手部小肌肉技巧型游戏,包括砸桃核、翻贝壳、拣石子、吹电池盖、挑冰棒棍、弹玻璃珠等。这类游戏具有“博弈类游戏”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约有95%的男孩玩此类游戏,而女孩只有60%左右。3)角色游戏,包括过家家、老鹰捉小鸡、丢手绢、三个字、警察抓小偷等。过家家游戏的内容多是白族婚嫁、祭祀和白族的神话传说。这类游戏有85%的女孩爱玩,男孩子则只有65%左右。

由表1可看出,该时期儿童游戏场地多而开阔,便于儿童玩集体游戏。儿童经常成群结对地到田野里捉虫采花玩过家家,也经常在草地上玩各种游戏,儿童极少独自游戏。

2.1996-2005年间大理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特点

1996-2005年间大理白族民间儿童游戏初步出现商品化、电子化的特点,电视等传媒对儿童游戏的影响巨大。这一时期,由于电视的普及,看电视成为民间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电视剧剧情成为儿童的歌谣和角色游戏的主要内容。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十字歌被改编成:

“你一我一,一休哥;你二我二,王小二;你三我三,三打白骨精;你四我四,张飞买大字;你五我五,武松打老虎;你六我六,悟空摘石榴;你七我七,七色花开;你八我八,八仙过海;你九我九,咱俩喝杯酒;你十我十,降龙十八掌。”

这首儿歌的内容就取自《聪明的一休》《鸡毛信》《西游记》《三国演义》《武松》《七色花》《八仙过海》《射雕英雄传》等流行电视剧。此外,过家家等角色游戏的内容也由模仿民间家庭生活转变成模仿电视剧剧情,角色游戏也因此而成为儿童最经常玩的游戏,大约85%的儿童经常玩此类游戏。此阶段只有45%的儿童曾摸鱼、抓虾、捉泥鳅、爬树、掏鸟窝、拾蘑菇等,儿童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减少,儿童游戏的主要场所由田野、树林变成了巷子、院子。同时,随着网络和移动媒体设备的进入和普及,约20%的儿童喜欢在家玩电子游戏,几乎不到田野、树林游戏,在户外和自然空间游戏的时间也比较少。现成的商品玩具开始进入儿童游戏之中,儿童自己动手制作游戏玩具的机会减少。

3.2001年至今大理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特点

该时期儿童游戏的商品化、室内化、个体化明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较多的家长选择到商店为孩子选择成品玩具。年幼儿童多独自在家里摆弄玩具,自制玩具和自然材料基本退出了儿童游戏的舞台。儿童玩具商品化、儿童游戏个体化的特点显著。调查显示,近80%的7岁以下儿童经常在家玩玩具,很少在户外和伙伴玩游戏。此外,在7岁以上的受访者中95%都说自己曾玩过电子游戏和电脑游戏,54%的儿童承认自己经常在电脑和手机上玩游戏。而在这个阶段,只有15%的7岁以上儿童经常去野外游戏,7岁以下儿童几乎都没有去野外游戏的经历。

二、白族民间儿童游戏面临的现代困境

(一)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空间窄化

在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追求中,城市成为现代化的先导和主体,民间被动地跟随其后[2]16。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民间地区正朝着“城市化”的方向发展。白族民间的城市化进程对白族民间生产、生活方式和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是巨大的,而白族民间生产、生活方式和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又对白族民间的儿童游戏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越来越少,同时伴随着政府对乡村的建设和规划,很多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双廊、上关两地,现在无地的农民已接近25%。时下很多青年农民放弃了农业生产而转向其它谋生之道,如进城务工、做小买卖等。以前,农民外出干活常常带上儿童,田间地头由此成为儿童游戏的重要场所,儿童游戏也较多地模仿父母的田间劳动情景,游戏多具有农耕文化的意趣。现在,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渐消退和农田的消失,儿童很少去田间地头,也没有什么机会观察父母劳作。城市化的进程使公路、度假村和小洋楼替代农田、果园和青瓦房而成为现在白族民间的主要景观。公路和度假村不能成为民间儿童游戏的场所,户外环境的复杂化也使得儿童游戏更多地转向了户内。儿童现在多在家由长辈照看,主要游戏场所即街头巷尾、老年活动中心等长辈的活动场所。

(二)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类型减少

在民间年幼儿童多由老人或者母亲照看,老人和青年妇女生活中核心事件的改变对儿童游戏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下,大多数年轻夫妇不从事农业生产,且一般是男性外出打工,女性在家照看儿童和老人。经调查,现在白族民间青年妇女生活中的核心事件主要是做家务、打麻将和看电视,老人生活也与此相似。母亲和老人是与儿童接触最为密切的,他们生活中的核心事件自然也是儿童最常接触的事件。因此,儿童游戏材料中出现扑克、麻将牌等。由于长时间跟随妇女和老人在室内,而且由于父亲这个重要的游戏玩伴的缺少,再加上母亲和老人一般在看电视或打麻将的时候是很少与儿童交谈的,甚至从不和儿童玩,因此儿童游戏的类型也多转为小型的、安静的室内游戏。加之现代家庭少子化的影响,几代同堂的、多兄弟姐妹的民间大家庭逐渐被小型的核心家庭取代。据了解,至2008底,双廊镇12岁以下儿童中独生子女的比率已经达到了55.6%。独生子女缺乏游戏伙伴,儿童大多自己在家玩耍,游戏的群体性减弱。此外,家长对独生子女的保护意识增强,对子女的期望值增高,于是对儿童的关爱和约束同时增加,儿童的冒险动作会受到家长的干涉。这就使得野外的儿童游戏消失,户外儿童游戏减少,而户内的、安静的游戏则相对较多。集体性的、大型的游戏儿童基本很少见,儿童社会性游戏的内容多是模仿电视局情节。甚至有部分儿童整日在家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根本就不出去玩。造成以自然性、集体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游戏无人问津的现象。

