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开展“对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8-06-26陶成龙
陶成龙
[摘 要] 笔者所在学校倡导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农村初中为什么开展“对学”活动以及怎样开展“对学”活动提出了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 活动教学;对学;教学效率
由于我校地处海安、如东和如皋三市(县)交界处,是一所比较偏僻的农村初级中学,优质生源流失比较严重,后进生比较多,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久而久之,学习动力与热情日渐消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正在积极践行“活动教学”的核心理念,积极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即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或组织适宜的学习活动,由学生利用身边一切资源自觉、自发、自主地参与活动以获取知识,从而促成学力的进一步发展.
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实施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组长唱独角戏,部分成员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 各学习小组在活动时,组长成为小组活动的主演,组员反而成为配角,尤其是部分后进生容易“溜号”,学习不够主动. 比如说在“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组长带领学生去学习“三角形的边”,结果发现更多的时候都是组长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去讲解,其他学生就只是在那里一边听,一边点头. 组长讲好了之后问其他学生“有没有懂”,而其他学生就是迅速地点头. 笔者注意观察了一下,发现不少小组都有这样的现象,而且从时间跨度的角度来看,很长时间内学生都是这样的表现.
(2)活动展开不够深入,组员间的互助互惠效益有待提高. 由于小组成员的先天禀赋、能力习惯、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以及小组人数偏多(6-8人),导致这些差异性资源或者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地尊重与挖掘. 在平常的对学生活动学习中的观察中同样可以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助的形式较多,互助的效益有时候得不到保证,这固然与上一点提到的组长唱独角戏有关. 同时也与组员的学习品质相关,同样如上面所举的三角形学习中,即使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结果还是发现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水平确有差异,尤其是当一个学生因为语言组织能力、数学理解水平等原因而表达困难时,其他学生根本不太愿意等待,而是着急,而其他学生的着急又会影响这个学生的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小组都会采用换人的方式,结果违背了小组合作的初衷,也让活动导学落空.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觉得农村初中开展“对学”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对学”的教学实践
所谓“对学”指基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所采用的一种以2人组成的“同质学习对子”或“异质学习对子”间互惠共生的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有别于独学和群学的一种学习方式. 美国教师约翰逊也说,“小组的规模越小,学生越不会偷懒,越不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 从知识学习效率上看,二人合作效率最高,二人小组心理安全,交流機会多,锻炼机会多;从课堂教学效率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的以组长为核心的6-8人的小组在活动时“动力源” 单一,就像传统火车由一个火车头带着跑一样,但是现在其实每一组“学习对子”都可以成为动力源,就像高铁一样推动本节车厢向前飞奔.
下面笔者结合本人所任教的数学学科,谈一谈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践行“对学”理念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1. 要准确把握“对学”的时机
“对学”时机把握的恰当与否决定着“对学”效率的高低.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能时时处处均采取“对学”的学习方式,“对学”时机的选择要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也就说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又想不明白,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的时候,不宜采用“对学”学习方式,只有等到学生产生一筹莫展的焦急感或者求知若渴的愿望时,才是采用“对学”学习方式的最佳时机.
比如,学生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不能一开始就进行“对学”,只有当每一位学生经过充分思考之后,认识到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区别,逐步产生了趋于一致的“消元”策略但又不知如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这时教师就要把握住“对学”的时机,对“如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个问题即时开展学习对子之间的“对学”,这个时间节点更容易激起对子成员之间思维的火花,思想的碰撞,从而产生不同的转化方法.
2. 要合理选择“对学”的内容
根据“对学”成员能力习惯、兴趣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性,按照不同的结对方式可以分成“同质学习对子”和“异质学习对子”. 为了使“对学”成效更明显,对于不同类别的学习对子,也要选择与之相适宜的“对学”内容. 因为“同质学习对子”更多地体现在对子间互惠共生式的合作,重点指向于定理的探究、规律的探讨、思路的探寻. 比如:勾股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综合题的思路点拨与方法的探寻等具有合作探究性质的内容宜采用同质对子间“对学”方式.
“异质学习对子”更多地体现在对子间的一种帮扶辅导式的合作,重点指向于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运用、定理的掌握等有关数学技能、方法方面的内容. 比如:学生在运用“直接开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如何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方法时,就比较适宜采用异质对子间“对学”方式,因为这时候的学习目标更多地指向于班级学生是否掌握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至于如何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方法那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达成的目标.
3. 要适当丰富“对学”的形式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 比如:“对问”“对背”“对练”“对批”“对比”等. 对于解答题的演算过程或者证明过程,学习对子成员可以就思路的获得或者每一步推理的依据等方面进行“你问我答”式的对学;对于概念、定理或公式的识记与章节知识的建构与梳理可以采用“互抽互背”的对学;对于巩固并提高运用公式、运算法则进行熟练而又正确的计算等有关技能训练时,宜采用“互练互批”式的对学,在此过程中,如果引进激励机制,进行“你追我赶”式的“对比”,对学的效果将会更明显一些.
“对学”的教学思考
事实证明,“对学”是活动单导学过程中,能够弥补其不足的重要方式.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对“对学”进行了总结,感觉要想充分发挥对学的作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选准“对学”的时机
根据实践,对学的选择时机主要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出现第一点所说的问题的时候,而这些问题的发现,主要应当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这就意味着学生处于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判断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择机让学生选择对学的方式.
2. 要确定“对学”的對象
对学对象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 对于一些常规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采用固定对象的对学模式,如学生在数学习题解答的时候,如果出现生生之间差距较大,教学效果不好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选择对学的方式,一旦学生知道这样的习惯,那遇到问题时对学就可以发生;而在数学概念与规律的学习中,由于学生基础不同,也有可能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的差异,不同学生在学习不同概念或规律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个时候如果有问题,就可以动态对学,而且对学的对象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
3. 要注意对“对学”效果的评估
因为对学相对于传统合作学习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生成而非预设,因此对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 经验表明,判断的依据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的即时学习情况,或者是问题回答水平等,当然教师也可以深入到小组内,通过观察或提问去判断效果.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对学的方式,可以弥补活动教学中小组学习的不足,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