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2018-07-08王丹
王丹
[摘 要]数学作业的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加以思考和运用,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同时数学作业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的作业,不仅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本文研究了初中数學作业的布置计与批改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 ;布置;批改
作业是为学习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作业来帮助学生预习即将讲授的内容和知识,加强课后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也通过作业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是很多教师通常把作业与练习题画等号,也就是说每次布置的作业都是很多的习题,将作业打造成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 因此,这种作业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敏锐的数学思维,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丰富作业的形式,优化作业的精准度、分层性. 同时注意批改的方式和方法,以起到预热、巩固、发展、深化、激励和补救数学课堂之功效。
一、预习作业要有操作性
操作性指的是学生在进行某一项活动的时候是预先知道活动要求的,学生的行为是可以有序进行的。预习是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教授之前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自己接触到的知识都是新的知识,是自己以前从未学过的知识,是自己较为陌生的知识,所以,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指向性质,给学生一个引导的方向,让学生明白其中具体的标准和要求,这样就方便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如果教师不这么去引导学生的话,学生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在预习的时候就会随意敷衍,这样预习作业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课后作业要具有衔接性
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为例,在这个章节主要引导学生将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以及相关基础知识构建较好的联系,系统地掌握好知识,那么在习题设计中,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教师先列出一个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不像以往一样直接要求学生解出不等式,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数轴的演示解出不等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先要对不等式进行简要的分析,了解解出不等式的思路,随后借助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把不等式解出来,最后再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够在完成一元一次不等式习题的过程中复习有关数轴的知识,同时使二者结合起来,构建较好的知识框架。当课后作业有了衔接性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使知识衔接起来,不再是以往单个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
三、课后作业要具有开放性
以二次函数的教学为例,在这个知识点的相关习题中,总是把函数内容单独拎出来进行单一的习题练习。现在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尝试性地将函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实现开放性与综合性的理解。教师在习题设计时,可以做出这样的变化:在以往单一的动点问题中加入结合图形的模型。比如教师可以先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坐标系中有一个三角形,而二次函数上有一个动点能够与坐标轴上的两个定点构成一个三角形,随着动点的运动,会在某个时刻使已知三角形与动点构成的三角形全等。学生这个时候不仅仅要掌握好函数知识,更要开放知识的界限,使几何知识融入其中,进而提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设计,课后作业更加具有开放性,学生不再单一地提升预设的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够使知识形成综合性的理解,培养学生较好的开放性数学思维。
四、课后作业要具有延伸性
如在几何证明题中,不是单一地要求学生理解好各种定理与几何性质,而是在证明某一条件的过程中不断对已知条件抽丝剥茧,掌握较好的数学思维。就以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习题为例,先举一个错误的例子:在一道习题中已经给出了两个三角形的两边相等,且两边所夹的角也相等。学生在解题过程可以直接运用“边角边”的定理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样的习题只是让学生理解了这个定理,并非掌握了较好的证明思路。现在教师要进行如下的设计:针对相等的两条边,教师可以列出一系列的数量关系,学生通过数量关系的推算证明两条边相等,随后再来证明两边所夹的角相等,学生通过利用平行线的定理或者三角形的定理转换推断出该角相等,最后再利用“边角边”的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这类证明题的思路,真正地提升数学思维。通过这样的设计使作业更具有延伸性,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知识点理解,能够培养好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综合能力。
五、作业批改要有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优等生,这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强,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教师在给这类学生布置作业时要加大难度,批改作业时要更加严格,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二个层次是中等生,这类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扎实,能通过教师耐心的讲解掌握知识,并发挥自己的数学才能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稍微降低难度,批改作业时要认真做好批注;第三种就是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给这类学生布置作业时要布置基础内容,批改作业是要更加仔细,教师要时常鼓励该类学生,搞好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励和鼓舞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中。由此可见,数学作业布置与修改的差异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及时批改作业,对作业进行合理的点评
数学作业是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查漏补缺的过程,是教师了解数学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教师及时对布置的作业进行批改就能知道学生对最新内容的把握情况,教师针对批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把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在下一节课堂上进行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加深影响和深入理解。只有多次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与总结,就能分析出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如果只是简单的布置作业而不批改作业,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走一个形式。没有老师通过批改作业作为监督学生学习的手段,这样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学生做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不批改作业就不能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及时批改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实现作业布置和批改差异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苗荣青.高效课堂下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差异化探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4):33-35.
[2]倪丽琴.高效课堂下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差异化探析[J].文理导航(中旬),2016,(3):17-17.
[3]王晓霞.高效课堂下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差异化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3):17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