(三)白族民间儿童游戏之文化根基削弱

现代化对白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强烈的。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乡村社会的文化内涵在以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框架中隐匿[2]37。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城市化,传统文化逐步式微。传统的民俗活动减少,熟悉白族民间传统游戏的人逐渐老去,后继无人。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普及,儿童沉迷于电视剧、流行歌曲中,不再听长者讲述白族自己的神话传说,“火塘边的教育”已经消失,口耳相传的文化已经少有人问津。民歌、民间故事、民间曲艺逐渐从民间消失,代际之间的白族传统文化交流已经完全让位于城市消费文化。

白族民间传统文化 (包括民间节日)的失落与变形,自然环境的污染,农民工的大量外出造成白族民间家庭与民间生活空洞化。它对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影响与冲击是明显的。由于民族乡土文化的式微,加上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对乡村生活的排斥,尤其是对土地和自然的感情逐渐淡薄,很多家长认为田野、湖边、草地、树林等地方不卫生、不安全,因此他们让儿童远离了大自然和土地,让儿童只在室内玩。儿童经常沉浸在电视剧和电子游戏中,或是在家里摆弄各种各样的现成玩具。对城市物质生活的模仿使得很多家长以“土、穷”为由抛弃了很多天然的游戏材料,竞相给儿童购买高价的成品玩具。

三、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开发对策

(一)白族民间儿童游戏开发的基本原则

1.文化性

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游戏是最常见的一种教育儿童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儿童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生动的复演,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意蕴。游戏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儿童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因此,游戏常常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承的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正规教育机构中的儿童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因此,儿童的社会教育承担了更多的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而儿童的自由游戏因其自发自主的特点,更能结合儿童的文化背景,被视为最重要的儿童非正规教育的方式。因此,在开发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白族民间游戏的文化性。在白族传统文化土壤中理解白族民间儿童游戏。正视白族民间儿童游戏承载着的质朴而浓郁的白族民间文化的功能。唯有如此,在现代化的潮流中,白族民间儿童游戏才不至于丧失其“乡土特色”和“民族韵味”,才能使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内涵保持“深刻”而“丰富”。

2.生活性

民间儿童游戏的活力来自于它能满足人们生活之需要。因此,白族民间的儿童游戏必定是来自于白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从古至今积累起的白族民间儿童游戏必定是丰富多彩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民间游戏都可以进入幼儿园的课程体系。白族儿童的现实生活是白族儿童游戏的根基。在开发白族民间儿童游戏资源的时候,要注意传统游戏与现代生活的对接。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开发是促进其现代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复古”。同时,强调生活性原则,是想借由白族民间传统游戏的开发树立起白族儿童游戏的“个性化”,而不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照搬内地城市儿童游戏的模式。防止白族的儿童游戏变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城市儿童游戏的复制品。

(二)白族民间儿童游戏开发的基本途径

1.白族民间儿童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要求我们做到“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游戏的满足和发展”。 这提示我们白族民间游戏可以作为一个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和一种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方法。首先,将游戏场地开发成教育空间。可以发挥传统民间游戏场地的开阔多元的优势,充分利用白族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营造一个动静结合、探究性和安全性并存的教育空间,让幼儿走出向户外,在谷场上、巷弄里、城墙根、树林里、草地上、田间地头自由游戏。其次,将白族民间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白族民间游戏中自然融入白族儿童所熟知的本土的人文历史知识、地理物产知识、宗教民俗知识等,可以围绕白族民间游戏设计主题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2.白族民间儿童游戏融入亲子教育

白族儿童的父母长辈是在白族民间传统游戏的陪伴中度过童年的,他们对白族民间传统游戏有着较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理解。因此,亲子教育应该是白族民间游戏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地。鼓励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玩他们年幼时候曾经玩的游戏,比起开发一门课程来讲,是一个更为省时且高效的开发策略。这一开发过程可以在家园合作过程中实现。幼儿园作为亲子教育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比如,整理自己幼时玩过的记忆深刻的白族民间游戏,按照难易程度、场地人数要求等分类,建立一个亲子游戏库;比如,建立教师、家长和幼儿组成的民间游戏开发团队,制定游戏日程表,在家长开放日、家委会活动日、家庭庆祝日等开展白族民间游戏。

猜你喜欢

白族民间儿童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留守儿童
高人隐藏在民间
六一儿童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