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德育素材的挖掘
2018-06-21沈珏
摘要: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这一项浩大工程中,品德与社会教师属于主力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因而身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老师身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此过程中,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德育素材进行挖掘,因为其是德育教育的源泉所在。本文笔者基于此,对德育教育中德育素材的挖掘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结合教学内容、观察学生表现和关注社会时事三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德育素材;有效挖掘
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教师更多的是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但这样的德育教育并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忽略了德育教育的源头,那就是德育素材的挖掘。只有足够重视德育素材,才能够取得源头活水的效果。这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做的就是研究德育素材的挖掘途径,这样才能够在自己的德育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德育素材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课本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但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不足以让教师将所有的德育内容都传递给学生。这时教师就需要做到详略得当,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进而挖掘出最重要的德育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这样一来,教师的德育教育就可以给思维简单的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也能够因此有效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进行《小脊梁 大希望》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就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决定了在灾难面前机智勇敢和勇于担当的優秀品质是重点要向学生进行宣传的,并号召学生学习这种优秀品质。为此笔者就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来展现这一主题,如笔者会让学生提前搜集有关地震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为他们举办知识竞赛,让他们对地震中的各种应对措施有着深刻的了解。然后笔者还会随机给出各种各样的情境来测试学生的反应。为了让场景变得真实,笔者还会利用多媒体来播放音乐和视频,以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接触到足够多的关于机智勇敢和勇于担当的事迹,并能够因此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观察学生表现,挖掘德育素材
品德与社会教师所实施的德育教育是作用在学生身上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规范他们的自身行为。这就给教师挖掘德育素材开辟了新的思路,他们可以从学生自身出发,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而挖掘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进而让德育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例如:笔者有好几次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一名学生在昏昏欲睡,通过追查原因发现他是由于在晚上背着父母打游戏,很晚才睡觉所导致的。因而在进行《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在让学生讨论科学技术利与弊的过程中,还引伸出了一个新的话题,游戏的存在对学生而言更有利还是更有弊。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他们就得出了在恰当的时间玩游戏才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为了游戏而耽误自己的正事,玩游戏就是弊大于利的这一结论。笔者在进行总结的时候还为学生列举了因玩游戏而失去生命的各种现实生活案例。这样一来,笔者就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游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让他们能够因此克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过度沉浸在游戏的世界中去。
三、关注社会时事,挖掘德育素材
人都是群居动物,学生的最终归宿当然是社会。但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他们并没有多少接触社会的经历。他们要想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就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因而教师在挖掘德育素材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社会这一方面的因素。这时他们就需要对社会时事进行关注,并将之引入自己的德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德育知识。例如:在进行《迎接美好未来》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需要让学生了解到现实的社会,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设想未来社会。因而在教学的一开始,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各个方面的社会时事,如5G商用拍照即将发布,这就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这是科技上的一大进步,笔者就可以借助这件事情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促使他们变得热爱科技和知识。再如2019年世界环境日的时候,杭州举办了以“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为主题的活动。此时笔者就会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让学生畅想未来社会的环境。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将之付诸于自己的具体行动中去。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十分具有德育教育价值,需要教师去深入挖掘。此时教师就不能固步自封,将自己局限在社会与品德课程的教材课本中,而是要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德育素材的挖掘,如观察学生的表现,找出他们身上缺乏的闪光点,并对学生进行培养;又或者将社会时事考虑进来,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晶晶.践行行知思想 促进品德形成[J].中国民族教育,2018(10):52-53.
[2]李素莲.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中国教师,2018(S1):59.
【作者简介:沈珏(1977.12—)女 籍贯:浙江杭州 金华市南苑小学 小学德育 大学本科】