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想象点,培养想象力
2018-07-12谢玉爱
谢玉爱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正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巧用标点,启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课文出现省略号,教师要善于抓住省略号的扩展空间,联系课文内容,对课文作合理的续想。比如:《老人与海鸥》一文,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省吃俭用每天去翠湖边喂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的真实故事。课文写到在要收起老人遗像时,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的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单列一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梳理一下前面的内容,然后激发想象:与海鸥朝夕相处的老人没来了,海鸥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了。而现在要收起老人的遗像了,他们的心情会变得怎样呢?他们又会怎样做呢?这省略号省略了的场面你们能想象出来吗?同学们的情绪也被海鸥与老人的深情厚谊感染了,个个情绪高涨,畅所欲言。整个课堂气氛也达到极致。这样通过想象,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中心的理解,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思考的热情,发展了思维。
二、品读文段,展开想象
这是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领悟文章真谛的有效手段。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平淡的部分进行深化想象
课文中有很多的句子看似平淡,但细细推敲起来,却蕴含深深的含义。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描述周总理办公室陈设: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讲到这里,我就发问:“你们可看见过一般有头有脸的人的办公室吗?是怎样的呢?”学生们都争着说自己所见的豪华办公摆设。于是我圈出几个数量词“一张”“两把”“一盏”让学生思考:“从这些简单、平淡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周总理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简朴的生活。又如文中还有这样一句:“他一句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圆圈。”读到这里我对学生发问:“总理一句句地审阅,是审阅一篇文章,一段话吗?”学生们立刻回忆到文章前面的词句。“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今晚要批完这些文件。”我再因势引导:“从这些平淡,没有修饰的词语中你想到了什么?”同学们个个展开想象,纷纷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周总理工作劳苦。”这样, 从平淡的词句一步步地思考想象,引出文章的中心。
2.含蓄的部分进行浅显想象
课文中有许多描述比较深奥,含义比较深刻的地方,学生一下子难以想到答案,就需联系全文内容逐步想象。如《金色的鱼钩》是写班长在长征路上,为照料好三个有病的同志走出草地,因劳累饥饿过度而牺牲,只留下鱼钩。课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在这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这句话的理解比较含蓄、深刻。于是我讓同学通过反复朗读课文,通过对老班长一次次的动人事迹的回忆,一个个动作神态,一句句语言的想象,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这灿烂的金色光芒”不是形容那“生锈的鱼钩”,而是象征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的精神。这样一来,联系全文的内容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去思考、想象,使难以理解、含义深刻的问题变得显而易见,迎刃而解。
三、善用多媒体,激发想象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它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内容以色彩斑斓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更感兴趣。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更能开拓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绘声绘色地叙事,使画、情、景、色融于一体,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在教《草原》时,我联系课文的内容搜集资料制作了几幅美丽的草原风光图。在课堂上讲到草原风景美的时后先让孩子们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美丽的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南方的孩子大多没去过草原,看到这美丽的草原图都情不自禁地惊叹:“真美啊!”对课文描写的内容不言而喻。这时我还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草原上可能出现的声响:马蹄声,牛叫声,羊叫声,鞭子声。又启发孩子:如果你也骑着骏马,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驰骋,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孩子们凝视着、遐想着,陶醉着,好像真的置身于美丽的草原上, 让教学达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四、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孩子们去延伸故事的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创造新的环境,深化文章的主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想象力。如《凡卡》一课,写了凡卡写信给乡下爷爷叙述自己悲惨的遭遇的事,并渴望爷爷接他回乡下去。文中具体地描述了凡卡怎样装信纸,怎样写信,怎样投入邮筒的神态、动作等。这封信的信封只写着:“乡下爷爷收”。显然看出他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对凡卡来说不过是个梦而已,然而他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寄了。课文结尾写到了凡卡把信寄出之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还做了一个美梦。讲到这,我补充发问:“凡卡他做了什么美梦呢?你能把它续写出来吗?”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编辑的故事。有的说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信,接凡卡回乡下过上了快乐的生活;有的说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继续让老板欺负、折磨、更加悲惨;还有的说,凡卡偷偷逃跑回乡下去,途中遇到了大风雪冻死了。答案各种各样,编的故事也离奇曲折,让他们的想象力在编故事中激情绽放。进一步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文中叙述了小女孩大年夜因饥饿寒冷悲惨死去的故事。文中写到她穷得连一根火柴也不敢轻易拿出来取暖时,我因势利导:“我们现在生活过得怎样?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说?怎么做?”我的发问,引起同学们的同情心。他们目光充满着深情、怜悯,都争着回答,有的说会叫全家人来关心、帮助她;有的说给她吃的、住的、用的、玩的;也有的说会和她一起上学、一起玩、一起生活;还有的说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里,一定不会有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悲惨的故事发生。同学们延伸想象的故事不但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还体现了他们小小心灵充满了爱心,从而也使思维思想与思想教育达到一体化。
唤醒想象,启发思维。语文教材为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作为教师,应千方百计挖掘想象点,启发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大胆想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既拓展了学生 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