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品德课程媒介素养教学策略探索

2018-07-05罗笑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媒介素养新媒体

罗笑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作为未成年人的小学生,在各种媒介依托的文化中接触到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混淆了价值判断,需要正面引导。针对社会自媒体视域下道德教育的需求,紧扣立德树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结合学校品德课程进行自媒体素养教育探索,从受众和传播者双维度引导小学生初步养成理性利用自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正确使用媒体的良好习惯,形成初步的法治观念,提高小学生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媒介素养;新媒体;德育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也译作媒介认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与网络深刻地连接在了一起,全球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繁荣对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十九大为互联网事业作出重要指示: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近十年来,中国的微信、微博、腾讯QQ及各种小视频工具(小影、优酷、土豆等)等已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也开始成为受新媒体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网络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混淆了大多数小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部分小学生认知偏差,需要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

传统的品德教学模式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当下快速发展的网络型社会德育教学的需求。因此,对新媒体视域下小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与应对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以德育的视角,紧扣立德树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结合学校品德课程进行自媒体素养教育策略探索,从受众和传播者双维度引导小学生初步养成正确使用媒体的良好习惯,形成初步的法治观念,提高小学生的媒介素养。

二、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品德课程进行媒介素养教学策略

1.疏通导流策略:热点关注,变“堵”为“疏”

媒介教育,当以人的素质为核心,在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自媒体每天都以大量的信息影响我们的生活。一方面,丰富的信息源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但另一方面,真假难辨的信息混淆了大多数小学生的价值判断,引发次生价值问题。虽然不少家长和学校关注到这些现象,对学生使用自媒体还是有较大程度的保留,限制接触或禁止使用自媒体,有的甚至没收手机、平板、电脑等,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堵”不如“疏”,与其每天防不胜防,不如化被动为主动,以时下的热点自媒体事件为载体,结合学校的品德课,开发媒介素养课程设计、内容和形式,引导、监督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

近几年来比较流行在网络上投票评优,如“最美南粤少年”的评选活动,这是学生界的评优大事,也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关注的热点。我们主动参与省、市少工委的项目推动计划,参照学校大队部的相关活动,结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我是小小主人翁》的教材内容,深度发掘学生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从“争当优秀南粤少年”系列活动不断开发资源,提升孩子们向榜样学习的内动力。向家长和学生推广介绍相关活动的概况和程序,关注微信平台的公众号,鼓励本班优秀的孩子准备材料,积极参与活动的评选;组织集体观看当中优秀学生代表的事例,学习他们的优秀精神和品质……

围绕这个网络评优活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设置,其实就是利用网络热点事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明白,网络活动投票只是一种引起大家关注的形式,票数的多少也仅是参考,带动更多人参与这项活动,激励和形成良好的风气才是真正目的,让班上的孩子多角度地审视评优投票活动和自身,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2.正面引导策略:用以致学,引导立德

媒介素养包括两个维度: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传者的媒介素养。任何人在媒介面前,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什么信息可发,什么信息不可发,这已成为一种素养需求亟待解决。

在上北师大版《我们的社区》,我们根据学生的实情,结合学生自己的游历和对社区的认识,分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时间维度正面引导使用新媒体。课前,分个人和小组双视角进行知识准备:学生个人按自己的实情填写《童眼看世界》的调查表,从现有的亲身经历入手,整理和收集相关的个人游历资料;按意愿与伙伴自由组合成立五大洲专题研究小组,小组合作上网搜索有关信息并制作成PPT、视频、电子画报,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大数据信息搜集、筛选及整理能力。课堂上,设置了一个互动的清谈环节《世界儿童说》:在课堂上按五大洲进行分小组的展示和辩论,各大洲的代表团通过分享“朋友圈”、腾讯QQ的“说说”、相集和游记介绍各地不同的社区风貌。在此过程中,教师相机加入微课《自媒体文明守则》引入媒体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作为补充和评价,如不得乱转发某些未经证实的谣言,涉及黄赌毒的事项不参与,注意某些网站的商业陷阱,不随意泄露个人真实信息等等。课后,让学生在“晓黑板”APP的班级活动平台发布自己对同学的学习成果或观点的评价,向身边的人宣传《自媒体文明守则》,做到“学—用—再学—提升”,充分落实正面引导策略。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目标。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的内涵,在分享朋友圈中旅行故事的教学环节中创新加入《自媒体文明守则》介绍,在德育課程中正面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拓宽视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媒体资源与传统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规则意识开始,培养学生媒体素养意识,学会安全、文明上网,形成初步的法治观念。从正面引导学生识别网络文化的优劣,及时疏导不良言论,能较好地培养他们筛选和发布网络信息的能力,从自我保护的网络安全意识的角度养成积极的媒介评判和使用的能力,从小确立既要当一名理性的受众,又要成为文明守法的媒介传播者的观念。

3.三方协同策略:价值延伸,晓理导行

十九大提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教师要利用生活化的时事热点,凸显品德课的价值取向,充分结合课本知识与热点新闻,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并启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逐步树立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志向。

我们将品德课内学习与课后生活有机连贯,成立一体的影响作用体系,在亲自参与社会主义实践中指导自身行为,提高媒介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接受真正的价值观教育。如:教师结合相关课程,开设课后自媒体形式成果汇报会;师生利用微信、微博、社交平台及小影、优酷、土豆等记录或发布相关成果;小伙伴间对身边的热点事件或网络文明现象进行讨论、评价;与家庭教育结合,在平时家庭成员共同使用自媒体时提倡共建“媒体文明家庭”,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从学校、伙伴、家庭三方面多方式、多渠道协同提高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認识,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

三、教学策略效果

媒介素养的培养与生活是无缝衔接在一起的,其本质是群体教学与个性化引导和矫正性帮助。通过将近一年的实践,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在品德课程进行媒介素养的教学策略效果明显。教师根据品德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媒介素养的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从受众和传播者双维度引导初步养成理性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引导、监督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能较好地培养他们筛选和发布网络信息的能力,从自我保护的网络安全意识的角度养成积极的媒介评判和使用的能力。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当中的效果跟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很大关系,向师性强,主观意识容易受信任的师长影响,自我批判能力薄弱,所以在新媒体的媒介素养养成中表现了一定的反复游离,需要在品德课堂持续、定期、循环上升地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四、结束语

媒介素养当从娃娃抓起,如果说认识和理解媒介是媒介素养的基本要求,那么使用和参与媒介就是媒介素养更深层次的要求,也是“媒介素养”所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处在更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自媒体的正面作用,结合德育课程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思想品德课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课程目标,体现品德课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更有效、完善的德育教学体系,对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事半功倍,利于整个社会的正面舆论,增强学生在新时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孟宪英.利用自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效应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5(20).

[2]卢晨昊.浅析自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知识文库,2016.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媒介素养新媒体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